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道性(杨郁文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第六天再透过「无我相经」的开导,五位比丘都成就阿罗汉果。而世间上当时就有六位阿罗汉,包括佛陀,所以不懂得实情的人,骂阿罗汉是小乘的话,骂到佛陀头上,阿罗汉是可以尊敬的人、可以赞叹的人、可以服侍的人、可以供养他的人。有断德的人就值得这样,有三菩提者成为三佛陀,成就斯德,也就是成就阿罗汉,那么佛陀与阿罗汉、辟支佛陀所断的德都是一模一样,差别在什么地方呢?辟支佛陀和阿罗汉,一个是无师自悟,一个是听闻师长的教导才成就。同样无师自解的辟支佛陀和佛陀,他们不一样是佛陀除了断德以外,对更多人事物的了解更透彻,而得到无上遍正觉,可是佛陀能得到无上遍正觉还是走四念处为首的八正道,透过四圣谛法门而得到最大的成就。

  

   我们从同行性、必行性、可证性可以肯定今天所谈的,今天所了解的修行法门,我们有信心,只要不违反法性,顺着条件,按步就班的在某一段时间,某一段范围,某一段时刻,用最好的方法,去除我们身心坏的成份,来开展我们好的方面,最后,五根平衡的成长,知、情、意平衡的成熟,成就人格的圆满,如来(Tathagata),人格的圆满者,所有的人的最高成就,他们这些人,就是如来,就是佛陀。所以我们透过阿含,所要学习的阿含道不是声闻道,不过我们是声闻的身份,所走的就是声闻道,可是,这条道就是佛道,也是要完成我们的人格。希望大家能透过阿含来充实自己,终于,大家成为如来,人格的圆满者。谢谢大家!

  

  张慈田:很感谢杨教授给我们很精彩的讲义及演讲,关于阿含道性是阿含学的一部份,还有很大的部份还没有讲,以后有机会继续请杨教授帮我们讲课。这个阿含道性,杨教授把它开展分析出来总共有十七种道性,这样的分析方法,以前研究阿含学的人还没有这样做过,算是一个很独特、很有开创性的分析,让我们更能清楚了解阿含的哲理,及做为修行上的指引。现在假使各位同修对于内容有一些问题,我们还有一些时间,可以请杨教授来为我们解答。

  

  李冷雪芬:请问杨教授阿含经讲义有没有出版?

  

  杨郁文:没有,可能要两三年以后,我现在重新整理。你们手上拿的也是其中的一部份,因为我事情很多,不能先从这边着手,很对不起大家。

  

  某先生:我刚才看了杨老师上次的演讲稿,这里面有讲到三十七菩提分法的表格,而这次的讲义也有出来,从这里面显然可以看得出来,杨老师对这个表格相当的重视,这样是不是希望大家在读阿含经的时候把握这个结构?杨郁文:顺着这架构,然后融会贯通。现在画出来是平面的,实际上是立体的,也不见得是立体而已,机械构造是立体的,还有有机的活动,只从物质而来认识还不够,我们是人,是身心互动的,身心相须、相应、相依的,所以在修道来说,我们像一个整体的有机体,既是有生机的个体,又是有灵性,就是有精神,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在进行,不好的心态,也是非常复杂互相牵制,好的也是这样,修道也是这样,那么要让大家了解的是在道的次第上,次第相当于一个单一的受精卵,由开始分裂组合成为胚胎、胎儿、健全的婴儿,成长到成熟乃至于老化的过程。实际上是千变万化,很难了解得非常透彻,不过,以胎生学来说,他有先后发展的次第,那顺着这样的发展,我们可以认识身体的组织,透过精神的活动,也有许多生理学上的研究。而在这么复杂的结构当中,我们要修道就是借着三十七菩提分法,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,有灵性的发挥,实际上就是透过十几种,或者分成四大类来体会、来应用,最后来实证。在阿含里面,有时候单说四念处就是代表三十七菩提分;单说念觉支就是指四念处法门为首,依七觉支开发菩提为目标的修心,不说修定而说修心的过程,实际上可以看出来,七菩提分法并不只是顺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在开展,而是顺着我们内心的活动状况作修改、调整,我们对于许多法门的了解,修行方法的认识,以及如何应用到真正的、实际上的日常生活当中,或者修定、或者念佛等等宗教生活的当下,都有最好的方式来进行。朱纪忠:有些经典谈到四禅和四果的关系,就您的了解四禅和四果是不是有关系?

