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第六天再透過「無我相經」的開導,五位比丘都成就阿羅漢果。而世間上當時就有六位阿羅漢,包括佛陀,所以不懂得實情的人,罵阿羅漢是小乘的話,罵到佛陀頭上,阿羅漢是可以尊敬的人、可以贊歎的人、可以服侍的人、可以供養他的人。有斷德的人就值得這樣,有叁菩提者成爲叁佛陀,成就斯德,也就是成就阿羅漢,那麼佛陀與阿羅漢、辟支佛陀所斷的德都是一模一樣,差別在什麼地方呢?辟支佛陀和阿羅漢,一個是無師自悟,一個是聽聞師長的教導才成就。同樣無師自解的辟支佛陀和佛陀,他們不一樣是佛陀除了斷德以外,對更多人事物的了解更透徹,而得到無上遍正覺,可是佛陀能得到無上遍正覺還是走四念處爲首的八正道,透過四聖谛法門而得到最大的成就。
我們從同行性、必行性、可證性可以肯定今天所談的,今天所了解的修行法門,我們有信心,只要不違反法性,順著條件,按步就班的在某一段時間,某一段範圍,某一段時刻,用最好的方法,去除我們身心壞的成份,來開展我們好的方面,最後,五根平衡的成長,知、情、意平衡的成熟,成就人格的圓滿,如來(Tathagata),人格的圓滿者,所有的人的最高成就,他們這些人,就是如來,就是佛陀。所以我們透過阿含,所要學習的阿含道不是聲聞道,不過我們是聲聞的身份,所走的就是聲聞道,可是,這條道就是佛道,也是要完成我們的人格。希望大家能透過阿含來充實自己,終于,大家成爲如來,人格的圓滿者。謝謝大家!
張慈田:很感謝楊教授給我們很精彩的講義及演講,關于阿含道性是阿含學的一部份,還有很大的部份還沒有講,以後有機會繼續請楊教授幫我們講課。這個阿含道性,楊教授把它開展分析出來總共有十七種道性,這樣的分析方法,以前研究阿含學的人還沒有這樣做過,算是一個很獨特、很有開創性的分析,讓我們更能清楚了解阿含的哲理,及做爲修行上的指引。現在假使各位同修對于內容有一些問題,我們還有一些時間,可以請楊教授來爲我們解答。
李冷雪芬:請問楊教授阿含經講義有沒有出版?
楊郁文:沒有,可能要兩叁年以後,我現在重新整理。你們手上拿的也是其中的一部份,因爲我事情很多,不能先從這邊著手,很對不起大家。
某先生:我剛才看了楊老師上次的演講稿,這裏面有講到叁十七菩提分法的表格,而這次的講義也有出來,從這裏面顯然可以看得出來,楊老師對這個表格相當的重視,這樣是不是希望大家在讀阿含經的時候把握這個結構?楊郁文:順著這架構,然後融會貫通。現在畫出來是平面的,實際上是立體的,也不見得是立體而已,機械構造是立體的,還有有機的活動,只從物質而來認識還不夠,我們是人,是身心互動的,身心相須、相應、相依的,所以在修道來說,我們像一個整體的有機體,既是有生機的個體,又是有靈性,就是有精神,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在進行,不好的心態,也是非常複雜互相牽製,好的也是這樣,修道也是這樣,那麼要讓大家了解的是在道的次第上,次第相當于一個單一的受精卵,由開始分裂組合成爲胚胎、胎兒、健全的嬰兒,成長到成熟乃至于老化的過程。實際上是千變萬化,很難了解得非常透徹,不過,以胎生學來說,他有先後發展的次第,那順著這樣的發展,我們可以認識身體的組織,透過精神的活動,也有許多生理學上的研究。而在這麼複雜的結構當中,我們要修道就是借著叁十七菩提分法,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,有靈性的發揮,實際上就是透過十幾種,或者分成四大類來體會、來應用,最後來實證。在阿含裏面,有時候單說四念處就是代表叁十七菩提分;單說念覺支就是指四念處法門爲首,依七覺支開發菩提爲目標的修心,不說修定而說修心的過程,實際上可以看出來,七菩提分法並不只是順著一二叁四五六七在開展,而是順著我們內心的活動狀況作修改、調整,我們對于許多法門的了解,修行方法的認識,以及如何應用到真正的、實際上的日常生活當中,或者修定、或者念佛等等宗教生活的當下,都有最好的方式來進行。朱紀忠:有些經典談到四禅和四果的關系,就您的了解四禅和四果是不是有關系?
