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道性(楊郁文)

  阿含道性

  

  楊郁文 主講

  

     張慈田:各位同修,大家午安,今天很高興請到楊郁文教授來這邊做專題演講。今天講的題目是(阿含道性),就是要將佛陀所說的法,這個阿含道它到底有什麼樣的特性,有什麼樣哲理,把它詳細的分析出來,現在我們就請楊教授來講解。(掌聲)

  

    楊郁文:諸位法師、諸位大德:我很少做專題的演講,因專題的演講不合乎原始佛教的學習方法,所以我比較喜歡討論式的,或者是對談式的。

  

    上一次,我們談阿含道次第,是站在整個阿含道的學習過程做一個概略的說明。我覺得還有一些要補充的,所以借著這一次機會,我們來談阿含道的道性。

  

    道怎麼會有道性呢?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講,人有人性,我們要做人,要曉得人性,我們要教別人,也要曉得人性。道擬人化,道也有道性。對于道性認識了,我們自己修行有很大的方便;要介紹別人認識道,也有幫助。

  

    我把道性分成十七種。事實上,阿含道的特性不只十七種,現在只是把重點挑出來,做一個簡單的介紹。透過道性的認識,你會發現到見道的要求(知〔整體性〕、〔次第性〕、〔隨時性〕、〔因依性〕、〔緣起性〕、〔法性〕)。你要見道,你要對道性某些成分認識,才可以見道。修道也有修道的要求(依〔相應性〕)、〔對治性〕、〔相須性〕、〔平等性〕、〔中道性〕),證道那更不用說(證道的要求:得〔實踐性〕、〔實證性〕、〔漸次性〕,而對于道的肯定(是〔同行性〕、〔必行性〕、〔可證性〕),還是透過道性的認識,這是今天要講的整個內容。

  

  一、整體性

  

    我們現在就來談道性的第一項〔整體性〕。它的內容有八「支」道聖(ariya attangi-ka magga)及叁十七菩提「分」法(sattatijsa bodhipakkhiya dhama)。道是苦集滅道,八正道就是道。現在我們說八正道,在原文是聖八正道,它是構成聖人的人格所需要的成分的一套充實方法。而這個支(avga)就是肢,就是我們的肢體。沒有四肢的人,是殘缺的人,非常的不方便。有四肢,不能好好用,或用來做壞事,有不如沒有。凡是健康的人,四肢的功能都維持好好的,四肢才能靈活地配合我們的需要而使用得上來。我們說「支」跟「部分」、「成分」都是一樣。我們說,表有許多零件部分壞了,可以替換,可是,雖然科學很發達,真正我們人的四肢能完全替換到跟原來的一樣,甚至于更好,還是不可能的。

  

    我們對于道,像八正道是八個成分,這八個成分不是分開來的,不像表一樣的八個零件。它是跟我們的身體五髒六腑是一樣的,是一個整體,不能分開來,分開就失掉效用,失掉功能,我們的五髒六腑跟四肢配合得非常完美,而我們要了解它不只是有機的組合而已,我們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,特別是人類來談,有靈性,所以,對于八正道,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看,八正道是爲了說明方便,所以開展的過程有正見乃至于正定,可是不要忘記這八個成分是互相的有機的組合,有靈性的組合。

  

    爲了說明方便,再用一個例子來做比方,像鋼纜,我們會奇怪,爲什麼鋼纜會用細的鋼條捆在一起配成鋼纜?這樣會強化它的韌度,不容易斷。那麼,現在我們有八股的鋼條,這八股的鋼條繞在一起,上面有一個滑輪,這個滑輪怎麼樣靠都是靠在一點。不過,隨著滑輪在移動,所靠的點不一樣。同樣的,我們在道上行走,隨著時機的不同,有時隨著有正見,有時要有正志,有時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不是永遠固定在一點,而沒有活動的作用。我們現在對于八正道不只是認識八個成分,也要認識到這八個成分有互動的關系,什麼時候該提起那一個道來面對當前。

