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的名义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们这六个识,主要是第六意识,我们看见这个灯也是有,「弘范三界」那里也是有,这个钟也是有,这个墙壁也是有,看见高山大海都是有;但是佛法说这都是空的。都是空的,那一定要有个道理的,要有道理说它是空的,你光说空不行,所以这上面说要智慧来观察它是空的,所以观空是一种智慧。

  我刚才说,静坐的人坐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了、空了。这不是智慧,这是感觉,是感觉它是空的,不是你的智慧观察它是空的。但是若是我们不学习经论的话,你感觉静坐的时候,这身体空了,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我成就了!「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」,我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,你会这样说吧?我看你会这样想,心里面生大欢喜,「哎呀!我今天到这个境界了!」但是,你可知道,这是你的感觉,不是你的智慧。这六波罗蜜,最后是般若波罗蜜,是说智慧,不是说你的感觉。但是到那个时候,你会这样观察吗?这是我的感觉,不是智慧,你会想到这里吗?我看未必!

  我现在再说一点烦恼的话,中国的古德批评禅宗叫做闇证!这句话怎么讲?什么叫做闇证?就是不学习经论,坐在那里:「我就是佛!」这教下的人:「闇证!实在你不懂这回事!」这是个问题。我们说这个话好像这里边有很多问题,实在是关乎佛法的兴衰,也关乎到你是不是有正见。你有正见吗?你有正知正见吗?你有吗?你根据什么说你有正知正见?有什么根据?实在来说,非常的遗憾,这件事,非常遗憾的。

  这上面说「观空」,是用智慧观察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空的,这是要智慧来观察的。这个智慧观察这件事,其实也是不简单。

  我们若是学习经论(假设的话),我们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读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经》也好,或者是读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也好,也常说到一切法都是空的,但是我们懂不懂怎么样能观一切法空?我看也不是容易。那么,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件事呢?那你就要学习《中观论》,龙树菩萨他告诉你怎么样空,但是他说: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说无生」,那么就是说空了,但是这四句话我们懂吗?我们懂不懂?我看还是不容易。所以真实要明白空,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,但是《中观论》上就是这么说,说是「一切法都是自性空」,这句话怎么讲?也不容易。我们若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、学习《解深密经》,那它又和《中观论》不同,它说:「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!」这句话怎么讲?我看还是不容易。唯识也说空,《中观论》也说空,但是它那个话不一样。我看,都要学一个时期的,不然不容易懂。

  现在这说是「以智慧观空」,这个智慧在佛法里面讲,有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。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有智慧呢?你要听闻佛法。这个听闻,是别人讲解我来听,当然也包括自己阅读;你自己不阅读,光是听也有困难。你自己听别人讲,你还要阅读;阅读,也还要听闻,这样子有可能你能明白这个道理。孔夫子说: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」,他这个意思也是一方面你自己要学习、思惟,但是也要听听别人讲,孔夫子也是感觉到人这个智慧要这样子,你要这样才能有智慧。说我完全不听别人讲,那不一定,你是不是得到智慧还不一定。你若听别人讲,那也不一定有智慧,因为你那个老师是个邪知邪见的人,你听他讲你能有智慧吗?也有问题。谁是有正见?谁是有邪见?这事也很难说。所以我感觉到,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,就是你要碰运气了;你跟这个人学、你跟那个人学,你自己原来不知道,不知道谁是有正见、谁是有邪见,你不知道,就是要碰运气。

  但是,其中有一样事好一点,就是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还在,你一方面听别人讲,你一方面阅读经论,那就会好一点,有可能会:「哦!这个人说的很对,这个人说的不对」,你从经论上就会发觉这件事。

  当然这件事,我在想:你一方面听别人讲,最好是到佛学院去学。当然这个话,也可以向好处理会、也可以向坏处理会,思想自由!向佛学院去学习这个智能,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那个佛学院的主持人,他请老师来讲,应该稍微好一点,不能请一个不及格的人来讲课嘛!一定稍微好一点。但是他讲的也可能……,譬如说我们学习《金刚经》,若是我自己读,我可能有一百个问题不懂,那么我到佛学院去,那个法师能够解决我五十个问题,还有五十个问题没有解决,你已经很好了!我认为很好了。你不要要求一百个问题完全解决了,这说的太不合道理,不能要求太多的,应该这样。但是你解决了五十个问题以后,你的智慧进步了,你再继续学的时候,那五十个问题能解决二十五个问题,还有二十五个,就是慢慢地、慢慢地就进步了。如果你说是那个老师讲得不好,你不去学;不去学,你自己这一百个问题很难,你更难、更困难,你不要要求太高。所以这个闻所成慧,因听闻、因学习而得到智慧,这是很浅薄的境界,但是还是非常重要,非常重要的。

