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道性(杨郁文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能违反它。以上几种道的性质,就是「见道的要求」,所谓见道,就是须陀洹果位,也就是四不坏净的人,对佛、法、僧、戒有透澈认识的人,他对于道〔整体性〕、〔次第性〕、〔随时性〕、〔因依性〕、〔缘起性〕、〔法性〕都该有某一程度的认识、体会、实证。而从第七开始,下面要谈的,那是「行道的要求」,就是真正在修道过程中,要合乎缘起,合乎修行的要求,对于下面几个性质的了解,我认为是必须的。

  

  七、相应性 第七,〔相应性〕。我们看别译杂阿含二○九经,有一位梵志优陟问佛陀:「瞿昙!你怎么教你的学生?」,佛陀说:「我佛法中,童男、童女共相聚会,欢娱燕会,随意舞戏,是名相应。」这一句话,假使给现在幼儿园的园长听到了,马上打广告:我们这里教幼儿园学生就是这样:给他培养好的生活习惯,合群的习惯,教他唱歌游戏,教他吃营养东西。这是相应。什么样的阶段,用最好的方法来成就对方。佛教的要求就是在这里,不说得很玄,不空谈理想,以实际能成就为准,那就是我们的佛法。

  

    佛陀跟着说:一个老头子在做跟小孩一样的玩耍,这样就不相应。佛陀用这样的比喻给梵志说明,他也是头脑很好的人,马上可以意会到。相应是最要紧的教导与学习。对老师来说,指导学生,同相应的法门;对学生来说,从老师那里得到相应的法门,就是第一要求。这相应有两种,对于坏的,去除的相应;对于好的,更好的发展的相应都包括在内。

  

    我们再看杂阿含二○○经,罗睺罗,佛陀的亲生的儿子,请佛陀给他指导增上法门,就是看看有没有特别的秘方,马上就能解决问题。佛陀问他:「你有没有跟同学们谈过阴法门?」「没有。」佛陀要他去跟人家讨论,教教别人阴法门。佛陀看他根还未熟,再叫他跟人谈处法门。回来,根还没熟。佛陀说:「你还是透过这样的过程,教学相长的过程,你还有缺点,你还没有抓到重心,你还要进一步的思考。」终于,他体会到有情的身心,透过尼陀那法:因缘法),可以认识到种种身心活动的构造的前因后果,然后会发现到缘起性。顺着缘起,有一种到达成就涅槃。所以,我们看罗睺罗最后想到佛陀的一切教法,包括这一次要求他跟同学们的互相的讨论学习目的,都是导引他往涅槃,就是顺趣涅槃、流注涅槃、后住涅槃。佛陀认为他根已够熟,就可以教导增上法门。教导什么?就是一切无常,眼无常,六根无常,六识无常,‥‥‥六六法无常。不晓得大家有什么感受?我真是非常感动,从这一经里面,我们可以体会出好多佛陀的用心,佛法的修行。教学相长,这是第一个要求,可以成就的。你学佛有没有所成就,你自己认为懂,你要介绍给别人。根基相差太多,对方当然是没有办法认识。可是,根基跟你一样的人,你就有办法,把你懂的法让他懂,这样你才有真懂。或者是本来你在学佛的过程,对某一个法门在体会的过程当中,没有想到的,跟人家在谈的当中,对方想到的,问一下,这一问,就启发你的灵感,终又看出以前没有想过的部分。所以,像我最近的几年当中,在教学生的过程当中,特别有好的学生再谈一下,不但说得很高兴,学生发问的时候,也给我很多的助缘。再来,我们要了解佛陀要诀无常,心念无常,飞花落叶无常,这个很简单的事情,怎样透过层层的转折,最后才说出非常浅显的事情?我们要了解,要认识有情,要从阴处界根认识,进一步要透过四圣谛,十二支缘起,来认识身心种种活动的前因后果做为基础,才能真正把握到增上法门,也就是无常法门、苦无常法门、无我法门。不透过缘起,不能把握无常,不透过无常,不能体会苦,连苦都没有正确的感受,不用谈建立起无我的正确概念。我们从二○○经里可看出这样的讯息,值得大家再细心地体会一下。

  

  八、对冶性

  

    第八,〔对治性〕。刚才我们谈相应,去恶的对治就是相应,增善的相应也是相应。以修七觉支来说,我们可以分念觉支,择法觉支,精进觉支,这是比较使心活泼的;轻安觉支,定觉支,舍觉支,这是使我们的内心安静下来的。念觉支,要正念分明,看看天平哪一边是比较低,比较高,随时调整,天平的两边,

  

  我们可以看出来比较沈下去的比较重,另外一边加重,也会水平,或是比较重的一边,减少一些份量,也能维持水平,道理完全一样。我们修七觉分,也是时时刻刻用正念正知来权衡我们心态的活动,谋求水平的稳定是在清醒的状态,睡着了,也是很稳定不做梦了。昏沈睡眠,好像都没有烦恼,那不算,在清醒的状态下,精神集中的状态下,维持正念正知,维持安定集中,甚至于想办法来处理人生的问题。

  

  九、相须性

  

   第九,〔相须性〕。「相须」这 个 名 词 本来都说是互为因缘,这样不太好,相须比较好。为什么呢?长阿含二三经说:「有戒则有慧,有慧则有戒;戒能净慧,慧能净戒。‥‥‥如人洗手左右相须。」戒能助慧,慧能助戒。

