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道性(楊郁文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能違反它。以上幾種道的性質,就是「見道的要求」,所謂見道,就是須陀洹果位,也就是四不壞淨的人,對佛、法、僧、戒有透澈認識的人,他對于道〔整體性〕、〔次第性〕、〔隨時性〕、〔因依性〕、〔緣起性〕、〔法性〕都該有某一程度的認識、體會、實證。而從第七開始,下面要談的,那是「行道的要求」,就是真正在修道過程中,要合乎緣起,合乎修行的要求,對于下面幾個性質的了解,我認爲是必須的。

  

  七、相應性 第七,〔相應性〕。我們看別譯雜阿含二○九經,有一位梵志優陟問佛陀:「瞿昙!你怎麼教你的學生?」,佛陀說:「我佛法中,童男、童女共相聚會,歡娛燕會,隨意舞戲,是名相應。」這一句話,假使給現在幼兒園的園長聽到了,馬上打廣告:我們這裏教幼兒園學生就是這樣:給他培養好的生活習慣,合群的習慣,教他唱歌遊戲,教他吃營養東西。這是相應。什麼樣的階段,用最好的方法來成就對方。佛教的要求就是在這裏,不說得很玄,不空談理想,以實際能成就爲准,那就是我們的佛法。

  

    佛陀跟著說:一個老頭子在做跟小孩一樣的玩耍,這樣就不相應。佛陀用這樣的比喻給梵志說明,他也是頭腦很好的人,馬上可以意會到。相應是最要緊的教導與學習。對老師來說,指導學生,同相應的法門;對學生來說,從老師那裏得到相應的法門,就是第一要求。這相應有兩種,對于壞的,去除的相應;對于好的,更好的發展的相應都包括在內。

  

    我們再看雜阿含二○○經,羅睺羅,佛陀的親生的兒子,請佛陀給他指導增上法門,就是看看有沒有特別的秘方,馬上就能解決問題。佛陀問他:「你有沒有跟同學們談過陰法門?」「沒有。」佛陀要他去跟人家討論,教教別人陰法門。佛陀看他根還未熟,再叫他跟人談處法門。回來,根還沒熟。佛陀說:「你還是透過這樣的過程,教學相長的過程,你還有缺點,你還沒有抓到重心,你還要進一步的思考。」終于,他體會到有情的身心,透過尼陀那法:因緣法),可以認識到種種身心活動的構造的前因後果,然後會發現到緣起性。順著緣起,有一種到達成就涅槃。所以,我們看羅睺羅最後想到佛陀的一切教法,包括這一次要求他跟同學們的互相的討論學習目的,都是導引他往涅槃,就是順趣涅槃、流注涅槃、後住涅槃。佛陀認爲他根已夠熟,就可以教導增上法門。教導什麼?就是一切無常,眼無常,六根無常,六識無常,‥‥‥六六法無常。不曉得大家有什麼感受?我真是非常感動,從這一經裏面,我們可以體會出好多佛陀的用心,佛法的修行。教學相長,這是第一個要求,可以成就的。你學佛有沒有所成就,你自己認爲懂,你要介紹給別人。根基相差太多,對方當然是沒有辦法認識。可是,根基跟你一樣的人,你就有辦法,把你懂的法讓他懂,這樣你才有真懂。或者是本來你在學佛的過程,對某一個法門在體會的過程當中,沒有想到的,跟人家在談的當中,對方想到的,問一下,這一問,就啓發你的靈感,終又看出以前沒有想過的部分。所以,像我最近的幾年當中,在教學生的過程當中,特別有好的學生再談一下,不但說得很高興,學生發問的時候,也給我很多的助緣。再來,我們要了解佛陀要訣無常,心念無常,飛花落葉無常,這個很簡單的事情,怎樣透過層層的轉折,最後才說出非常淺顯的事情?我們要了解,要認識有情,要從陰處界根認識,進一步要透過四聖谛,十二支緣起,來認識身心種種活動的前因後果做爲基礎,才能真正把握到增上法門,也就是無常法門、苦無常法門、無我法門。不透過緣起,不能把握無常,不透過無常,不能體會苦,連苦都沒有正確的感受,不用談建立起無我的正確概念。我們從二○○經裏可看出這樣的訊息,值得大家再細心地體會一下。

  

  八、對冶性

  

    第八,〔對治性〕。剛才我們談相應,去惡的對治就是相應,增善的相應也是相應。以修七覺支來說,我們可以分念覺支,擇法覺支,精進覺支,這是比較使心活潑的;輕安覺支,定覺支,舍覺支,這是使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的。念覺支,要正念分明,看看天平哪一邊是比較低,比較高,隨時調整,天平的兩邊,

  

  我們可以看出來比較沈下去的比較重,另外一邊加重,也會水平,或是比較重的一邊,減少一些份量,也能維持水平,道理完全一樣。我們修七覺分,也是時時刻刻用正念正知來權衡我們心態的活動,謀求水平的穩定是在清醒的狀態,睡著了,也是很穩定不做夢了。昏沈睡眠,好像都沒有煩惱,那不算,在清醒的狀態下,精神集中的狀態下,維持正念正知,維持安定集中,甚至于想辦法來處理人生的問題。

  

  九、相須性

  

   第九,〔相須性〕。「相須」這 個 名 詞 本來都說是互爲因緣,這樣不太好,相須比較好。爲什麼呢?長阿含二叁經說:「有戒則有慧,有慧則有戒;戒能淨慧,慧能淨戒。‥‥‥如人洗手左右相須。」戒能助慧,慧能助戒。

