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道性(楊郁文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剛才提到佛陀是非常現實的人,不過現實不是勢利眼的現實,是所有事情在崇高的理想目標之下,都以真正可行的方法來進行,這樣的現實就是顧及到可行而來的實現。有許多人過份強調理想,生活在理想之中,而不顧實際,那是在幻想。在雜阿含二六叁經佛陀用叁個隱喻來說出下面的內容:「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:令我諸漏盡,心得解脫,當知彼比丘終不能漏盡解脫。」爲什麼?因爲他不切實際,只要求漏盡解脫,就是最高的理想,最高的目標。我們不能失去目標,失去理想,可是他不著手進行,爲什麼?他不修行,不學習,不一再的來修改自己錯誤的地方,開展好的成份,那是不可解脫的。那麼我們應該要怎麼樣?透過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支正道,也就是叁十七菩提分。在整體性、次第性、隨時性、緣起性,順著法性,又按照行道的要求來推動,這樣才有漏盡解脫的一天。

  

   佛陀就說了譬如孵雞,孵蛋的雞,生了好多雞蛋,牠能隨時蔭餾、孵蛋,也能把蛋調整位置。等到小雞形成了,牠的嘴巴能敲破蛋殼,爪也有一蹬的力量,這個雞蛋的設計,由內打破很容易,由外要壓破很難,它的機械構造就是這樣。所以只要母雞一直認真的來孵蛋、轉蛋,而不必在那裏祈求土地公:我的雞子趕快成熟吧!牠只是本能的動作,已經合乎緣起使雞子形成,破殼而出,這種破殼而出就是開悟,從黑暗的局限的範圍打破了,而得到了自由自在。不能靠祈求,而是靠實行,靠孵雞蛋,靠轉雞蛋。

  

   再一個比喻,像木工,使用木柄的工具。一天到晚在抓,最後他會驚訝怎麼都有凹痕,他拼命再摩擦看看,也不會立即凹下去,不過每天摸一摸,十年的時間就凹痕出來,去除漏也一樣,你在短時間想把漏去除掉,等于要把木棍立即磨凹下去沒有辦法,只要天天順著給他把握使用,久而久之就會有凹痕下來,只用求不得,去除漏就是這樣,你不能要求去漏多少,只要認真的修行,漏就一直消失在無形當中。

  

   另外一個例子,像海邊木造的船或者木排、竹排也好,用藤捆綁著,濕的藤不用工具要弄斷不可能,幹的藤也一樣,用我們的雙手很難弄斷它,可是在海邊曬曬太陽,幹了,又下雨又吸收水份又膨脹了,又曬曬太陽,烘幹,這樣一縮一膨脹,逐漸把藤的細胞裂開來了,最後沒有人碰,藤條也會斷了。我們斷煩惱絲也一樣,只要風吹雨灑日曝,也就是順著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行過程,時間一到,條件具備,這些煩惱絲就斷了。而開悟、去除漏、斷煩惱絲,只用求的沒有用,有一些人就是求菩薩不要有煩惱,使我斷除煩惱。真正的菩薩會說我怎麼能替你斷?假使能替你斷,不用你求老早給你斷了,要透過求,才替你斷的菩薩,那是世俗的現實,也不是很好的菩薩。

  

  

  

  十叁、實證性

  

   第十叁,〔實證性〕。雜阿含四九九經提到有一位月子比丘,月子比丘就是提婆達多的學生,有一天來看舍利弗,舍利弗就問他,你們老師怎麼教你們?月子比丘就說,我們老師說:「比丘心法修心,是比丘能自己說:我已離欲,解脫五欲功德。」舍利弗說,你們老師怎麼不這樣說:「比丘心法修心」?真正的離欲、離瞋恚心、離愚癡心而給自己體驗到真的沒有貪法,的心沒有恚法,沒有癡法,更可以肯定自己沒有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在這種成就之下方可以肯定自己是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也就是真正的解脫五欲,乃至色欲、無色欲的功德。我們在高速公路的起點,一動也不動,永遠到達不到高雄。若在高速公路的起點,車子已經開了,進一公尺就是接近一公尺,有人誤會以爲到達高速公路都會到達高雄,不是的,只是比較有可能,最後終于有可能,不是一上高速公路就到達目的地。很顯然的,有些人中途或休息站下車,就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。由此可看出來舍利弗要求什麼?任何道以實踐有所成就,再來肯定,不能說我有修道就得道。見道還要修道,修道還要證道。

  

   雜阿含叁五二經裏有叁位尊者,那羅尊者、茂師羅尊者、殊勝尊者。那羅尊者就問,你除了信、欲、聞、行覺想、見審谛忍,然後如實有正自覺知見,有生故有者死,不異生有老死?茂師羅尊者說:我就是有。對方說那你就是阿羅漢?他不敢說,他曉得自己不是阿羅漢就沒有回答,旁邊的殊勝尊者替他回答:就比

  

  喻口渴時要尋找井,到達井邊沒有舀水的工具,沒有罐,沒有繩,水面很深,看得見水喝不,所以見道不等于得道,在打水時也不一定能取到水,水打上來喝下水,口渴消失,才證明真正的喝到水,否則夢中打水越喝越渴,說不定有些人在幻覺中肯定自己,而越陷越深,有些人說這是走火入魔現象。實證性表現出來的是見道就有修道的可能,修道就有得道的可能,得道才是證道,可以親自體驗肯定。

  

  

  

  十四、漸次性

  