  

  像左右手一样,两只手不管哪一边比较脏或两边都是脏,一开始在水中搓来搓去,互相使对方干净,这叩左右相须。大家都晓得要止观等持,由止入观,由观入止,最后都要维持止观等持,或者刚才七觉支的念觉支以外的三个、三个的觉支的调整,这一些都是相须的,不能偏重,也不能不晓得有什么变动,或者不能不清楚已经维持平衡。中阿含一○九经说道:修止可以得观,修观可以得止,止观相须。我们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五根的平衡发展也一样的要求。信跟慧要取得平衡,若太有信仰,而忽略掉智慧就容易流于迷信;若太要求自己理智,而忽略掉因果的信仰,也不好。奸邪之辈、无恶不做的人,你说他们头脑好吗?智能型的犯罪者,头脑好得不得了,可是他们有没有信?没有。有没有因果观念?没有。做恶会受恶果,不相信;善有善果,他也认为骗人,这样的话,他会天不怕,地不怕,做尽坏事,不好,所以,信跟慧要平衡。而进跟定也一样要平衡,心太精进会掉举;定过头会昏沈、懈怠,这等于拉弦一样,绷得太紧,容易拉断,放得太松,拉不出声音,要紧缓适中。这也是下面所要求平等性所说的。

  

  

  

  十、平等性

  

   第十,〔平等性〕。二十亿耳是一位佛陀弟子中精进第一比丘,最努力用功的人,可是过分了,过分到没有成就,眼看比他不努力的人都已成就,他拼命用功,一事无成,而家里又是富有人家,他说:我想还俗回家,我利用我的福报来造福就好了,不修行了。佛陀晓得就叫二十亿耳过来。对他说:你在俗时会什么乐器吗?二十亿耳说:我以前拉琴。佛陀说:那你要拉出美好的琴音的话,把弦绷得很紧,好吗?他说:不好,容易拉断,声音不雅。佛陀说:那放松好了。二十亿耳说:太松了也不行,要紧缓适中。佛陀说:你都懂得这样的道理,你怎么不应用到自己身上,你就是琴弦绷得太紧了,所以,样子在拉弦,也有声音在发,听起来都没有什么错误,其实是有问题的,现在你把精进的程度稍微缓和下来就好了,紧缓适中。这就是佛陀说的:「精进太急,增其掉、悔。」掉就是掉举,悔就是后悔。「精进太缓,令人懈怠。是故,汝当平等修习摄受,莫着、莫放逸,莫取相!」精进要恰到好处。

  

  

  

  十一、中道性

  

   第十一,〔中道性〕。中道性,所谓离苦乐两边行中道,这也是修道的最高原则的一种。佛陀在波罗捺鹿野苑向五比丘初转*轮时候,就提到这一点。以前,身为太子过分的享乐,而修苦行六年又过分的苦,由于一事无成才放弃苦行。现在所说的是极端的苦行,极端的享乐,我们会奇怪有这样的人吗?大家都是好乐恶苦,大家喜欢愉悦,喜欢享受。可是有些人会发现到享受也会构成另外一种负担,一种苦的原因。另外有些人饿得没有力气,饿得发慌,吃下东西以后,精神来了,很舒服拍拍肚子,涅槃是也,我这就解脱了。所以,有些人认为只要追求满足欲望,那就是涅槃。这样要求涅槃只是满足欲望而已,这就是对着身体来满足,实际上食色要使你满足,永远没办法,不但是没有办法,反而是最多苦的来源。

  

   佛陀从菩提树来到鹿野苑,这五位比丘看到佛陀远远的来了,大家相约说,我们不要理他,那个人已经没有用了,不修苦行放弃修行,我们不理他,不过越来越近时,大家发现悉达多太子不一样了,他们发现到容光焕发形之于外的佛陀过来了,本来说不理他的人,现在拿椅子的拿椅子,打水的打水,拿脸盆的拿脸盆,在迎接他。佛陀晓得要解决他们的疑问,就开始说啦,过度极端的追求欲乐不好,不是修道的方法;过度极端的苦行也不好,离开这两种极端,就有中道,这个中道不是中庸,不是苦与乐的加起来的二分之一,而是该苦的时候让它苦,该乐的时候让它乐,修行的过程当中,身体精神都有苦乐的体会。中道,只是不极端采取苦乐的作为来修行,只要合乎正确的方法,在修行的过程有障碍的苦处在,也有超越障碍之后的喜悦在,身体也有某一段时间的违和,也有另一段时间的调整,而不能说苦就不好,现在坐下来会苦,是修苦行,佛陀说要中道,那不要坐禅好啦,现在坐禅坐到某一种程度,身心轻安会乐,那又不好,不是这样,苦就让它苦,乐就让它乐,该苦、该乐、该不苦不乐,只要明明白白就好啦!这是要紧的。

  

   从相应性、对治性、相须性、平等性、中道性这几个性质是在修道过程当中,一直在应用,一直在活用的,也就是修道的要求。在我们修道之前,事先认识有这几个特质,我们要记在我们的脑海里面,而在应用时,就可以找相应的,找对治的,找相须的,维持平等,维持中道来修行,这是最稳当的。

  

  十二、实践性

  

   第十二,〔实践性〕。…

《阿含道性(杨郁文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