  第二个是思惟,思所成慧是什么呢?就是你学习以后,你要加以思惟。你在寂静处,把其它的事情放下,专心去思惟这个道理。譬如经上说:「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,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的」,在文字上是通过了,但是你要再加以思惟,你的智慧会进步,会不同一点。

  以前我讲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我曾经说一句话,就是「观一切法无我」这一句话,要什么时候你才毕业?你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毕业的!你才能把这无我的道理圆满地通达了。说:「《金刚经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,我不再听了!」你这个人不明白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可以说《金刚经》你没有懂。你若有多少明白的时候,不怕多次地、数数地学习,欢喜这件事,我欢喜听,会欢喜听,而不是说「我听过一遍,我不再听了」。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情,你一点儿也没进步,你头一次是白听了。

  所以,闻、思、修这三慧是我们一切佛教徒学习佛法的一个次第,你要闻,而还要思惟,还要修,就是修止观了,就是在奢摩他里面还要再观察一切法空,你这时候就能再进一步地得到智慧,和以前是不一样的,是不同的。所以这上面说「以智慧观空」,不是你心里的感觉,你要从佛法里面学习闻思修的三慧,用三慧观一切法空,这是智慧的境界。这个「空」是智慧,也是个理论,不是你内心的感觉,不是的。

  「以智慧观空、观无相」,「无相」是什么呢?如果用小乘佛法来说,譬如说,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法组成的生命体,这里我不可得,我不可得就是空了,我是空了,但是还有色受想行识的,色受想行识还是有。现在观这个我空里面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,就是无相。这样说,我空和法空,就是这两种空;就是一个叫空,一个叫无相,也可以这么讲。若是用大乘佛法讲,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寂的,是空。在这空里面是离一切相的,一切相都不可得;不管是凡夫、是圣人,是色、是心,是常、无常,有为、无为,一切相都不可得,就是离一切分别了,这也是智慧。

  

  「观无作」,「无作」这个字,在玄奘法师的翻译,是翻无愿,但是鸠摩罗什法师翻个无作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解释这个「作」字,作者愿也,无作就是不生起愿,不生起希求心;这个希求心没有生起,我不希望什么,所以叫做无愿。这个无愿是什么意思呢?在一切法空、一切法无相里面,再不希求什么,叫做无愿。若是说是观我也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,是空、无相,离一切分别相叫做无作,这是慧远大师的解释(是净影寺那个慧远,不是庐山慧远)。

  答曰:是三种智慧,若不住定中,则是狂慧,多堕邪疑,无所能作。若住定中,则能破诸烦恼,得诸法实相。

  「是智慧,何以故名三昧?」这空、无相、无愿是智慧,为什么叫做三三昧呢?三昧是定,为什么叫做定呢?这是《大智度论》上龙树菩萨提出这个问题。「何以故名三昧?答曰:是三种智慧,若不住定中,则是狂慧。」我们从文字上也会明白什么叫做空、什么叫做无相、什么叫做无作。从文字的解释上我们可以明白,也可以通得过去,是空、是无相、是无作。但是你若不得禅定,你这个智慧是「狂慧」,就是和烦恼在一起的智慧,你这个贪瞋痴还是照常的这样子,是不行的,是没有用的智慧。「是三种智慧,若不住定中,则是狂慧」,就是你还是原来的凡夫境界。

  我们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分别,说是:「你这个人出家几十年了,不是出家一年、两年、十年,出家几十年了,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烦恼?说是你学习经论很多了,还能写文章,还能讲经,你怎么那么多的烦恼呢?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因为你没修禅定。没有修禅定,你这个烦恼自然是会活动,它不会自然地消失的。说是屋子里边没人打扫,那个垃圾就是在那里,不会自然地没有垃圾的。我们内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,你不修禅定、不修智慧,不修智慧、也不修禅定,那个烦恼就是在那里活动,不可能会没有了,没有这回事。

  我现在说一句话,使令我们非常失望的话,我们感觉到很失望。我们中国佛教很久以来都不提倡这件事,不提倡修止观,不提倡修定慧。只是学一学,我们就是把这个经论打开本学一学,「我是唯识的专家!我是中论的学者!」就是这样讲。但是现在龙树菩萨诃斥,这是狂慧,没有用的智慧,还是很平常的境界。所以你若没有定的话,你是狂慧。

  「狂」这个字,狂这个字是什么?「狂」,说个不好听的话,就是神经病。若佛菩萨来看的话,凡夫的境界就是神经病。我们佛教徒学习了多少佛法,如果你不修止观,佛菩萨看:「这是狂慧」。说雅一点,是狂慧,实在来说……;如果轻微一点说,狂者乱也,就是散乱的智慧,一点作用也没有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若不住定中,则是狂慧」。

  …

《禅的名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身心如何安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