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道性(杨郁文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莫异依止。」「异」就是他,我们要自己依靠自己,不能依靠别人。我们要怎样才能依靠自己呢?用「法」来做为依靠,除了这两种以外,没有其它可依靠的。阿难尊者就问:那怎么样法依止?自依止,也要法依止,总之说来是法依止。佛陀说:所谓法依止,就是以身体,身体的任何活动都明明白白,没有离开身体,这样的话,身体有任何错误行为,必定会发现。再来,六根对六境,可意触就有乐受;不可意触就有苦受;而凡有所受,也是正念、正知。苦的时候,大家一直懊恼,一直怨恨;乐的时候,大家一直追求快乐;不苦不乐时候,大家不太清楚,又失掉那段不苦不乐的状态正是好修行。所以,凡有受,任何受,我们都清清楚楚,而六根对六境的时候,任何心的活动、意念,我们都要明白。实际上很难。读过心理学的,有修过精神学的,都知道我们人类九分之八就像冰山一样看不到,在海底;露出来的只有九分之一。而意识到的只有九分之一,而这九分之一里面,又不能维持正念分明。许多内心的冲动会伪装,会变形,浮现到意识来。没有受过精神分析的人,或是在修禅定不纯熟的人,实际上就很难分析我们日常意识到的许多内容。而现在我们所说的不管念头的内容好坏,现在在想什么?在想所有的佛法,包括持戒、修定、开悟的方法,我们都要清清楚楚。

  

    以四念处为首,修七觉支,才能得到三明八解脱,这正是四念处法门为首,而进一步透过七觉支的操作。所谓的念觉支,就是要我们能现念,还能忆念。现念就是现在脑子中的任何活动,或者是眼睛对目标,目标的相能呈现在我们的念头之前,最简单的念头,要正确的维持不怀疑,不欺之下,有时候就很难了。还要忆念,修行的过程有许多方法、步骤,我们先分析当下的内心有什么蠢动,针对当下我们内心的困扰,我们要忆念有那些方法可以对治,选择好的方法就是念觉支。选择好的方法,按照方法一步步来开展也需要念现前,也是要正念分明,然后交给择法觉支,这个方法怎么来修正,有好的心态维持开展,不好的心态马上排除。在这样的心态,达到这样的阶段,我们内心非常的喜悦,有喜的话,身心就轻安了,全身轻飘飘的。我们的内心操作,使我们的精神稳定下来,使我们的精神集中,使我们身体好的一面开始浮现,有身心的轻安,才会有乐、有乐才有定的可能,在苦的当下,绝对没有办法进入禅定。所以,我们透过这样一连串的操作,才会打退五盖。没有五盖,就有五禅支,就进入到初禅。进入初禅不是为了延年益寿,不是为了神通,不是为了感应,只是为了精神集中。精神集中做什么用?是为了在生活过程当中,所碰到的困难,不能解决的,或是已经解决的,但是我们还是认为解决的方法不好,我们就在精神集中的当下来思考,谋求改进。所以,入定之后,要作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才会有一些想法,这些想法就是所谓的般若,超凡的能力。所谓的超凡,就是驱除烦恼的能力。你所认识的内容,真正有驱除烦恼的,就是超凡,就是有所悟,有所突破。那么,靠这样的智慧,只要对同类的事情有这么样的体会之下,以后就能解决所有同类的事情。从今之后,在生活面对这类的问题,我们就不会忧虑,不会有困难。而用这个正确的方法来生活下去,那么,就是正念、正定,就是念觉支,就是定觉分。有所定,就有所舍。像初禅,没有五盖,没有欲界的诸欲恶善法的心态。第二禅,没有寻思的干扰;第三禅,没有喜爱的干扰;第四禅,没有乐受的干扰,都有舍,所以,像禅定,随禅定的提升,会左右、障碍我们般若开发的条件都一一超越,或者排除,那就是舍觉分。最高的舍是在第四禅,出定在这当下,没有身体的苦受、乐受,没有心情的喜爱、忧受,不过,还有不苦不乐舍受的明明白白,而没有其它主观的成见在。那么,没有任何的干扰之下,甚至任何的主观活动都不起,就能客观的看待事物,解决问题或者是深入法海。

  

    刚才说的七觉分,就是透过四念处为首,四念处变成念觉分而已。不只是发动,还在推动,不只是推动,一步一步都是在正念涵盖下在进行,终以七种成分具备之下,就有觉,就有菩提了。菩提也就是般若,就是有开发智慧,去除烦恼的这种智能的活动产生,那么,才会有真正地正智、正解脱、解脱知见。这样我们也要透过七觉支一步一步的前进,也是要有次第性的,透过八正道,十正行也是一样,都是有次第性,一步一步的。

  

  三、随时性

  

    第三,是〔随时性〕)。随时性,实际上是顺着缘起,刚才的次第性,也是随顺缘起,随顺条件;只是站在空间的架构上来看,有远近的,有脚迹先后次序的,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时间上的把握,我们每一个人不是用一种佛法可以使用一生的,那就相当于医学院的老师教导学生说,只有一帖秘方治万病。这是不可能的。我们的心在变,我们的内心在反应外界,随着生活的过程,我们的心都在变动,你怎么能使用一种方法来对治或者来顺着或逆着增上?不可能。

