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禅的名义》
2001/2/3-4讲于加州大觉莲社
大觉莲社主人叶敏居士,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、各位法友,今天有因缘我到这里,我们共同地学习佛法。我原来和叶居士说这件事的时候,我是说这个讲题是「禅与净土」。但是我现在想,这个题目太大了,我想可能我就讲一半好了,就光是讲禅,净土不讲了。
禅这件事,我们汉文佛教徒听到这句话,很容易想到中国禅宗的禅,很容易这样想。在我个人的看法,古代的禅,达摩禅师来到中国,他传的禅是非常殊胜的;但是后来的禅,另当别论。现在我们要学习禅,也不限于禅宗的禅。我认为天台宗、三论宗、法相宗、华严宗都是禅!禅是遍于一切佛法的,不是单独地有一个禅,我个人的思想是这样子。现在看我写的讲稿。
禅是梵语,汉译叫做静虑。
「禅是梵语」,这不是中国话,「汉译叫做静虑」。「静虑」这句话,「静」主要指我们的内心,内心能够寂静住。我们的心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是动乱的,现在学习佛法以后,要改变这种情况,要寂静,不要乱,这是一。「虑」是智慧,凡夫一直是没有智慧的;但是学习佛法以后,要有智慧。但是静虑这个虑,这里似乎又不是指佛法的智慧,是世间的智慧,但是超过了欲的境界。这就简单地说到这里。
又能消除所有散动,及能引得内心安住,故名静虑。
下边我引《摄大乘论》上的话:「又能消除所有散动,及能引得内心安住,故名静虑」,这是《摄大乘论》上的解释。能够消除所有散动,就是经过长时期的静坐,要有一个方法的。用这个方法消除内心的散乱,使令心不要动、不要乱,就是明静而住的意思。「及能引得内心安住」,前面是动乱消除了,然后内心就能够明静而住,这就叫做静虑。这样讲静虑,这不是佛法的静虑,是世间人的静虑,就是指色界天的那个静虑。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欲界,要超过欲界、达到了色界的境界的时候,他内心的寂静住叫做静虑。所以这不是佛法中的禅,是世间上的禅。但是我们现在学习佛法,为什么讲世间的禅呢?因为世间的禅,在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也需要,也需要这个禅,所以要讲这个禅。这个地方我就讲到这里,看下边的文。
消除令心散动的不善法——五欲、五盖等,引得内心安住一境,不驰求于外,令内心得到安隐寂静的喜乐。这只是止义,未及于观。
「消除令心散动的不善法——五欲、五盖等,引得内心安住一境,不驰求于外,令内心得到安隐寂静的喜乐」,这也就是解释前面这一段文。就是要用一个方法,消除我们内心的散乱,心里面不动乱。
动乱有几种情形:一个是我们接触到可爱的境界、可憎恶的境界、各式各样引起烦恼的境界的时候,我们心里面就乱了,这是一种。一个是我们在禅堂里面静坐,我们没有接触这些杂乱的境界,但是内心里面就胡思乱想,那还是乱。这两种情形,学习禅的人都需要把它消除,消除内心的散乱。这些动乱的境界不是好事情,所以叫做「不善法」。
究竟这个不善法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五欲和五盖。「五欲」,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(这是五根),接触外边的色声香味触的时候,我们心就乱了,这叫做五欲。「五盖」,就是不与外面的境界接触,我们内心里面有贪欲、瞋恚、昏沉睡眠、还有掉举恶作、还有个疑,这五种盖;这五种盖,这五种烦恼一现起的时候,就使令我们不能与禅定相应了,就是有这样的障碍,所以叫做盖。
「引得内心安住一境」,如果我们肯放下一点,我们不要心里面有这么多的欲、有这么多的盖。我刚才说了,这不是佛教的禅,已经有这个程度。不管你是佛教徒、你是非佛教徒,都有可能学习禅;学习禅,都要解除这个欲和盖的问题。这两个障碍能够消除的话,内心就会寂静住了,引得内心的安住一境。「不驰求于外」,不向外面,心不跑到外面去找机会。我们在欲界的人,我们不是色界天上的人,我们欲界没有静坐的人,当然就是时时地要注意外边有好的境界,我不能失掉好机会,一直地去寻求这件事,欲界的人都是这样子。现在,肯放下了欲和盖,而能够拿出时间和精神来学习静坐,你若能放下欲和盖的话,内心就会安住,就不动了,「不驰求于外」,不到外边去胡思乱想。「令内心得到安隐寂静的喜乐」,这个安隐寂静的喜乐,是静坐有多少成就的人内心的反应,心情感觉到寂静、感觉到安隐、感觉到喜乐。这种喜乐,不是驰求于外、一直地去享受欲的人所能知道的。所以对于静坐有多少成就的人,外表上,其它的人看见这个人很苦,其实他自己内心很快乐,这是两个世界。
这样的禅定,「这只是止义」,在佛法里面讲禅,只是止的这一部分的道理、一部分的境界,这个「义」当个境界讲。「未及于观」,没能达到佛法中所说的观,还没谈到,没有谈到这件事。
观即是慧。云何名慧?
