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学习哲学的话,我们只是说这是我就算了,这个事情就完了,不再分析什么是我。但是,你若是学习佛法,你若常常静坐的话,不静坐也碰不到这个问题,静坐的时候就会接触这个问题。唯识上说第七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是我,这件事不是平常的境界,平常的人感觉不到这里。就是修行人,静坐的修行人(还不是学习佛法的人),他就会感觉这个灵明的心这是我。而现在佛法讲,这是我见!我见不是佛法,这是错误,是凡夫的境界。若是我们能学习佛法,要灭除这个我见,消除去这种我见,这不是我。这个身见暂时就说到这里。
第二个是「边见」,边见就是常见和断见这两种。譬如说常见,这个灵明的自性是我,它是常住不坏的,这叫常见。有的感觉到这个身体死了就结束了,什么也没有了,那叫做断见。但是我们若学习《中观论》,它的说法又更深刻了,它说什么叫做常见?什么叫做断见?譬如说这个灯的光明,前一剎那的光和后一剎那的光是无差别的,是名为常见;如果说前一剎那的光不是后一剎那的光,是名为断见。说我昨天看见你是这样子,我今天看见你还是这样子,这叫做常见;说是不同了,那就是断见。所以从这样的道理来说,我们自己说,「你相信基督教?你相信佛教?」「我相信佛教!」这句话很高贵啊!但是,我们如果不深入地修学止观,我们就在常见、断见里面生活!我们知道吗?我们自己知道吗?我们是不知道的。圣人也没有我见、也没有常见、也没有断见的,圣人是这样子。当然这个问题应该再多说几句,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一个身见、一个边见,还有见取见、戒禁取见,还有一个邪见。
「见取」,见取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不是佛教徒,但是他深入地去研究高深的理论的时候,他会发觉:「哦!这个身体有我」,它是常的,或者是断的,或者有更多的想法,认为这个是非常的高深,其它的人都不能知道这个境界,唯有我能知道,这个是非常的大智慧境界。他爱着这个思想,就叫做见取。
其次就是「戒取」。戒取就是一切的非佛教、其它宗教他们所执着的各式各样的规章、制度,他们所守的戒律,那都叫做戒取。他就是执着这个是非常的高尚、非常的清净,一切其它的人所不能及的这个境界,这个叫戒取。
最后这个叫做「邪见」。邪见就是不相信有因有果的,这是邪见。
这些见,我这说是五种见,都是愚痴的境界,不是佛法的智慧。我就说到这里,其它的二十见、六十二见、百八见等,我们现在不解释了。
「邪恶慧」,这个邪恶慧,《摄大乘论》上说是:「一切见趣诸邪恶慧」,我看这个文的意思,一切见趣就叫做邪恶慧;不是离开了见趣,另外有个邪恶慧。因为他们这些见解、他们这些见地,一般人还是没有的,所以他们也是有多少智慧的。但是佛法的立场来看,这都是邪恶慧,都不是正见,这是有过失的,不符合诸法缘起的道理,使令我们不能够解脱一切苦恼,所以叫做邪恶慧。
「即是见趣异名」,邪恶慧即是见趣异名,邪恶慧即是见趣的不同的名称。
「彼非是正见,有大过患」,它们不是佛法中的智慧,这里面有很大的过患,就是使令我们不能解脱一切苦恼,不能成为圣人,在生死里流转的这些动力,所以是有大过患,故名叫邪恶慧。
「佛法中的正见之慧堪能对治此邪恶慧,故云能除遣」,佛法中正见的智慧,明白点说是什么?就是般若波罗蜜!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另外有个智慧;这个智慧能破除去这些邪恶慧,那才是智慧。但是这个智慧,我们若能够深入地学习《般若经》,《金刚般若》、或者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般若经》,乃至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伽经》、《解深密经》这一切的经论,《瑜伽师地论》这些,这里面都有这种智慧。要学习这些经论,你才能得到智慧,用这个智慧能破除这些邪恶见。就刚才说那个常见和断见,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常见和断见呢?这是要学习佛法才能够做得到,不学习佛法,你不能破除常见和断见的,你不是常见、就是断见,不是断见、就是常见,这些邪知邪见你不能超越的。
佛法中的正见的智慧堪能对治此邪恶慧,故云能除遣。我刚才就是说这一段,譬如说我们能够把五欲、五盖除遣了,我看也不是容易的事。现在我们在佛法里面能得到智慧,破除去这一切的见趣更不容易,更不是容易。
我现在又要说一句话:「我们不要学习佛法,我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!」这非常好,我赞成!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到了阿弥陀佛国的时候,听阿弥陀佛给我们讲《般若经》,我们开大智慧,那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,我同意。但是,今天是办不到!今天念阿弥陀佛,你能破除去常见、断见吗?我看你办不到,你完全办不到!这个欲和盖,你能破除去?我看也不容易。因为你光是念阿弥陀佛,你很难得到这些智慧、能破除这些问题,不容易。但是,有善根的人有点惭愧心,用自己对佛法的小小的信心、小小的惭愧心,把这个欲和盖减轻一点,不障碍念佛就好了。然后我们就好好念,就这样念佛求生净土,能成功就非常殊胜了;但是有可能没成功。这一段我就讲到这里。我们看下边。