  

    杂阿含八二七经就说道:做田的人选择好的时机开始耕田,开始灌溉,开始播种,假使时机用错了,不是不可能收成,是难得收成。所以,这叫做随时性,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,不要失掉机会,把握时机来进行。顺着我们内心的活动,不管是个人独处,大家一起共聚在一起,我们有好的内心,好的行为要维持,我

  

  们都有最好的方法来照顾自己、照顾别人。

  

   杂阿含一二四七经就用另外一个例子,用炼铁来比喻,炼铁就是炼钢,炼铁要铁如火,然后急速的冷却,然后,敲敲打打,杂质才会跳开,铁才变成钢。记得加火的时候,随时要加火,不能加火不够,不能过度,过度的话,就变成铁水了,如火到恰到好处的时候,就不能再加火;拿起来浸水一下,也不能浸水太久,浸水太久等于没有加火一样,所以,好的铁匠会晓得加火加到什么时候不再加火,拿起来,浸水浸到什么时候就要离开水,该敲打的时候,又晓得该敲打。止就是用水来冷却,舍就是什么时候加火、浸水、敲打,而舍弃杂质是随时的。所谓随时就是有最好的时机,这个时机不前不后,太早没有用,过头也没有用。同样的,我们修行的过程一直在开始用精神来集中,这时候加火,你又思索过度,就掉举了。所以,要冷却下来,冷却过度了,心不活动起来,又昏沈睡眠。所以,在修行的过程,一直在加火、冷却、加火、冷却,敲敲打打而有时间性把握,也就是把握因缘,把握时机。

  

  四、因依性

  

   再来,我们看第四项〔因依性〕)。在整个道次第上,整个七觉支的作为上,都是依靠来、依靠去。有许多先前的条件辅助之下,有一个新的成就;新的成就又做为以后成就的条件基础。在杂阿含、中阿含的法法相益,或者法法相因,我把它改为因依性或者因待性。这是让大家了解在做任何的事情上,包括修行的过里,有许多条件一直在往好的目标来达成,而所有的条件有先后的次第,又有左右空间的关系,也有时间的条件,一个结果的产生需靠许多条件的互相依靠。

  

  

  

  五、缘起性

  

   第五,〔缘起性〕。刚才说的,总说都是缘起性,只是我们现在让大家注意到,像中阿含五五经说:缘无明而有行,这就是在说十二支缘起,从大苦聚集,一般凡夫有苦,更产生无明,一直在恶性循环。可是,同样的,圣人身为凡夫的那一段时间里面,也是在一样的跑,以前跑过的路程,可是到某一个时候,对于苦特别的认识,寻找到集苦之因,对苦以及苦之因的认识,肯定苦可灭,然后发现到灭苦的道路,最后,由苦为转机,普通凡夫是像河流的漩涡,越漩越深。不过,旋转的东西也有离心力,会跳出来。圣人是这样借着离心力,不是往漩涡之中栽进去,而是甩出来,怎样甩? 对苦集灭道的体会。而在这以前,有听过佛法,有听过八正道,都是世俗的心态,当有一天,你真正的体验到苦,以及对苦因的确定,确定苦可灭,而想要求灭苦之道,终于肯定八正道。如中阿含五五经说:「缘老死苦;习苦便有信。」信就是对苦集灭道的确信,也就是四不坏净,也就是须陀洹果位,没有忧郁。对于苦集灭道,对于缘起没有怀疑,超越了,也能有身见断的能力,也有戒禁取断的能力,那么透过这样信,就是正见,正信佛、法、僧、戒。再来,「习信便有正思惟,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,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。」这正思惟就是正志,就有见贤思齐,也想要成贤成圣,那种正念、正智,然后就开始真正的无漏的戒增上学,护诸根,护戒,然后又不悔、欢悦、喜、止、乐、定,这就是增上信学;见如实、知如真,这就是增上慧学。厌、无欲、解脱,那就是涅槃解脱智学。在阿含里面有一个一个层次的提升,终于达到顶点,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都是缘起,无明漩涡的漩入也是缘起,有条件,怨不得别人,是自己在走动的。从漩涡甩出来,也是有条件,也不是别人把我们带出来,是自己顺势跳出来的,都要靠自己由世俗的八正道转成出世间的八正道,那就会达成。

  

  六、法性

  

    第六,〔法性〕。所说的缘起,实际上就是法性,万法所以能存在的根本,也就是法性,法尔如是,像中阿含四三经所说的,「但法自然,持戒者便得不悔。」只要你持戒清净,你不用想,心都非常的轻松,没有后悔。只要你持戒清净,你不用求不悔,不悔自然成熟显现。这是什么?这是法自然,这自然跟自然界的自然不一样,自然界的自然是非人为的自然,人为就不算,现在说的自然是事物所以形成的实态,我们顺着,包括漩入漩涡也是实际的现象,也是有条件;从漩涡转出来,也是有条件,也是实际的现象,也就是法性。「性」就是状态,最真实的,也就是实相。那么,也就是人为不能左右,人的作为…

《阿含道性(杨郁文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