  

  杨郁文:有关系,但不是绝对的。我们只能说同样一个人,他集中精神,而心活动的能力,反而因为过分的集中而不活泼了,因此不太适合,有些圣人还是尝试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,可以达到九次第等至(正受),不过出定还要作观。我现在提供一个意见,佛陀在菩提树下,对十二缘起作逆顺的观察,是在第四禅出定的状况下进行,我们透过这样的讯息,可以了解到,能到达第四禅定的人,他集中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他个人来说是最能发挥的时候。但是,阿罗汉一定是有身证八解脱的人吗?不见得。所谓慧解脱阿罗汉就是这一生,他都没有透过禅那(初禅以上)的体会而得到解脱的能力,也就是说单依慧根增上而不复位根增上,这样的人少之又少,甚至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不是这样,他是定、慧并重增上。

  

  不过真的也有慧解脱阿罗汉的存在,他不一定是有初禅的体会,所以不能说有怎么样的禅定就有怎么样的沙门果。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来看,佛陀的两位老师:一位是成就无所有处,一位是成就非想非非想处的两位仙人(圣人称呼为仙,因为有太高的成就,不同凡夫)。他们 并没有断除根本烦恼,这里所说的烦恼并不是我现在有事情不能解快的烦恼,Kilesa(烦恼 )是指心性污染的成分。要扫掉它,扫到干净,这就是断除烦恼的能力,就是非想非非想处也是没有办法。不但如此,假如定力的提升,慧力不跟进,在这样高的禅定之下,出定之后有错误的想法,有错误的经验,像常见、我见、遍一切处、十遍处,地就是我,我就是地,因为他有这样亲身的体会而落入我见、常见之中,所以定力一定能开发智慧吗?因人而异。

  

  跟四沙门果有没有绝对平行关系?对同一个人有平行关系,对其他所有的人就不构成平行啦!对同一个人,比如是你,你不修禅定,智慧能开发多少?可是你修了禅定,我可以肯定你一定会提升智慧。你不能说因为我有非想非非想定,甚至于灭受想定,所以找有断除烦恼的能力,只能说有压抑烦恼的能力,没有办法说有断除烦恼的能力,没办法肯定这一点。从根性来看,刚才说知、情、意,如是慧根,情是信根,意是定根,有些人偏向发展,有些人均衡发展,所以有些人易成就信解脱,有些人容易成就身证八解脱,有些人成就慧解脱,有人成就俱解脱,即所有的都解脱了。

  

  

   释照淳:刚刚讲到四圣谛,谈到无间等的问题,那有渐次性,为什么佛陀当初开示四圣谛的时候,不是先讲我们有什么因而有什么果,反而从苦果这方面来告诉我们这个次第性?

  

   杨郁文:这是对于缘起法门的了解问题,没有缘起法的认识以前,就是以果推因,因为果是事实,从事实来寻找原因,这是现实的问题;以因推果,是可能,是想象,不见得是事实,所以先由事实来认识人生实际的苦,八苦、三苦等,然后再追寻苦因,经过透澈了解之后知道,百分之因就有百分之果,百分之九十九的因绝对没有果,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,还没有结果。

  

   释照淳:这边提到的现观是什么意见?

  

   杨郁文:现观是Abhisamaya的翻译。

  

   Abhisamaya有两种翻译,一是无间等(A-, 无,bhi- 间,Sama 等),一是现观(Abhi-现、面对,Samaya会合、接触)。面对着实际的状况来看它,中间没有任何的间隔,也没有任何会引起折射或有色眼镜(即扭曲形象)的条件存在,也就是能真正地、平等地把握事物,非常正确的。

  

   释照淳:那是一种正思惟、正观吗?

  

   杨郁文:这是一种结果,我们透过四预流支:亲近善士、听闻正法、内正思惟、法次法向,得到的一个结果,那么无间等、现观也是这样的意思。前者是杂阿含的说法,后者是玄装的说法,各有好的引导,不过对这两者都能把握的话,就更能体会 Abhisamaya。(1991.8.11.讲于《新雨》台北道场,完稿经杨教授过目订正,感谢。本文由李冷雪芬整理 姚 玉 芝)

  

  

《阿含道性(杨郁文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