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的名義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我們佛教徒一直地停留在這個境界(在家居士也在內,出家人也在內),停留在這個境界上,我們感覺到很莊嚴嗎?有沒有反省一下,我這個程度我能住持佛教嗎?我能夠使令佛教在這個世界上興盛起來嗎?我們要反省一下。當然,這個責任我們出家人非常重要,在家居士也是有責任的。所以現在龍樹菩薩說,我們只是學習經論,學習一點狂慧,而沒有定,這是不對的,不應該是這樣子。

  「若不住定中,則是狂慧,多墮邪疑,無所能作」,有這樣智慧的人,他心裏面給人家講的時候也可能很肯定,但是他內心裏面:「諸法是空的嗎?是有生死輪回嗎?」還是疑惑,不能肯定。說是: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」,真的嗎?心裏都是疑疑惑惑的。經上說有欲界天、還有色界天,真的嗎?心裏都是不決定。

  我們學習《攝大乘論》,它那上告訴我們一個消息:如果你的奢摩他成就了,你能看見佛菩薩!不是說你得聖道,不是;但是要是相信佛法的佛教徒,他能夠靜坐,成就了奢摩他。成就奢摩他,在《解深密經》上也說出來:你得到未到地定,就是奢摩他開始成就了。當然最好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你成就了這個奢摩他,非佛教徒不算,是我們對佛法有一點信心、也學習過經論,然後我們能靜坐,成就了奢摩他的時候,我們能看見佛菩薩。

  當然這看見,是看見佛菩薩的化身。我們能看見觀世音菩薩,你若想要看見阿彌陀佛也能看見,看見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都能看見。我們說是:「我們有誠心,我不怕辛苦,我到五臺山去拜文殊菩薩」,當然是可以。如果你不去,你就入了未到地定、或者初禅,你就念「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」,文殊菩薩就現身,你就能看見;看見觀世音菩薩,都能看見;也能看見彌勒菩薩。我們若學習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你對維摩诘居士有信心的話,你入定,然後你念「南無維摩诘菩薩」,維摩诘居士就會現身,就能看見,是能看見的。

  說是我們到普陀山去,我們也沒有靜坐,我們沒有得禅定,就是心裏散散亂亂的,但是你若到普陀山潮音洞是什麼,在那兩個大石頭那裏,就看見一個觀世音菩薩相了,你心裏也很歡喜。當然同時有很多人在那兒看,各有不同,那就會有一點信心。說是這個人得了未到地定,他若靜坐一入定,他能看見觀世音菩薩,當然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是見法身如來,不是化身。

  但是,通常的道理,我們應該先見法身如來,就是先見勝義谛。先見勝義谛,不是散亂心能見的,你最低限度要得到未到地定,或者得到初禅。你在初禅裏面修四念處,觀一切法無我,能得無生法忍。得無生法忍,就是見到第一義谛,是見法身。見法身的時候,一入定、與法身相應的時候,然後你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就現出來,你就能看見。

  我剛才說,到普陀山那個石頭縫裏頭看,在我來想,還不如在普濟寺看見觀世音菩薩那個像,我看那很莊嚴嘛,還好。但是我們若在那個大石頭縫裏,什麼也沒有,忽然間看見觀世音菩薩相,會生歡喜心。所以有禅定的人,在定中看見觀世音菩薩的妙相莊嚴,我們說那是假的,我們可以這麼說嗎?說假也是對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,但是可是不同,和看這個木雕、泥塑的不一樣,看這個紙畫的也還是不一樣。你看見這個化身相可以說話的,你可以和他說話,你有所求也可以向他說,或者佛法的什麼道理不懂,也可以請問的;那這個境界我看是大不相同。

  但是我們沒有這些事情,「多墮邪疑」,這上面說「多墮邪疑,無所能作」,只是個狂慧啊!真實有善根的人也會好一點,如果善根不是那麼強的話,我們以前看那個胡適之先生,這是我們中國有名的學者,他公開地宣布:「我不相信有生死輪回!」他寫的那個《荷澤大師神會傳》,他其中寫到禅宗史,由達摩初祖、二祖慧可、僧璨、道信、弘忍、六祖慧能,他那個禅宗史寫得滿好,完全是有根據的,不是隨便雲雲的,但是他對佛法沒有信心,他公開宣布他對佛法沒有信心。所以正好是這樣子:「若不住定中,則是狂慧,多墮邪疑,無所能作」,他實在在佛法裏面什麼也不能做。一多墮邪疑的話,善根都不能栽培了,不能栽培善根,得聖道是更不可能了。

  「若住定中,則能破諸煩惱,得諸法實相」,若是這個佛教徒,在佛法裏面肯努力地學習,能夠有聞所成慧,又能進一步地有思所成慧,然後再修奢摩他、修禅定,得到禅定,「則能破諸煩惱」,就能破除貪瞋癡的煩惱,那就不同了。煩惱一破除去,就是聖人了,就能見到真理了,不是用嘴巴子說的。嘴說:這是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」,不是用嘴說的,他有智慧見到這件事,所以「則能破諸煩惱,得諸法實相」,「得諸法實相」就是證悟了諸法的真理了,這是聖人了。

