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道性(杨郁文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刚才提到佛陀是非常现实的人,不过现实不是势利眼的现实,是所有事情在崇高的理想目标之下,都以真正可行的方法来进行,这样的现实就是顾及到可行而来的实现。有许多人过份强调理想,生活在理想之中,而不顾实际,那是在幻想。在杂阿含二六三经佛陀用三个隐喻来说出下面的内容:「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:令我诸漏尽,心得解脱,当知彼比丘终不能漏尽解脱。」为什么?因为他不切实际,只要求漏尽解脱,就是最高的理想,最高的目标。我们不能失去目标,失去理想,可是他不着手进行,为什么?他不修行,不学习,不一再的来修改自己错误的地方,开展好的成份,那是不可解脱的。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样?透过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支正道,也就是三十七菩提分。在整体性、次第性、随时性、缘起性,顺着法性,又按照行道的要求来推动,这样才有漏尽解脱的一天。

  

   佛陀就说了譬如孵鸡,孵蛋的鸡,生了好多鸡蛋,牠能随时荫馏、孵蛋,也能把蛋调整位置。等到小鸡形成了,牠的嘴巴能敲破蛋壳,爪也有一蹬的力量,这个鸡蛋的设计,由内打破很容易,由外要压破很难,它的机械构造就是这样。所以只要母鸡一直认真的来孵蛋、转蛋,而不必在那里祈求土地公:我的鸡子赶快成熟吧!牠只是本能的动作,已经合乎缘起使鸡子形成,破壳而出,这种破壳而出就是开悟,从黑暗的局限的范围打破了,而得到了自由自在。不能靠祈求,而是靠实行,靠孵鸡蛋,靠转鸡蛋。

  

   再一个比喻,像木工,使用木柄的工具。一天到晚在抓,最后他会惊讶怎么都有凹痕,他拼命再摩擦看看,也不会立即凹下去,不过每天摸一摸,十年的时间就凹痕出来,去除漏也一样,你在短时间想把漏去除掉,等于要把木棍立即磨凹下去没有办法,只要天天顺着给他把握使用,久而久之就会有凹痕下来,只用求不得,去除漏就是这样,你不能要求去漏多少,只要认真的修行,漏就一直消失在无形当中。

  

   另外一个例子,像海边木造的船或者木排、竹排也好,用藤捆绑着,湿的藤不用工具要弄断不可能,干的藤也一样,用我们的双手很难弄断它,可是在海边晒晒太阳,干了,又下雨又吸收水份又膨胀了,又晒晒太阳,烘干,这样一缩一膨胀,逐渐把藤的细胞裂开来了,最后没有人碰,藤条也会断了。我们断烦恼丝也一样,只要风吹雨洒日曝,也就是顺着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行过程,时间一到,条件具备,这些烦恼丝就断了。而开悟、去除漏、断烦恼丝,只用求的没有用,有一些人就是求菩萨不要有烦恼,使我断除烦恼。真正的菩萨会说我怎么能替你断?假使能替你断,不用你求老早给你断了,要透过求,才替你断的菩萨,那是世俗的现实,也不是很好的菩萨。

  

  

  

  十三、实证性

  

   第十三,〔实证性〕。杂阿含四九九经提到有一位月子比丘,月子比丘就是提婆达多的学生,有一天来看舍利弗,舍利弗就问他,你们老师怎么教你们?月子比丘就说,我们老师说:「比丘心法修心,是比丘能自己说:我已离欲,解脱五欲功德。」舍利弗说,你们老师怎么不这样说:「比丘心法修心」?真正的离欲、离瞋恚心、离愚痴心而给自己体验到真的没有贪法,的心没有恚法,没有痴法,更可以肯定自己没有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。在这种成就之下方可以肯定自己是: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。也就是真正的解脱五欲,乃至色欲、无色欲的功德。我们在高速公路的起点,一动也不动,永远到达不到高雄。若在高速公路的起点,车子已经开了,进一公尺就是接近一公尺,有人误会以为到达高速公路都会到达高雄,不是的,只是比较有可能,最后终于有可能,不是一上高速公路就到达目的地。很显然的,有些人中途或休息站下车,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。由此可看出来舍利弗要求什么?任何道以实践有所成就,再来肯定,不能说我有修道就得道。见道还要修道,修道还要证道。

  

   杂阿含三五二经里有三位尊者,那罗尊者、茂师罗尊者、殊胜尊者。那罗尊者就问,你除了信、欲、闻、行觉想、见审谛忍,然后如实有正自觉知见,有生故有者死,不异生有老死?茂师罗尊者说:我就是有。对方说那你就是阿罗汉?他不敢说,他晓得自己不是阿罗汉就没有回答,旁边的殊胜尊者替他回答:就比

  

  喻口渴时要寻找井,到达井边没有舀水的工具,没有罐,没有绳,水面很深,看得见水喝不,所以见道不等于得道,在打水时也不一定能取到水,水打上来喝下水,口渴消失,才证明真正的喝到水,否则梦中打水越喝越渴,说不定有些人在幻觉中肯定自己,而越陷越深,有些人说这是走火入魔现象。实证性表现出来的是见道就有修道的可能,修道就有得道的可能,得道才是证道,可以亲自体验肯定。

