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的名義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讓他修止觀會困難一點,因爲他感覺到沒有這個需要,「我感覺很滿意」。若是有的人爲欲所苦,「哎呀!我不高興欲!」世間上的人如果沒有欲,另外你有什麼滿意的地方嗎?我看,另外也沒有什麼值得滿意的。如果修學佛法肯靜坐,得到輕安樂,可以補上這個問題。但是輕安樂是你自己,你不需要假藉外緣,只要心裏面寂靜住,輕安樂就來了。但是我們人世間的問題,你還要吃飯,你不吃飯還有問題。若是能得到色界定、超越了欲界,這個時候也有吃飯的問題,因爲你這個身體還是欲界的果報;若死掉了以後,生到色界天上去,就沒有吃飯的問題,沒有像我們人間要賺錢、要吃飯,色界天上的人沒有這回事。色界天上的人雖然比我們欲界的人解決了好多的問題,但是他也有問題,他要死,死掉了以後,有可能又回到欲界來。若是我們佛教徒,不只是修定、而又能修慧,不只是修止、而又能修觀,斷了煩惱,他就不回到欲界來了,也不在色界天,能超過叁界,到佛世界去,那就是永久的是安樂自在,而沒有再受苦惱的這個問題。

  所以,我們若學習佛法,肯靜坐,成功了的話,世間上所有的苦惱我們都解脫了。說是「我不肯這樣做」,不肯這樣做,你不能出離叁界。說「我念阿彌陀佛,求生阿彌陀佛國去!」那可以。到了阿彌陀佛國,你今生在這裏念阿彌陀佛,到阿彌陀佛國去,到阿彌陀佛國是怎麼情形呢?到阿彌陀佛國,阿彌陀佛還是給你講止觀,你還是要修止觀。修止觀,也還是要斷煩惱,見到第一義谛,這時候問題才解決的。因爲我們在這裏念阿彌陀佛,你內心的煩惱問題還沒解決,還在你心裏面,你到阿彌陀佛國去,你的煩惱和你的業力也帶到阿彌陀佛國去了。到那個時候,和這裏是不一樣,因爲那個蓮花化生的身體,和我們由欲而有的身體不一樣。有什麼不同呢?沒有老,那個身體也不老、不病,永久是健康的,永久是年輕人。這樣子有什麼好呢?你靜坐的時候沒有腿痛的問題,也沒有昏沈的問題;阿彌陀佛國那個地方都是修學聖道的增上緣,而沒有「你不要修行」、拉你到叁惡道的這些事情,阿彌陀佛國沒有這個事情。所以到了阿彌陀佛國,阿彌陀佛爲你講《金剛經》,也可能爲你講《華嚴經》,也可能講《解深密經》、講《楞伽經》,可能這樣子。可能由觀世音菩薩爲你講經,觀世音菩薩是在那裏的。還是要修學聖道,但是比這裏容易。所以,若不願意修學止觀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還是不錯的。但是,你要放下。你若不學習經論,你沒有經論上的智慧,這個世界上的色聲香味觸你能放下嗎?如果能放下,可以。如果是沒有經論上的智慧,色聲香味觸你不能放下,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能一心不亂,臨命終的時候也不能心不顛倒,那你求生阿彌陀佛國這件事可能會有障礙,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子。

  「有止無觀,有定無慧,則不能斷惑證真」,就不能夠斷除內心的煩惱、不能覺悟真理,就是有這個問題。我們從《大智度論》裏邊(也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)、從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明白這個道理以後,應該反省我們自己用功修行的方法,你是不是有定也有慧、有慧也有定?如果你沒有這樣子,你的修行有問題,你那個法門是有問題的。「還墮生死大苦海中」,你有定而無慧、有止而無觀,你不能斷惑證真,不能斷惑證真有什麼不對呢?「還墮生死大苦海中」,就是你從色界天、從無色界天,又回到欲界來,回到欲界來就流轉生死,還是這樣子,和原來一樣。

  「故應止觀雙運,定慧具足,爲聖弟子道次第」,我們應該修止也應該修觀,修觀也應該修止。我昨天講過「止觀雙運」,今天就不說了。「定慧具足」,有定也有慧,這樣子是佛教徒修學聖道的次第。如果我只修慧而不修定、只修定而不修慧,那不是聖道的次第,道次第不具足。

  故《大乘起信論.修行信心分》中列有五門,後一門禅那與般若轉名止觀也。

  「故《大乘起信論.修行信心分》中列有五門,後一門禅那與般若轉名止觀也。」這是我引《大乘起信論》上,在〈修行信心分〉那一段文裏面,它列出來有五種法門。五種法門: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這是四個門;禅定和般若合起來名之爲止觀。禅定是止,般若就是慧(就是觀),合起來名爲止觀。那麼加上前面的四個門,就是五個門。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,就是這五個門,由這五個門來修學聖道,慢慢慢慢就成功了。所以我們若是願意念阿彌陀佛,也是好;如果你願意修止觀,就是這五個方法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止觀這五個方法。

  前面這一大段,是簡略地說禅的名義,這裏面沒有一句話是我講的,都是從經論裏邊來的,你看這個文也就應該知道這件事。如果其中有我講的話,都不要聽,都是不可以相信的。我說這個話,話裏頭是有話的,但是那裏邊我就保密了,我不說了,我不講了,不講這個話。

