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莫異依止。」「異」就是他,我們要自己依靠自己,不能依靠別人。我們要怎樣才能依靠自己呢?用「法」來做爲依靠,除了這兩種以外,沒有其它可依靠的。阿難尊者就問:那怎麼樣法依止?自依止,也要法依止,總之說來是法依止。佛陀說:所謂法依止,就是以身體,身體的任何活動都明明白白,沒有離開身體,這樣的話,身體有任何錯誤行爲,必定會發現。再來,六根對六境,可意觸就有樂受;不可意觸就有苦受;而凡有所受,也是正念、正知。苦的時候,大家一直懊惱,一直怨恨;樂的時候,大家一直追求快樂;不苦不樂時候,大家不太清楚,又失掉那段不苦不樂的狀態正是好修行。所以,凡有受,任何受,我們都清清楚楚,而六根對六境的時候,任何心的活動、意念,我們都要明白。實際上很難。讀過心理學的,有修過精神學的,都知道我們人類九分之八就像冰山一樣看不到,在海底;露出來的只有九分之一。而意識到的只有九分之一,而這九分之一裏面,又不能維持正念分明。許多內心的沖動會僞裝,會變形,浮現到意識來。沒有受過精神分析的人,或是在修禅定不純熟的人,實際上就很難分析我們日常意識到的許多內容。而現在我們所說的不管念頭的內容好壞,現在在想什麼?在想所有的佛法,包括持戒、修定、開悟的方法,我們都要清清楚楚。
以四念處爲首,修七覺支,才能得到叁明八解脫,這正是四念處法門爲首,而進一步透過七覺支的操作。所謂的念覺支,就是要我們能現念,還能憶念。現念就是現在腦子中的任何活動,或者是眼睛對目標,目標的相能呈現在我們的念頭之前,最簡單的念頭,要正確的維持不懷疑,不欺之下,有時候就很難了。還要憶念,修行的過程有許多方法、步驟,我們先分析當下的內心有什麼蠢動,針對當下我們內心的困擾,我們要憶念有那些方法可以對治,選擇好的方法就是念覺支。選擇好的方法,按照方法一步步來開展也需要念現前,也是要正念分明,然後交給擇法覺支,這個方法怎麼來修正,有好的心態維持開展,不好的心態馬上排除。在這樣的心態,達到這樣的階段,我們內心非常的喜悅,有喜的話,身心就輕安了,全身輕飄飄的。我們的內心操作,使我們的精神穩定下來,使我們的精神集中,使我們身體好的一面開始浮現,有身心的輕安,才會有樂、有樂才有定的可能,在苦的當下,絕對沒有辦法進入禅定。所以,我們透過這樣一連串的操作,才會打退五蓋。沒有五蓋,就有五禅支,就進入到初禅。進入初禅不是爲了延年益壽,不是爲了神通,不是爲了感應,只是爲了精神集中。精神集中做什麼用?是爲了在生活過程當中,所碰到的困難,不能解決的,或是已經解決的,但是我們還是認爲解決的方法不好,我們就在精神集中的當下來思考,謀求改進。所以,入定之後,要作觀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才會有一些想法,這些想法就是所謂的般若,超凡的能力。所謂的超凡,就是驅除煩惱的能力。你所認識的內容,真正有驅除煩惱的,就是超凡,就是有所悟,有所突破。那麼,靠這樣的智慧,只要對同類的事情有這麼樣的體會之下,以後就能解決所有同類的事情。從今之後,在生活面對這類的問題,我們就不會憂慮,不會有困難。而用這個正確的方法來生活下去,那麼,就是正念、正定,就是念覺支,就是定覺分。有所定,就有所舍。像初禅,沒有五蓋,沒有欲界的諸欲惡善法的心態。第二禅,沒有尋思的幹擾;第叁禅,沒有喜愛的幹擾;第四禅,沒有樂受的幹擾,都有舍,所以,像禅定,隨禅定的提升,會左右、障礙我們般若開發的條件都一一超越,或者排除,那就是舍覺分。最高的舍是在第四禅,出定在這當下,沒有身體的苦受、樂受,沒有心情的喜愛、憂受,不過,還有不苦不樂舍受的明明白白,而沒有其它主觀的成見在。那麼,沒有任何的幹擾之下,甚至任何的主觀活動都不起,就能客觀的看待事物,解決問題或者是深入法海。
剛才說的七覺分,就是透過四念處爲首,四念處變成念覺分而已。不只是發動,還在推動,不只是推動,一步一步都是在正念涵蓋下在進行,終以七種成分具備之下,就有覺,就有菩提了。菩提也就是般若,就是有開發智慧,去除煩惱的這種智能的活動産生,那麼,才會有真正地正智、正解脫、解脫知見。這樣我們也要透過七覺支一步一步的前進,也是要有次第性的,透過八正道,十正行也是一樣,都是有次第性,一步一步的。
叁、隨時性
第叁,是〔隨時性〕)。隨時性,實際上是順著緣起,剛才的次第性,也是隨順緣起,隨順條件;只是站在空間的架構上來看,有遠近的,有腳迹先後次序的,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在時間上的把握,我們每一個人不是用一種佛法可以使用一生的,那就相當于醫學院的老師教導學生說,只有一帖秘方治萬病。這是不可能的。我們的心在變,我們的內心在反應外界,隨著生活的過程,我們的心都在變動,你怎麼能使用一種方法來對治或者來順著或逆著增上?不可能。
