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道性(杨郁文)

  阿含道性

  

  杨郁文 主讲

  

     张慈田:各位同修,大家午安,今天很高兴请到杨郁文教授来这边做专题演讲。今天讲的题目是(阿含道性),就是要将佛陀所说的法,这个阿含道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性,有什么样哲理,把它详细的分析出来,现在我们就请杨教授来讲解。(掌声)

  

    杨郁文:诸位法师、诸位大德:我很少做专题的演讲,因专题的演讲不合乎原始佛教的学习方法,所以我比较喜欢讨论式的,或者是对谈式的。

  

    上一次,我们谈阿含道次第,是站在整个阿含道的学习过程做一个概略的说明。我觉得还有一些要补充的,所以借着这一次机会,我们来谈阿含道的道性。

  

    道怎么会有道性呢?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讲,人有人性,我们要做人,要晓得人性,我们要教别人,也要晓得人性。道拟人化,道也有道性。对于道性认识了,我们自己修行有很大的方便;要介绍别人认识道,也有帮助。

  

    我把道性分成十七种。事实上,阿含道的特性不只十七种,现在只是把重点挑出来,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透过道性的认识,你会发现到见道的要求(知〔整体性〕、〔次第性〕、〔随时性〕、〔因依性〕、〔缘起性〕、〔法性〕)。你要见道,你要对道性某些成分认识,才可以见道。修道也有修道的要求(依〔相应性〕)、〔对治性〕、〔相须性〕、〔平等性〕、〔中道性〕),证道那更不用说(证道的要求:得〔实践性〕、〔实证性〕、〔渐次性〕,而对于道的肯定(是〔同行性〕、〔必行性〕、〔可证性〕),还是透过道性的认识,这是今天要讲的整个内容。

  

  一、整体性

  

    我们现在就来谈道性的第一项〔整体性〕。它的内容有八「支」道圣(ariya attangi-ka magga)及三十七菩提「分」法(sattatijsa bodhipakkhiya dhama)。道是苦集灭道,八正道就是道。现在我们说八正道,在原文是圣八正道,它是构成圣人的人格所需要的成分的一套充实方法。而这个支(avga)就是肢,就是我们的肢体。没有四肢的人,是残缺的人,非常的不方便。有四肢,不能好好用,或用来做坏事,有不如没有。凡是健康的人,四肢的功能都维持好好的,四肢才能灵活地配合我们的需要而使用得上来。我们说「支」跟「部分」、「成分」都是一样。我们说,表有许多零件部分坏了,可以替换,可是,虽然科学很发达,真正我们人的四肢能完全替换到跟原来的一样,甚至于更好,还是不可能的。

  

    我们对于道,像八正道是八个成分,这八个成分不是分开来的,不像表一样的八个零件。它是跟我们的身体五脏六腑是一样的,是一个整体,不能分开来,分开就失掉效用,失掉功能,我们的五脏六腑跟四肢配合得非常完美,而我们要了解它不只是有机的组合而已,我们是肉体与精神的结合,特别是人类来谈,有灵性,所以,对于八正道,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看,八正道是为了说明方便,所以开展的过程有正见乃至于正定,可是不要忘记这八个成分是互相的有机的组合,有灵性的组合。

  

    为了说明方便,再用一个例子来做比方,像钢缆,我们会奇怪,为什么钢缆会用细的钢条捆在一起配成钢缆?这样会强化它的韧度,不容易断。那么,现在我们有八股的钢条,这八股的钢条绕在一起,上面有一个滑轮,这个滑轮怎么样靠都是靠在一点。不过,随着滑轮在移动,所靠的点不一样。同样的,我们在道上行走,随着时机的不同,有时随着有正见,有时要有正志,有时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不是永远固定在一点,而没有活动的作用。我们现在对于八正道不只是认识八个成分,也要认识到这八个成分有互动的关系,什么时候该提起那一个道来面对当前。

  

    我们另外用三十七菩提分法来说明道的整体性,这菩提分法的「分」就是pakkha,pakkha实际上,就是鸟的双翼。鸟要飞,一定要双翼协调的活动,否则飞不起来。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一样,把三十七种道混合在一起,随着名称的不同,再提示不同的认识方法,不同的修行方法,不同的使用方法。这三十七个有些翻译为品味的「品」,不如「分」字那么好,「分」就是「部分」,离不开整体。没有整体,哪来的部分?所以,认识一个东西,我们可以从整体来看,再又回到整体来观察。同样的,我们对三十七菩提分法仍然要这样来看它。所以,不要把三十七种菩提分把它割裂开来。为了表示这样,所以,你们看表(请参考《新雨月刊》第45期之《阿含学与阿含道》(二))

  

  ,可以看出来这三十七菩提分把互相牵连的关系由箭头"→"可代表任何线路的推动,这正是代表三十七菩提分也是有灵性的,也是要整体认识的,它的过程可以分开来研究、来认识,可是真正用在修行,用在生活,那就要整体来活动了。