   第十四,〔漸次性〕。在四聖果有不同的層次,不同的成就,你不能說,我證須陀洹果就等于阿羅漢果,因爲得阿羅漢果的人有斷叁結,我現在斷叁結,我跟阿羅漢一樣的成就,你只能說跟阿羅漢的斷叁結一樣的成就。

  

   現在師父和徒弟之間,徒弟學了一招就要離開,認爲所有能耐都有了,事實上,不見得。以禅宗來說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。開悟的悟有時候和誤會的誤是一樣,正確的開悟,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沒有錯,不過這是禅宗的修法我不便談。

  

   現在我們就以雜阿含叁六五經來說:這裏提到須達長者,他是早期貢獻精舍給佛教界有名的長者,他問佛陀:「此四聖谛漸次無間等,或頓無間等?」佛陀說:「此四聖谛漸次無間等,非頓無間等。」也就是苦集滅道,不能在一下子都能現觀。無間等就是現觀(Abhisamaya)。我們剛才已經曉得,對苦認識到一種

  

  程度才會尋找苦的原因,發現到有集苦之因,對苦跟集有一定程度的認識,你才能肯定苦可滅,否則的話你怎麼敢肯定?對苦集滅有某一種程度之成就,你才放心求滅苦之道,行滅苦之法。苦集滅道是漸次無間等,沒有辦法一頓無間等,頓漸之爭另當別論,這是題外話。

  

   我們針對雜阿含四叁五經來說,佛陀就用比喻,用鳳凰木的兩個葉片,或者鳳凰木的細葉連合起來盛水可以嗎?沾水可以,盛水沒有辦法。那爲什麼?做事情不合乎實際。怎麼樣才可以?佛陀另外用一個比喻,用草藤編成籃狀,再用嫩的如鳳凰葉的細葉墊底,上面再擺荷花葉,現在就是一個很好的盛水器了。荷花葉很大可以裝水,不過荷花葉裝水越多,從兩邊一提就破了,拿不到水,怎麼辦?下面有支撐的東西就好了。用藤編就好了嗎?有刺或有比較突起來的地方就刺破了,怎麼辦?用草藤編成籃,用細葉墊底,上面再擺大的荷花葉後,是非常穩當的盛水器。

  

   這一經有我們需要相當了解的地方,包括漸次無間等,我們要修道,對苦集滅道沒有深刻的體會,不算修道,樣子有,實際沒有,真正走上道,那要有苦集滅道相應,才能在聖出世間上的八正道上前進。以上所說的是證道的要求,我們行道要證道,但是證道不是一見道就證道,一修道就得道,也不是一頓的道,就是逐漸逐漸來成熟自己,而接近涅槃,順著道迹一步一步前進,最後才入涅槃。

  

  

  

  十五、同行性

  

   第十五,〔同行性〕。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,還有同行性的肯定,我們要了解過去一般說法,苦集滅道是小乘修行者的方法,十二支緣起是緣覺者的修法,菩薩至少要修六波羅蜜才行。阿含沒有這樣的分法,道就是道,唯一行道。同樣佛陀所走的路,佛陀完全沒有遺漏的介紹出來,是什麼道?就是八正道,就是四念處爲首,開展出來的八正道,或者是叁十七菩提分,都是同一道,怎麼樣來證明呢?雜阿含六叁五經說:「若比丘于四念處修習多修習」我們不要忘記四念處爲首的叁十七菩提分法,因爲法念處是所有的法都包括在裏面。「未淨衆生令得清淨,已清淨衆生令增光澤。」同樣的說法:「四念處修習多修習,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;四念處修習多修習,未得阿羅漢者令得阿羅漢、得辟支佛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雜阿含叁九叁經也一樣說,透過四聖谛法門,叁結盡,得須陀洹,他們都是有現觀四聖谛到某一種程度;叁結盡,貪、恚、癡薄,得斯陀含果,一樣是透過四聖谛;五下分結盡,身爲阿那含也是透過四聖谛;漏盡、心解脫、慧解脫的阿羅漢,也是透過四聖谛;得到辟支佛道證也是透過四聖谛;而最後若得無上等正覺,也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人,他是一切知悉四聖谛,佛陀的四聖谛有特別的四聖谛嗎?沒有,也是苦聖谛、苦集聖谛、苦滅聖谛、苦滅道迹聖谛。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,我們跟佛陀所走的或透過阿含來走的道是佛道,並不是小乘道,而因爲我們聽法而行,我們就是聲聞道。聲聞者所走的道;也是佛道,只是自己的身份在還沒有成佛之前所走的路,就是聲聞道,成佛的時候,走過佛道而來,和我介紹出來的聲聞道完全一樣。

  

  

  

  十六、必行性

  

   第十六,〔必行性〕。佛陀在般涅槃之前,教導了最後一位成爲阿羅漢的比丘須跋陀,佛告訴他,除了八正道,聖出世間的道,沒有其它的道可以成就任何的沙門果,也就是有成就四沙門果的人都是透過八正道來成就,所以八正道的佛道乃是賢聖或佛陀必行的道路。

  

  

  

  十七、可證性

  

   第十七,〔可證性〕。佛陀在初轉*輪的時候就表現這樣了,初轉、勸轉、證轉,他所

  

  介紹的方法是肯定可以成就的,他以自己爲例子,在度化五比丘時,喬陳如馬上開法眼,成就須陀洹果,而另外四位,隔一天一位,到…

《阿含道性(楊郁文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