雜阿含八二七經就說道:做田的人選擇好的時機開始耕田,開始灌溉,開始播種,假使時機用錯了,不是不可能收成,是難得收成。所以,這叫做隨時性,該什麼時候做什麼事,不要失掉機會,把握時機來進行。順著我們內心的活動,不管是個人獨處,大家一起共聚在一起,我們有好的內心,好的行爲要維持,我
們都有最好的方法來照顧自己、照顧別人。
雜阿含一二四七經就用另外一個例子,用煉鐵來比喻,煉鐵就是煉鋼,煉鐵要鐵如火,然後急速的冷卻,然後,敲敲打打,雜質才會跳開,鐵才變成鋼。記得加火的時候,隨時要加火,不能加火不夠,不能過度,過度的話,就變成鐵水了,如火到恰到好處的時候,就不能再加火;拿起來浸水一下,也不能浸水太久,浸水太久等于沒有加火一樣,所以,好的鐵匠會曉得加火加到什麼時候不再加火,拿起來,浸水浸到什麼時候就要離開水,該敲打的時候,又曉得該敲打。止就是用水來冷卻,舍就是什麼時候加火、浸水、敲打,而舍棄雜質是隨時的。所謂隨時就是有最好的時機,這個時機不前不後,太早沒有用,過頭也沒有用。同樣的,我們修行的過程一直在開始用精神來集中,這時候加火,你又思索過度,就掉舉了。所以,要冷卻下來,冷卻過度了,心不活動起來,又昏沈睡眠。所以,在修行的過程,一直在加火、冷卻、加火、冷卻,敲敲打打而有時間性把握,也就是把握因緣,把握時機。
四、因依性
再來,我們看第四項〔因依性〕)。在整個道次第上,整個七覺支的作爲上,都是依靠來、依靠去。有許多先前的條件輔助之下,有一個新的成就;新的成就又做爲以後成就的條件基礎。在雜阿含、中阿含的法法相益,或者法法相因,我把它改爲因依性或者因待性。這是讓大家了解在做任何的事情上,包括修行的過裏,有許多條件一直在往好的目標來達成,而所有的條件有先後的次第,又有左右空間的關系,也有時間的條件,一個結果的産生需靠許多條件的互相依靠。
五、緣起性
第五,〔緣起性〕。剛才說的,總說都是緣起性,只是我們現在讓大家注意到,像中阿含五五經說:緣無明而有行,這就是在說十二支緣起,從大苦聚集,一般凡夫有苦,更産生無明,一直在惡性循環。可是,同樣的,聖人身爲凡夫的那一段時間裏面,也是在一樣的跑,以前跑過的路程,可是到某一個時候,對于苦特別的認識,尋找到集苦之因,對苦以及苦之因的認識,肯定苦可滅,然後發現到滅苦的道路,最後,由苦爲轉機,普通凡夫是像河流的漩渦,越漩越深。不過,旋轉的東西也有離心力,會跳出來。聖人是這樣借著離心力,不是往漩渦之中栽進去,而是甩出來,怎樣甩? 對苦集滅道的體會。而在這以前,有聽過佛法,有聽過八正道,都是世俗的心態,當有一天,你真正的體驗到苦,以及對苦因的確定,確定苦可滅,而想要求滅苦之道,終于肯定八正道。如中阿含五五經說:「緣老死苦;習苦便有信。」信就是對苦集滅道的確信,也就是四不壞淨,也就是須陀洹果位,沒有憂郁。對于苦集滅道,對于緣起沒有懷疑,超越了,也能有身見斷的能力,也有戒禁取斷的能力,那麼透過這樣信,就是正見,正信佛、法、僧、戒。再來,「習信便有正思惟,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,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。」這正思惟就是正志,就有見賢思齊,也想要成賢成聖,那種正念、正智,然後就開始真正的無漏的戒增上學,護諸根,護戒,然後又不悔、歡悅、喜、止、樂、定,這就是增上信學;見如實、知如真,這就是增上慧學。厭、無欲、解脫,那就是涅槃解脫智學。在阿含裏面有一個一個層次的提升,終于達到頂點,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都是緣起,無明漩渦的漩入也是緣起,有條件,怨不得別人,是自己在走動的。從漩渦甩出來,也是有條件,也不是別人把我們帶出來,是自己順勢跳出來的,都要靠自己由世俗的八正道轉成出世間的八正道,那就會達成。
六、法性
第六,〔法性〕。所說的緣起,實際上就是法性,萬法所以能存在的根本,也就是法性,法爾如是,像中阿含四叁經所說的,「但法自然,持戒者便得不悔。」只要你持戒清淨,你不用想,心都非常的輕松,沒有後悔。只要你持戒清淨,你不用求不悔,不悔自然成熟顯現。這是什麼?這是法自然,這自然跟自然界的自然不一樣,自然界的自然是非人爲的自然,人爲就不算,現在說的自然是事物所以形成的實態,我們順著,包括漩入漩渦也是實際的現象,也是有條件;從漩渦轉出來,也是有條件,也是實際的現象,也就是法性。「性」就是狀態,最真實的,也就是實相。那麼,也就是人爲不能左右,人的作爲…
《阿含道性(楊郁文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