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的名義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學習哲學的話,我們只是說這是我就算了,這個事情就完了,不再分析什麼是我。但是,你若是學習佛法,你若常常靜坐的話,不靜坐也碰不到這個問題,靜坐的時候就會接觸這個問題。唯識上說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是我,這件事不是平常的境界,平常的人感覺不到這裏。就是修行人,靜坐的修行人(還不是學習佛法的人),他就會感覺這個靈明的心這是我。而現在佛法講,這是我見!我見不是佛法,這是錯誤,是凡夫的境界。若是我們能學習佛法,要滅除這個我見,消除去這種我見,這不是我。這個身見暫時就說到這裏。

  第二個是「邊見」,邊見就是常見和斷見這兩種。譬如說常見,這個靈明的自性是我,它是常住不壞的,這叫常見。有的感覺到這個身體死了就結束了,什麼也沒有了,那叫做斷見。但是我們若學習《中觀論》,它的說法又更深刻了,它說什麼叫做常見?什麼叫做斷見?譬如說這個燈的光明,前一剎那的光和後一剎那的光是無差別的,是名爲常見;如果說前一剎那的光不是後一剎那的光,是名爲斷見。說我昨天看見你是這樣子,我今天看見你還是這樣子,這叫做常見;說是不同了,那就是斷見。所以從這樣的道理來說,我們自己說,「你相信基督教?你相信佛教?」「我相信佛教!」這句話很高貴啊!但是,我們如果不深入地修學止觀,我們就在常見、斷見裏面生活!我們知道嗎?我們自己知道嗎?我們是不知道的。聖人也沒有我見、也沒有常見、也沒有斷見的,聖人是這樣子。當然這個問題應該再多說幾句,現在沒有那麼多時間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
  一個身見、一個邊見,還有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還有一個邪見。

  「見取」,見取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不是佛教徒,但是他深入地去研究高深的理論的時候,他會發覺:「哦!這個身體有我」,它是常的,或者是斷的,或者有更多的想法,認爲這個是非常的高深,其它的人都不能知道這個境界,唯有我能知道,這個是非常的大智慧境界。他愛著這個思想,就叫做見取。

  其次就是「戒取」。戒取就是一切的非佛教、其它宗教他們所執著的各式各樣的規章、製度,他們所守的戒律,那都叫做戒取。他就是執著這個是非常的高尚、非常的清淨,一切其它的人所不能及的這個境界,這個叫戒取。

  最後這個叫做「邪見」。邪見就是不相信有因有果的,這是邪見。

  這些見,我這說是五種見,都是愚癡的境界,不是佛法的智慧。我就說到這裏,其它的二十見、六十二見、百八見等,我們現在不解釋了。

  「邪惡慧」,這個邪惡慧,《攝大乘論》上說是:「一切見趣諸邪惡慧」,我看這個文的意思,一切見趣就叫做邪惡慧;不是離開了見趣,另外有個邪惡慧。因爲他們這些見解、他們這些見地,一般人還是沒有的,所以他們也是有多少智慧的。但是佛法的立場來看,這都是邪惡慧,都不是正見,這是有過失的,不符合諸法緣起的道理,使令我們不能夠解脫一切苦惱,所以叫做邪惡慧。

  「即是見趣異名」,邪惡慧即是見趣異名,邪惡慧即是見趣的不同的名稱。

  「彼非是正見,有大過患」,它們不是佛法中的智慧,這裏面有很大的過患,就是使令我們不能解脫一切苦惱,不能成爲聖人,在生死裏流轉的這些動力,所以是有大過患,故名叫邪惡慧。

  「佛法中的正見之慧堪能對治此邪惡慧,故雲能除遣」,佛法中正見的智慧,明白點說是什麼?就是般若波羅蜜!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另外有個智慧;這個智慧能破除去這些邪惡慧,那才是智慧。但是這個智慧,我們若能夠深入地學習《般若經》,《金剛般若》、或者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般若經》,乃至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這一切的經論,《瑜伽師地論》這些,這裏面都有這種智慧。要學習這些經論,你才能得到智慧,用這個智慧能破除這些邪惡見。就剛才說那個常見和斷見,我們怎麼樣才能避免常見和斷見呢?這是要學習佛法才能夠做得到,不學習佛法,你不能破除常見和斷見的,你不是常見、就是斷見,不是斷見、就是常見,這些邪知邪見你不能超越的。

  佛法中的正見的智慧堪能對治此邪惡慧,故雲能除遣。我剛才就是說這一段,譬如說我們能夠把五欲、五蓋除遣了,我看也不是容易的事。現在我們在佛法裏面能得到智慧,破除去這一切的見趣更不容易,更不是容易。

  我現在又要說一句話:「我們不要學習佛法,我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!」這非常好,我贊成!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到了阿彌陀佛國的時候,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講《般若經》,我們開大智慧,那麼這些問題都解決了,我同意。但是,今天是辦不到!今天念阿彌陀佛,你能破除去常見、斷見嗎?我看你辦不到,你完全辦不到!這個欲和蓋,你能破除去?我看也不容易。因爲你光是念阿彌陀佛,你很難得到這些智慧、能破除這些問題,不容易。但是,有善根的人有點慚愧心,用自己對佛法的小小的信心、小小的慚愧心,把這個欲和蓋減輕一點,不障礙念佛就好了。然後我們就好好念,就這樣念佛求生淨土,能成功就非常殊勝了;但是有可能沒成功。這一段我就講到這裏。我們看下邊。