  

  像左右手一樣,兩只手不管哪一邊比較髒或兩邊都是髒,一開始在水中搓來搓去,互相使對方幹淨,這叩左右相須。大家都曉得要止觀等持,由止入觀,由觀入止,最後都要維持止觀等持,或者剛才七覺支的念覺支以外的叁個、叁個的覺支的調整,這一些都是相須的,不能偏重,也不能不曉得有什麼變動,或者不能不清楚已經維持平衡。中阿含一○九經說道:修止可以得觀,修觀可以得止,止觀相須。我們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五根的平衡發展也一樣的要求。信跟慧要取得平衡,若太有信仰,而忽略掉智慧就容易流于迷信;若太要求自己理智,而忽略掉因果的信仰,也不好。奸邪之輩、無惡不做的人,你說他們頭腦好嗎?智能型的犯罪者,頭腦好得不得了,可是他們有沒有信?沒有。有沒有因果觀念?沒有。做惡會受惡果,不相信;善有善果,他也認爲騙人,這樣的話,他會天不怕,地不怕,做盡壞事,不好,所以,信跟慧要平衡。而進跟定也一樣要平衡,心太精進會掉舉;定過頭會昏沈、懈怠,這等于拉弦一樣,繃得太緊,容易拉斷,放得太松,拉不出聲音,要緊緩適中。這也是下面所要求平等性所說的。

  

  

  

  十、平等性

  

   第十,〔平等性〕。二十億耳是一位佛陀弟子中精進第一比丘,最努力用功的人,可是過分了,過分到沒有成就,眼看比他不努力的人都已成就,他拼命用功,一事無成,而家裏又是富有人家,他說:我想還俗回家,我利用我的福報來造福就好了,不修行了。佛陀曉得就叫二十億耳過來。對他說:你在俗時會什麼樂器嗎?二十億耳說:我以前拉琴。佛陀說:那你要拉出美好的琴音的話,把弦繃得很緊,好嗎?他說:不好,容易拉斷,聲音不雅。佛陀說:那放松好了。二十億耳說:太松了也不行,要緊緩適中。佛陀說:你都懂得這樣的道理,你怎麼不應用到自己身上,你就是琴弦繃得太緊了,所以,樣子在拉弦,也有聲音在發,聽起來都沒有什麼錯誤,其實是有問題的,現在你把精進的程度稍微緩和下來就好了,緊緩適中。這就是佛陀說的:「精進太急,增其掉、悔。」掉就是掉舉,悔就是後悔。「精進太緩,令人懈怠。是故,汝當平等修習攝受,莫著、莫放逸,莫取相!」精進要恰到好處。

  

  

  

  十一、中道性

  

   第十一,〔中道性〕。中道性,所謂離苦樂兩邊行中道,這也是修道的最高原則的一種。佛陀在波羅捺鹿野苑向五比丘初轉*輪時候,就提到這一點。以前,身爲太子過分的享樂,而修苦行六年又過分的苦,由于一事無成才放棄苦行。現在所說的是極端的苦行,極端的享樂,我們會奇怪有這樣的人嗎?大家都是好樂惡苦,大家喜歡愉悅,喜歡享受。可是有些人會發現到享受也會構成另外一種負擔,一種苦的原因。另外有些人餓得沒有力氣,餓得發慌,吃下東西以後,精神來了,很舒服拍拍肚子,涅槃是也,我這就解脫了。所以,有些人認爲只要追求滿足欲望,那就是涅槃。這樣要求涅槃只是滿足欲望而已,這就是對著身體來滿足,實際上食色要使你滿足,永遠沒辦法,不但是沒有辦法,反而是最多苦的來源。

  

   佛陀從菩提樹來到鹿野苑,這五位比丘看到佛陀遠遠的來了,大家相約說,我們不要理他,那個人已經沒有用了,不修苦行放棄修行,我們不理他,不過越來越近時,大家發現悉達多太子不一樣了,他們發現到容光煥發形之于外的佛陀過來了,本來說不理他的人,現在拿椅子的拿椅子,打水的打水,拿臉盆的拿臉盆,在迎接他。佛陀曉得要解決他們的疑問,就開始說啦,過度極端的追求欲樂不好,不是修道的方法;過度極端的苦行也不好,離開這兩種極端,就有中道,這個中道不是中庸,不是苦與樂的加起來的二分之一,而是該苦的時候讓它苦,該樂的時候讓它樂,修行的過程當中,身體精神都有苦樂的體會。中道,只是不極端采取苦樂的作爲來修行,只要合乎正確的方法,在修行的過程有障礙的苦處在,也有超越障礙之後的喜悅在,身體也有某一段時間的違和,也有另一段時間的調整,而不能說苦就不好,現在坐下來會苦,是修苦行,佛陀說要中道,那不要坐禅好啦,現在坐禅坐到某一種程度,身心輕安會樂,那又不好,不是這樣,苦就讓它苦,樂就讓它樂,該苦、該樂、該不苦不樂,只要明明白白就好啦!這是要緊的。

  

   從相應性、對治性、相須性、平等性、中道性這幾個性質是在修道過程當中,一直在應用,一直在活用的,也就是修道的要求。在我們修道之前,事先認識有這幾個特質,我們要記在我們的腦海裏面,而在應用時,就可以找相應的,找對治的,找相須的,維持平等,維持中道來修行,這是最穩當的。

  

  十二、實踐性

  

   第十二,〔實踐性〕。…

《阿含道性(楊郁文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