  複次,是道異一切世間,與世間相違;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,非是狂心語。

  「複次,是道異一切世間,與世間相違」,這底下又有第二個意思。「是道異一切世間」,就是你有聞思修的這種智慧,而又得了禅定,能夠破諸煩惱、能見到諸法的真理,這是不同于世間法的,和世間上的事情是不同的,與世間上的事情是違反的,「與世間相違」。

  「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」,修學佛法,有聞思的智慧,而又能夠修奢摩他,能斷煩惱、能見真理,這不是凡夫說出來的話,是聖人說出來的話。「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」,這種聖人他說出來的,是他自己成就了,而後宣說出來的道理。「非是狂心語」,不是那個心裏面散散亂亂的人說出來的事情。散散亂亂的人,他怎麼能說出這個話呢?不可能的嘛!我們沒有學習科學的人,我們能說出科學家的話嗎?說不上來的,這道理是一樣的。

  複次,諸禅定中無此叁法,不名爲叁昧。何以故?還退失墮生死故。

  (大正二十五,二○六下)。

  「複次,諸禅定中無此叁法,不名爲叁昧。」這前面是說有慧而無定,是沒有用的。有慧而無定,這是有所偏,這是不理想。現在說是有禅定,但是沒有空、無相、無作的智慧,這個禅定不能叫做叁昧的。「何以故?」什麼原因呢?「還退失墮生死故」,你有了禅定,但是你沒有空、無相、無作的智慧,你的禅定不會很久就會失掉了,你還是在生死裏輪回的。

  所以我們若學習經論的話,會知道這件事;知道這件事,你反省我現在的修行是有慧而無定?是有定而無慧?就會知道。知道的時候,有所不足,我們可以補足,可以補充它。如果你不學習,就有問題;你不學習,你不知道這件事。不知道這件事,你學習了幾十年,你坐破了一百個蒲團,沒有用,到時候又到輪回裏來了,會有這個問題的。這個文是出現在大正藏二十五冊,二○六頁,它一共是分叁段,下面那一段。

  此文約義分之,總有四段。第一段謂但有觀慧而無止之定則是狂妄的智慧。譬如燃燈,燈雖能照,在大風中不能爲用,若置之密室,其用乃全。散心中智慧亦複如是,若無禅定靜室,雖有智慧,其用不全,故名狂慧。

  「此文約義分之,總有四段」,前面是引《大智度論》的話,這下面是我說話了。

  「總有四段,第一段謂但有觀慧而無止之定」,只是有慧、而沒有定,「則是狂妄的智慧」。「譬如燃燈,燈雖能照」,舊時代是油燈(現在是電燈),舊時代那個油燈,燈是可以點,把它點著了,放光了。「燈雖能照」,雖然有光明放出來。「在大風中不能爲用」,大風就把這個光吹得它不穩定,「不能爲用」。「若置之密室,其用乃全」,若置在一個密室,不透風,沒有風吹進來的房子裏邊,這個燈放出來的光明才能夠發生作用。

  「散心中智慧亦複如是」,我們不修禅定,只是學一學文字上的佛法,「亦複如是」,這個智慧是沒有用的。「若無禅定靜室,雖有智慧,其用不全,故名狂慧」,所以叫做狂慧。這也是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。這是第一段。

  明若有止有觀、有定有慧,則能斷惑證真,得成聖道。故《攝大乘論》上說:

  此不散動爲依止故,如實等覺諸法真義,便能證得一切佛法。

  第二段,「明若有止有觀、有定有慧,則能斷惑證真,得成聖道。」「有止有觀、有定有慧」,由止觀而得定慧,「則能斷惑證真」,才能斷除內心的煩惱,才能見到真理。「故《攝大乘論》上說:此不散動爲依止故,如實等覺諸法真義」,我們若是得到了禅定(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)的話,以這個禅定作我們的智慧的住處。「依止」這句話,就是當個住處講好了。「如實等覺諸法真義」,我們的智慧在禅定裏面住,我們的智慧就能夠普遍地覺悟諸法實相的道理,就會有這個作用。「此不散動爲依止故,如實等覺諸法真義,便能證得一切佛法」,就能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這是《攝大乘論》上的話。這是第二段。

  贊歎定慧具足之法是聖人所說,非是無定無慧的凡人語。

  第叁段,「贊歎定慧具足之法是聖人所說,非是無定無慧的凡人語」。

  若但有止無觀,有定無慧,則不能斷惑證真,還墮生死大苦海中,故應止觀雙運,定慧具足,爲聖弟子道次第。

  第四段,「若但有止無觀,有定無慧,則不能斷惑證真,還墮生死大苦海中,故應止觀雙運」。這裏說「止觀雙運」,就是也修止、也修觀,也修觀、也修止,叫做止觀雙運。止觀雙運,在經論上另有其它的意思,就是止和觀是同時的,那叫止觀雙運。經論上說的止觀雙運,那就是得聖道的時候;得聖道的時候,止觀是同時的。

  我在這裏又想起一件事,我在臺灣福嚴佛學院講課的時候,有同學對我提出個問題:「是定內修觀?是定外修觀?」提出這個問題。我當時回答,我是說:「定內修觀。」定外修觀這句話怎麼…

《禅的名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身心如何安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