  真實知法,即是如法真實性而知,即是如理智知;品別知法,即是別別品類而知,即是如量智知。前是根本無分別智所知,後是後得有分別智的智慧。

  「真實知法,即是如法真實性而知」,法的真實性,假設說它是二,一加一是二,我們知道它是二,這就是如法的真實性而知。如法的真實性是什麼呢?在經論上說,那就是第一義谛。第一義谛是聖人的智慧境界,聖人的智慧才明白什麼叫做第一義谛、什麼叫做如法的真實性,才知道。或者我們現在簡單地說,就說一切法都是空的,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,這是一切法的真實性。我們能夠如諸法的真實性去知道,那就叫做如理智知;「如法真實性而知,即是如理智知」。這個如理智,也叫根本智,就是佛菩薩經過長時期的用功修行,所成就的無分別的智慧;這個無分別的智慧,它能如于法性理而去知道、而能夠了知的。

  「品別知法,即是別別品類而知」,這個品別知法,前面《攝大乘論》那句話:「真實品別知法」,這一句話變成兩句話:「真實知法」、「品別知法」。「品別知法」,這裏解釋就是「別別品類而知」,就是一樣一樣地、有不同類別的情形,你也應該知道。譬如這是善法、這是惡法,這是欲界、這是色界、這是無色界,這是人、這是天、這是叁惡道,這是阿羅漢、這是辟支佛、這是菩薩、這是佛,各式各樣的品類都是不一樣的,你能夠如實地了知,這就叫做「品別知法」。

  「品別知法」這件事不容易。說是如法性你能夠知道,是不容易;品別知法是更不容易。就是阿羅漢,這件事還辦不到,還不能夠完全明白,所以這是差別的智慧。前面「如理智知」是平等的智慧,這個「品別知法」是一切緣起的差別的境界,你能夠明白,這是兩種智慧。「即是如量智知」,如量智,這個量就是有差別、有深淺不同的境界,你能夠了知,叫如量智知。「前是根本無分別智所知,後是後得有分別智的智慧」。

  今所雲禅,應兼有此二者,不應只有止之定,亦應有觀的智慧,何以故?

  「今所雲禅,應兼有此二者」,現在這裏說禅,應兼有這兩種不同,這兩種不同都應該有。「今所雲禅,應兼有此二者」,「兼有此二者」是那兩者?一個是定、一個是慧,定、慧合起來名之爲禅。而不是只有定、而沒有慧,那是世間禅。要有慧,定裏面有慧,這是佛法中所重視的禅。「今所雲禅,應兼有此二者,不應只有止之定,亦應有觀的智慧,何以故?」什麼理由呢?

  《大智度論》雲:問曰:是叁種以智慧觀空、觀無相、觀無作。是智慧,何以故名叁昧?

  「《大智度論》雲:問曰:是叁種以智慧觀空、觀無相、觀無作。是智慧,何以故名叁昧?」

  我們佛教徒,照理說,應該是自然地會有這種分別心,什麼分別心?就是你說的話我不能相信的;若是你老師說的話,我可能考慮考慮,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分別心。譬如說是我們讀天臺智者大師他的法語,他說出一個道理來,然後他要引證,引經論上的話來證明他這句話是對的。爲什麼要這樣子?「你就說這句話就好了嘛,還要引佛菩薩的話來幹什麼?」因爲我們佛教徒,我們認爲佛菩薩的話是可信的,你說的話不一定,應該是這樣。但事實上,我們中國的漢文佛教徒,後來的佛教徒又不是這麼回事;就是一個平常的人說出一句話,我們就相信,他也不需要引證,我們就相信:「哎呀!這句話是寶貝!」我們會有這個情形。我個人的看法,我們中國佛教——應該說是漢文佛教,漢文佛教今天這樣衰微的原因,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。就是誰的話我都相信,這是佛法衰微的一個原因。說「這個人很有地位,名望很高,他說的話我就相信」,其實不一定!我們從古代的(後來的我們姑且不論),從古代中國的高僧的著作,我們發覺這件事,他就是尊重佛陀的智慧!對于佛說的話,我們應該有信心;其它的人說話,可以參考。這件事,我剛才說了,關乎我們佛教的興衰,都有關系,有關系的。

  在《大智度論》裏也提到,尤其是天臺智者大師的法語也常提到,人大概地分兩類:一個信行、一個法行。信行的人就是這樣,你說我就相信了。法行,那不一定,「我要看看經論上怎麼講?」這是法行人,他的智慧高一點,這是不一樣的。

  現在這裏說,前面說佛教裏面說的禅不只是定,還要有智能。你這句話有什麼根據?現在我就是引《大智度論》上的話。「《大智度論》雲:問曰:是叁種以智慧觀空、觀無相、觀無作」,這叁種就是:空、無相、無作這叁種。這叁種是智慧,「以智慧觀空」。我們的肉眼,我們的分別心,我們的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我…

《禅的名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身心如何安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