  

  二、次第性

  

    再来谈第二项〔次第性〕。有一部有名的经叫「七车经」,以前车子不好,都是木造的,也有铁的部分,可是只是零件而已。所以,车子不能跑远路。那么,车子要走远路的话,不得不在中间有替换的车子,换车,再换车,否则同一辆车达不到目的地。所以,由出发点到某一个地方换另一部车,这样最后就可到达

  

  目的地。像增一阿含三十九卷第十经说道:「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;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;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;无犹豫清净义者能使行迹清净;行迹清净义者能使道清净;道清净义者能使知见清净;知见清净义者能入涅槃义。」「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」是说生活合乎道德规范,必定良心平安,心理稳定,心能清净;「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」,心理维持稳定,会发出我们正确的见解;「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」,实际上,这里说到的见清净,实际上是相当于对蕴处界根谛的认识,就是见清净,无犹豫清净就是对缘起、四圣谛的认识。对于我们名色,对于我们精神肉体的组合体的种种前因后果都了解的透彻,没有任何的怀疑忧虑,那么,才进一步才能行道清净,这行迹清净应当是行道清净。南传的话是「道、非道清净」,就是能时时刻刻来分别我们是在正道或者是在偏向邪道。能有这样,再进一步才能使行道清净,这里说的是道清净,真正是道清净才会进入涅槃。

  

    那么,这里所说的七清净,实际上是说到戒定慧解脱的次第。非要进入涅槃前,不能越次。一定要顺着一步一步像刚才所说的车子一样,由第一部车子走到第二部车子,后者再换另一部车子,最后才进入涅槃。像中阿含一九六经佛陀说:「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初(即)得究竟智;然渐渐习、学、趣迹,受教、受词,然后,诸比丘得究竟智。」马上即得到究竟智,这是不可能的。实际上,要逐渐、逐渐来学习,逐渐、逐渐往最好的目标前往,也要自己学习,也要人家教导,人家督促,最后终于圆满了。究竟智也就是涅槃智。这部经要了解的是巴利文Anupubbasikkha,是次第的意思。我们修道、学道,都是按步就班。随着自己的前生,乃至于今生的学习,有一些部分很容易走过,有一些部分很难爬过去。不过,一定是按照道的次序,一步一步往前推进,这也就是苦集灭道的道。苦集灭道的道有时也是道迹,所说的道迹,是前面圣人走过,留下来的脚印。我们对着脚印,一步一步前进,那是最正确的走法,最稳当的走法。

  

    在杂阿含七四九经就说道:「若起明为前相,生诸善法时,惭愧随生。惭愧生已;能生正见。正见生已;起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次第而起。」我们有既生的智慧,理智名为「前相」,顺着我们的良知引来的良心,就会有惭愧,乃至于不放逸。再来,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,产生正见,正见就带动正志。这正志,我要特别说明一下,以后的八正道都说是正思惟,不如杂阿含、中阿含经的翻译更为传神。正志是透过种种的、妥善的思考之后来立下行为的目标、行为的模式,这种志,是透过思考的,不是别人指使、命令的。所以,要有正志,一定要有正见,没有正见,哪来有正志?有正志,世俗的正志,就是三不害,不要有贪,不要有瞋,不要有杀,由这个再推动,我们生活上就正语,会说话有分寸;正业,行为按规矩;正命,用正当的手段来谋生,谋求生命、生活,这样就是戒的范围,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在进行。进一步要正方便,正方便就是正精进,种种的方法便利我们弃恶行善,我们就要了解它,否则的话,心有余、力不足,晓得内心不好,要改,改不掉,明明这是不好的行为还是做下去,为什么?因为没有正方便,没有好好的一套思考或锻炼意志的方法。所以我们要精进,要方便,也就是不要盲从,是要有理智、情感、意志平衡的发展之下,来推动精进,做这个正方便。

  

  正方便的内容包括正精进的成分。所以,我们取包容比较好,又比较正确的翻译。这样的话,现在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,就可以维持四念处分明。维持正念,这个正念或者四念处包罗万象,简单说是正念正知,对于我们的身体的任何活动,我们都明明白白,对于我们内心的任何念头,我们都是掌握得十分清楚,说得详细,也就是身、受、心、法的修行法门。

  

    佛陀在入涅槃前一年内提到一段故事,舍利弗回到故乡,死了,他的侍者把他的衣钵跟骨灰,也就是舍利,带来佛陀这边,阿难看到,就哭了,哭得非常伤心,佛陀就指正阿难尊者:你不能这样。就是舍利弗还在,你不能靠舍利弗,舍利弗不在,舍利弗戒、定、慧的法也在同学们当中流行,也没有消失啊!何况现在舍利弗一走,你就这样难过了,我不久也要离开了,那你怎么办呢?所以,佛陀提到「自依止,法依止,…

《阿含道性(杨郁文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