  

  

  

  十四、渐次性

  

   第十四,〔渐次性〕。在四圣果有不同的层次,不同的成就,你不能说,我证须陀洹果就等于阿罗汉果,因为得阿罗汉果的人有断三结,我现在断三结,我跟阿罗汉一样的成就,你只能说跟阿罗汉的断三结一样的成就。

  

   现在师父和徒弟之间,徒弟学了一招就要离开,认为所有能耐都有了,事实上,不见得。以禅宗来说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。开悟的悟有时候和误会的误是一样,正确的开悟,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没有错,不过这是禅宗的修法我不便谈。

  

   现在我们就以杂阿含三六五经来说:这里提到须达长者,他是早期贡献精舍给佛教界有名的长者,他问佛陀:「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,或顿无间等?」佛陀说:「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,非顿无间等。」也就是苦集灭道,不能在一下子都能现观。无间等就是现观(Abhisamaya)。我们刚才已经晓得,对苦认识到一种

  

  程度才会寻找苦的原因,发现到有集苦之因,对苦跟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,你才能肯定苦可灭,否则的话你怎么敢肯定?对苦集灭有某一种程度之成就,你才放心求灭苦之道,行灭苦之法。苦集灭道是渐次无间等,没有办法一顿无间等,顿渐之争另当别论,这是题外话。

  

   我们针对杂阿含四三五经来说,佛陀就用比喻,用凤凰木的两个叶片,或者凤凰木的细叶连合起来盛水可以吗?沾水可以,盛水没有办法。那为什么?做事情不合乎实际。怎么样才可以?佛陀另外用一个比喻,用草藤编成篮状,再用嫩的如凤凰叶的细叶垫底,上面再摆荷花叶,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盛水器了。荷花叶很大可以装水,不过荷花叶装水越多,从两边一提就破了,拿不到水,怎么办?下面有支撑的东西就好了。用藤编就好了吗?有刺或有比较突起来的地方就刺破了,怎么办?用草藤编成篮,用细叶垫底,上面再摆大的荷花叶后,是非常稳当的盛水器。

  

   这一经有我们需要相当了解的地方,包括渐次无间等,我们要修道,对苦集灭道没有深刻的体会,不算修道,样子有,实际没有,真正走上道,那要有苦集灭道相应,才能在圣出世间上的八正道上前进。以上所说的是证道的要求,我们行道要证道,但是证道不是一见道就证道,一修道就得道,也不是一顿的道,就是逐渐逐渐来成熟自己,而接近涅槃,顺着道迹一步一步前进,最后才入涅槃。

  

  

  

  十五、同行性

  

   第十五,〔同行性〕。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,还有同行性的肯定,我们要了解过去一般说法,苦集灭道是小乘修行者的方法,十二支缘起是缘觉者的修法,菩萨至少要修六波罗蜜才行。阿含没有这样的分法,道就是道,唯一行道。同样佛陀所走的路,佛陀完全没有遗漏的介绍出来,是什么道?就是八正道,就是四念处为首,开展出来的八正道,或者是三十七菩提分,都是同一道,怎么样来证明呢?杂阿含六三五经说:「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」我们不要忘记四念处为首的三十七菩提分法,因为法念处是所有的法都包括在里面。「未净众生令得清净,已清净众生令增光泽。」同样的说法:「四念处修习多修习,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;四念处修习多修习,未得阿罗汉者令得阿罗汉、得辟支佛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杂阿含三九三经也一样说,透过四圣谛法门,三结尽,得须陀洹,他们都是有现观四圣谛到某一种程度;三结尽,贪、恚、痴薄,得斯陀含果,一样是透过四圣谛;五下分结尽,身为阿那含也是透过四圣谛;漏尽、心解脱、慧解脱的阿罗汉,也是透过四圣谛;得到辟支佛道证也是透过四圣谛;而最后若得无上等正觉,也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,他是一切知悉四圣谛,佛陀的四圣谛有特别的四圣谛吗?没有,也是苦圣谛、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,我们跟佛陀所走的或透过阿含来走的道是佛道,并不是小乘道,而因为我们听法而行,我们就是声闻道。声闻者所走的道;也是佛道,只是自己的身份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所走的路,就是声闻道,成佛的时候,走过佛道而来,和我介绍出来的声闻道完全一样。

  

  

  

  十六、必行性

  

   第十六,〔必行性〕。佛陀在般涅槃之前,教导了最后一位成为阿罗汉的比丘须跋陀,佛告诉他,除了八正道,圣出世间的道,没有其它的道可以成就任何的沙门果,也就是有成就四沙门果的人都是透过八正道来成就,所以八正道的佛道乃是贤圣或佛陀必行的道路。

  

  

  

  十七、可证性

  

   第十七,〔可证性〕。佛陀在初转*轮的时候就表现这样了,初转、劝转、证转,他所

  

  介绍的方法是肯定可以成就的,他以自己为例子,在度化五比丘时,乔陈如马上开法眼,成就须陀洹果,而另外四位,隔一天一位,到…

《阿含道性(杨郁文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