  禅的名義,引《大乘起信論》,禅就是止觀!應該是這樣。單是止,單是觀,這不是佛法的聖道次第。

  下面第二段,止觀的依義和住義,說這個問題。

  已略說禅的名義,次應明止觀的依義和住義。

  「已略說禅的名義,次應明止觀的依義和住義」,這個地方是我們不常見,這個依和住,止觀的依、止觀的住,不是常見的,這句話。但是這從那裏來的?也不是我說的,是「《解深密經.分別瑜伽品》」上說的。

  《解深密經》,我們在佛學院裏學過教義的人,就會知道這是唯識宗的一部經。但是別的宗派的人也應該學習,這是我的看法,不要有門戶之見!所有的佛法我們都應該學習。你若是限製,「我不學!我不是唯識宗,我不學習!」那它那裏的智慧你就拿不到了。佛教的經律論,明白一點說是什麼?就是智慧!經也是說的智慧,律也是智慧,論也是智慧。

  我昨天說過,凡夫是沒有智慧的,這句話可能有人不同意,凡夫的智慧也很高,能製造飛機,在天空裏飛,這件事也不是簡單的事;而現在這個電話有無線電話,不需要線就可以說話,幾千裏外、全世界都可以講話,凡夫的智慧也是很妙!我在想:天上的人他們會知道我們人間的人的事情,他們對我們是瞧不起的,天上的人感覺人間的人太苦,很辛苦。但是人間會造大樓,造這個房子可以住,造輪船、造飛機,乃至造核子彈,天上的人:「哎呀!人間的人智慧也是很可怕的,不得了!」但是,我說人間的人沒有智慧,是什麼原因?人間的人雖然是會造飛機、造輪船,全世界都可以講話,這個電視機也是很妙的,不能解決人的痛苦!人的痛苦不能解決。如果是你處理得不對,還增加苦惱。我認爲科學上所發明的這些事情,我們處理得好,當然有電燈也滿好,尤其是年紀大的人這個眼睛,你用油燈他感覺不亮,用電燈感覺好一點。這處理得好,對于我們人的生活是有幫助,但是,你內心的苦惱還是要佛法才能解決。我們不學習佛法,是不能解決苦惱的。

  去年四月間,在臺灣苗栗法雲禅寺參加傳戒法會,有一次我講開示,我對來受戒的人說,戒師問你們:「能調伏煩惱否?」回答:「能調伏!」我說你們回答得很精神、很有氣力,聲音發出來很響亮,但是你知道要怎麼樣才能調伏煩惱?你知道嗎?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要學習無爲的聖道,才能調伏煩惱,才能斷煩惱。我們中國佛教徒,我們漢文的佛教徒,誰願意學習無爲法?這些受戒的人就在那裏笑。誰學習無爲法?我看很少。我感覺我們佛教徒很少能發心學習無爲法。不學習無爲法,不要說斷煩惱,你調伏煩惱都困難,不能的。說是我初出家我不能調伏煩惱,你出家一萬年,你不學習無爲法,煩惱還是一樣的,問題就是這樣子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在家居士也有得聖道的,小乘佛法說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,在家居士也可以得叁果,能達到這個程度;到了叁果的時候,他就決定出家了,不願意過在家的生活。也有的大乘佛教徒,在家居士得無生法忍的。維摩诘居士他是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不是一般的凡夫。雖然他還是居士,是在家人,但是他是聖人,他家裏面也有妻子、兒女,但是他是聖人,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大乘佛教是得無生法忍,小乘佛教的也有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。我們現在佛法是在末(正法、像法、到末法時代),誰得聖果?我看得聖果的人…,我看,我不是大膽,一個也沒有,我認爲,因爲什麼沒有?因爲你沒有學習聖道,你只學習一般的這種境界,都是很淺薄的法門,你不能學這個甚深的法門,不能學,這是有這個問題。

  我剛才說遠了,《解深密經》是唯識的學派,他們願意學習這個法門,就是其它的學派也應該學習。其中的問題,譬如說〈分別瑜伽品〉就是講修禅的事情、怎麼樣修止觀的事情,它講得比較圓滿,講得很深入。我們若歡喜修禅,就是學習這個正合適!但是不學習,我們不願意學習,說「那是唯識學派的,我願意看祖師的語錄!」你看了幾十年,也不知道什麼叫做禅!這個問題就是這樣子。

  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!菩薩何依、何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、毘缽舍那?

  《解深密經》的〈分別瑜伽品〉就是講修止觀的,我引來一段:「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!菩薩何依、何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、毘缽舍那?」我下邊有解釋,現在這裏簡單地順一順文就好了。那個時候,「慈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」,慈氏菩薩是誰?就是彌勒菩薩,就是現在在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,在《法華經》裏有提到他,《華嚴經》也有提到;釋迦牟尼佛在《阿含經》爲他授記。現在釋迦牟尼佛是第九小劫,這一個成住壞空,這個住劫是一共二十小劫,釋迦牟尼佛是在第九小劫,減劫,壽命逐漸減少,人壽百歲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出世。逐漸減、減少到人壽十歲,十歲以後又增加,增加到無量壽,那個…

《禅的名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身心如何安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