楊郁文:有關系,但不是絕對的。我們只能說同樣一個人,他集中精神,而心活動的能力,反而因爲過分的集中而不活潑了,因此不太適合,有些聖人還是嘗試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,可以達到九次第等至(正受),不過出定還要作觀。我現在提供一個意見,佛陀在菩提樹下,對十二緣起作逆順的觀察,是在第四禅出定的狀況下進行,我們透過這樣的訊息,可以了解到,能到達第四禅定的人,他集中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他個人來說是最能發揮的時候。但是,阿羅漢一定是有身證八解脫的人嗎?不見得。所謂慧解脫阿羅漢就是這一生,他都沒有透過禅那(初禅以上)的體會而得到解脫的能力,也就是說單依慧根增上而不複位根增上,這樣的人少之又少,甚至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不是這樣,他是定、慧並重增上。
不過真的也有慧解脫阿羅漢的存在,他不一定是有初禅的體會,所以不能說有怎麼樣的禅定就有怎麼樣的沙門果。我們從另一個方向來看,佛陀的兩位老師:一位是成就無所有處,一位是成就非想非非想處的兩位仙人(聖人稱呼爲仙,因爲有太高的成就,不同凡夫)。他們 並沒有斷除根本煩惱,這裏所說的煩惱並不是我現在有事情不能解快的煩惱,Kilesa(煩惱 )是指心性汙染的成分。要掃掉它,掃到幹淨,這就是斷除煩惱的能力,就是非想非非想處也是沒有辦法。不但如此,假如定力的提升,慧力不跟進,在這樣高的禅定之下,出定之後有錯誤的想法,有錯誤的經驗,像常見、我見、遍一切處、十遍處,地就是我,我就是地,因爲他有這樣親身的體會而落入我見、常見之中,所以定力一定能開發智慧嗎?因人而異。
跟四沙門果有沒有絕對平行關系?對同一個人有平行關系,對其他所有的人就不構成平行啦!對同一個人,比如是你,你不修禅定,智慧能開發多少?可是你修了禅定,我可以肯定你一定會提升智慧。你不能說因爲我有非想非非想定,甚至于滅受想定,所以找有斷除煩惱的能力,只能說有壓抑煩惱的能力,沒有辦法說有斷除煩惱的能力,沒辦法肯定這一點。從根性來看,剛才說知、情、意,如是慧根,情是信根,意是定根,有些人偏向發展,有些人均衡發展,所以有些人易成就信解脫,有些人容易成就身證八解脫,有些人成就慧解脫,有人成就俱解脫,即所有的都解脫了。
釋照淳:剛剛講到四聖谛,談到無間等的問題,那有漸次性,爲什麼佛陀當初開示四聖谛的時候,不是先講我們有什麼因而有什麼果,反而從苦果這方面來告訴我們這個次第性?
楊郁文:這是對于緣起法門的了解問題,沒有緣起法的認識以前,就是以果推因,因爲果是事實,從事實來尋找原因,這是現實的問題;以因推果,是可能,是想象,不見得是事實,所以先由事實來認識人生實際的苦,八苦、叁苦等,然後再追尋苦因,經過透澈了解之後知道,百分之因就有百分之果,百分之九十九的因絕對沒有果,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,還沒有結果。
釋照淳:這邊提到的現觀是什麼意見?
楊郁文:現觀是Abhisamaya的翻譯。
Abhisamaya有兩種翻譯,一是無間等(A-, 無,bhi- 間,Sama 等),一是現觀(Abhi-現、面對,Samaya會合、接觸)。面對著實際的狀況來看它,中間沒有任何的間隔,也沒有任何會引起折射或有色眼鏡(即扭曲形象)的條件存在,也就是能真正地、平等地把握事物,非常正確的。
釋照淳:那是一種正思惟、正觀嗎?
楊郁文:這是一種結果,我們透過四預流支:親近善士、聽聞正法、內正思惟、法次法向,得到的一個結果,那麼無間等、現觀也是這樣的意思。前者是雜阿含的說法,後者是玄裝的說法,各有好的引導,不過對這兩者都能把握的話,就更能體會 Abhisamaya。(1991.8.11.講于《新雨》臺北道場,完稿經楊教授過目訂正,感謝。本文由李冷雪芬整理 姚 玉 芝)
《阿含道性(楊郁文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