真实知法,即是如法真实性而知,即是如理智知;品别知法,即是别别品类而知,即是如量智知。前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知,后是后得有分别智的智慧。
「真实知法,即是如法真实性而知」,法的真实性,假设说它是二,一加一是二,我们知道它是二,这就是如法的真实性而知。如法的真实性是什么呢?在经论上说,那就是第一义谛。第一义谛是圣人的智慧境界,圣人的智慧才明白什么叫做第一义谛、什么叫做如法的真实性,才知道。或者我们现在简单地说,就说一切法都是空的,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,这是一切法的真实性。我们能够如诸法的真实性去知道,那就叫做如理智知;「如法真实性而知,即是如理智知」。这个如理智,也叫根本智,就是佛菩萨经过长时期的用功修行,所成就的无分别的智慧;这个无分别的智慧,它能如于法性理而去知道、而能够了知的。
「品别知法,即是别别品类而知」,这个品别知法,前面《摄大乘论》那句话:「真实品别知法」,这一句话变成两句话:「真实知法」、「品别知法」。「品别知法」,这里解释就是「别别品类而知」,就是一样一样地、有不同类别的情形,你也应该知道。譬如这是善法、这是恶法,这是欲界、这是色界、这是无色界,这是人、这是天、这是三恶道,这是阿罗汉、这是辟支佛、这是菩萨、这是佛,各式各样的品类都是不一样的,你能够如实地了知,这就叫做「品别知法」。
「品别知法」这件事不容易。说是如法性你能够知道,是不容易;品别知法是更不容易。就是阿罗汉,这件事还办不到,还不能够完全明白,所以这是差别的智慧。前面「如理智知」是平等的智慧,这个「品别知法」是一切缘起的差别的境界,你能够明白,这是两种智慧。「即是如量智知」,如量智,这个量就是有差别、有深浅不同的境界,你能够了知,叫如量智知。「前是根本无分别智所知,后是后得有分别智的智慧」。
今所云禅,应兼有此二者,不应只有止之定,亦应有观的智慧,何以故?
「今所云禅,应兼有此二者」,现在这里说禅,应兼有这两种不同,这两种不同都应该有。「今所云禅,应兼有此二者」,「兼有此二者」是那两者?一个是定、一个是慧,定、慧合起来名之为禅。而不是只有定、而没有慧,那是世间禅。要有慧,定里面有慧,这是佛法中所重视的禅。「今所云禅,应兼有此二者,不应只有止之定,亦应有观的智慧,何以故?」什么理由呢?
《大智度论》云:问曰:是三种以智慧观空、观无相、观无作。是智慧,何以故名三昧?
「《大智度论》云:问曰:是三种以智慧观空、观无相、观无作。是智慧,何以故名三昧?」
我们佛教徒,照理说,应该是自然地会有这种分别心,什么分别心?就是你说的话我不能相信的;若是你老师说的话,我可能考虑考虑,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分别心。譬如说是我们读天台智者大师他的法语,他说出一个道理来,然后他要引证,引经论上的话来证明他这句话是对的。为什么要这样子?「你就说这句话就好了嘛,还要引佛菩萨的话来干什么?」因为我们佛教徒,我们认为佛菩萨的话是可信的,你说的话不一定,应该是这样。但事实上,我们中国的汉文佛教徒,后来的佛教徒又不是这么回事;就是一个平常的人说出一句话,我们就相信,他也不需要引证,我们就相信:「哎呀!这句话是宝贝!」我们会有这个情形。我个人的看法,我们中国佛教——应该说是汉文佛教,汉文佛教今天这样衰微的原因,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。就是谁的话我都相信,这是佛法衰微的一个原因。说「这个人很有地位,名望很高,他说的话我就相信」,其实不一定!我们从古代的(后来的我们姑且不论),从古代中国的高僧的著作,我们发觉这件事,他就是尊重佛陀的智慧!对于佛说的话,我们应该有信心;其它的人说话,可以参考。这件事,我刚才说了,关乎我们佛教的兴衰,都有关系,有关系的。
在《大智度论》里也提到,尤其是天台智者大师的法语也常提到,人大概地分两类:一个信行、一个法行。信行的人就是这样,你说我就相信了。法行,那不一定,「我要看看经论上怎么讲?」这是法行人,他的智慧高一点,这是不一样的。
现在这里说,前面说佛教里面说的禅不只是定,还要有智能。你这句话有什么根据?现在我就是引《大智度论》上的话。「《大智度论》云:问曰:是三种以智慧观空、观无相、观无作」,这三种就是:空、无相、无作这三种。这三种是智慧,「以智慧观空」。我们的肉眼,我们的分别心,我们的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我…
《禅的名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