观是什么呢?「观即是慧」,观是智慧。这里说智慧,「云何名慧?」怎么叫做慧呢?这是指佛法说了。
《摄大乘论》说:
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,故名为慧。
在《摄大乘论》上又说:「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,及能真实品别知法,故名为慧。」这是佛法的道理了。如果你读《大智度论》、你读《中观论》、或者读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你读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读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你读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伽经》,它对定和慧是有详细的、很深刻的开示,不是模棱两可的,好像是说了、又好像是没解释,不是那个情形。若是我们不学习经论的话,你跟一个没有学习经论的一位老师学习禅,我认为是有这个问题,好像是这就是定,即定就是慧;定就是慧,慧就是定,就可能会说这样的「妙法」。其实在我们读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伽经》、读《般若经》,不是这样意思的。
看下面的文,「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」,又「能真实品别知法」,这叫做慧。下面加以解释。
见趣,即指五见、二十见、六十二见、百八见等而言,即是见趣异名。彼非是正见,有大过患。佛法中的正见之慧堪能对治此邪恶慧,故云能除遣。
「见趣,即指五见、二十见、六十二见、百八见等而言」,见趣的含义是什么呢?就是指这些说的。
这个五见,第一个是「身见」,也叫做萨迦耶见。这个见,怎么叫做我见呢?我们这个生命体简单地说,就是一个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根——眼耳鼻舌身,这是五根,这五根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,这是色法。但是,另外我们有受想行识,这是内心的思想,这叫做心法。一个色、一个心,简单说就是这两种。这两种组成的,都是剎那剎那变化的,都是有老病死的,有种种苦恼的境界,这里边没有我。这句话,我们常常学习经论的人,倒不需要解释;但是若没有学习经论的,还需要解释。什么叫做「我」呢?就是没有老病死、也没有剎那灭,它是常恒住、永久存在的一种体性。
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你听听。我们不静坐的人,就是在欲上贪求生活的境界,那当然是感觉不到这里。若是我们多少放下了欲、放下了盖,你能够在寂静处多静坐,会出现一件事情。出现什么事情呢?就是静坐的时候,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了。我们现在自己反省,有这么一大块坐在这里;但是若是静坐有一点相应的时候,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,也不感觉有这个房子、有山河大地这些事情,都不见了。但是你若问他:知道身体不在的那个是谁?不感觉到有这么一个房子、不感觉到有山河大地,这个感觉是谁?那当然就是我们的心嘛!这样说,这一切物质的世界都不见了,但是心是在的,心是存在的。一切法都是空了,就剩我们这一念灵明的心在那里。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,这个感觉有两个可能:一个是他认为他得无生法忍了,这是一个感觉。第二个,谁是我?这个就是我!你若静坐有这个境界的时候,你就会有这个感觉。当然我们不静坐的人没有这件事,你感觉不到这里。
我再多说几句,我读圆瑛老法师的《楞严经讲义》,他那儿其中有一段文,他就是有这个境界,他就感觉到这个境界。他说:「因为常常出去讲经,静坐的功夫就不能照常地那么用功了,不常静坐,这个境界就没有了!」那就是退了。而这个境界,在天台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》也有提到,在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也提到这件事,而在《瑜伽师地论》当然也提到。那么这是什么呢?这在佛法里面叫未到地定,还没能超出欲界,还没到色界天,就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欲界定有什么境界呢?欲界定有一种境界,譬如说你夜间都不要开灯,你在这儿静坐的时候,你就看见外面的事情,看见有人到厕所去了,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上也提到这件事。白天静坐的时候,有大太阳,但是你静坐的时候能看见天空上星辰。这是什么境界?
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,教人修禅的;在各地方,「我是跟某某人学禅的!」哎呀!我说「不得了!」他说这是天眼通,他就说这个人得天眼通了!实在这是什么?实在这是欲界定的境界,连未到地定的境界还没到,更没有得色界四禅,那里来的天眼通呢?不是那么回事。所以这个事情,我们若从经论上多学习,你才可能会知道这件事,不然还不知道这件事的。
现在说(我们不要说太远了),说这个我见,当然我们心里面想:「这个身体就是我」,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想。谁若打他一拳,「你为什么要打我?」就是身体是我。这样讲呢,色也是我、心也是我。但是若这个静坐的人,他若是不读我刚才说的这些经论的话,他认为这个色法不是我,而那一念心、灵明的心性这是我,那就和一般人所谓我不一样了。
现在这上面说,身见是不对的,这个思想是错误的。这地方说身见,用我们容易明白的话说就是我见,执着这个身体里面有个我。若是我们不多读书的话,也不…
《禅的名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