  

    我們另外用叁十七菩提分法來說明道的整體性,這菩提分法的「分」就是pakkha,pakkha實際上,就是鳥的雙翼。鳥要飛,一定要雙翼協調的活動,否則飛不起來。叁十七菩提分法也是一樣,把叁十七種道混合在一起,隨著名稱的不同,再提示不同的認識方法,不同的修行方法,不同的使用方法。這叁十七個有些翻譯爲品味的「品」,不如「分」字那麼好,「分」就是「部分」,離不開整體。沒有整體,哪來的部分?所以,認識一個東西,我們可以從整體來看,再又回到整體來觀察。同樣的,我們對叁十七菩提分法仍然要這樣來看它。所以,不要把叁十七種菩提分把它割裂開來。爲了表示這樣,所以,你們看表(請參考《新雨月刊》第45期之《阿含學與阿含道》(二))

  

  ,可以看出來這叁十七菩提分把互相牽連的關系由箭頭"→"可代表任何線路的推動,這正是代表叁十七菩提分也是有靈性的,也是要整體認識的,它的過程可以分開來研究、來認識,可是真正用在修行,用在生活,那就要整體來活動了。

  

  二、次第性

  

    再來談第二項〔次第性〕。有一部有名的經叫「七車經」,以前車子不好,都是木造的,也有鐵的部分,可是只是零件而已。所以,車子不能跑遠路。那麼,車子要走遠路的話,不得不在中間有替換的車子,換車,再換車,否則同一輛車達不到目的地。所以,由出發點到某一個地方換另一部車,這樣最後就可到達

  

  目的地。像增一阿含叁十九卷第十經說道:「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;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;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;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迹清淨;行迹清淨義者能使道清淨;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;知見清淨義者能入涅槃義。」「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」是說生活合乎道德規範,必定良心平安,心理穩定,心能清淨;「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」,心理維持穩定,會發出我們正確的見解;「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」,實際上,這裏說到的見清淨,實際上是相當于對蘊處界根谛的認識,就是見清淨,無猶豫清淨就是對緣起、四聖谛的認識。對于我們名色,對于我們精神肉體的組合體的種種前因後果都了解的透徹,沒有任何的懷疑憂慮,那麼,才進一步才能行道清淨,這行迹清淨應當是行道清淨。南傳的話是「道、非道清淨」,就是能時時刻刻來分別我們是在正道或者是在偏向邪道。能有這樣,再進一步才能使行道清淨,這裏說的是道清淨,真正是道清淨才會進入涅槃。

  

    那麼,這裏所說的七清淨,實際上是說到戒定慧解脫的次第。非要進入涅槃前,不能越次。一定要順著一步一步像剛才所說的車子一樣,由第一部車子走到第二部車子,後者再換另一部車子,最後才進入涅槃。像中阿含一九六經佛陀說:「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初(即)得究竟智;然漸漸習、學、趣迹,受教、受詞,然後,諸比丘得究竟智。」馬上即得到究竟智,這是不可能的。實際上,要逐漸、逐漸來學習,逐漸、逐漸往最好的目標前往,也要自己學習,也要人家教導,人家督促,最後終于圓滿了。究竟智也就是涅槃智。這部經要了解的是巴利文Anupubbasikkha,是次第的意思。我們修道、學道,都是按步就班。隨著自己的前生,乃至于今生的學習,有一些部分很容易走過,有一些部分很難爬過去。不過,一定是按照道的次序,一步一步往前推進,這也就是苦集滅道的道。苦集滅道的道有時也是道迹,所說的道迹,是前面聖人走過,留下來的腳印。我們對著腳印,一步一步前進,那是最正確的走法,最穩當的走法。

  

    在雜阿含七四九經就說道:「若起明爲前相,生諸善法時,慚愧隨生。慚愧生已;能生正見。正見生已;起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,次第而起。」我們有既生的智慧,理智名爲「前相」,順著我們的良知引來的良心,就會有慚愧,乃至于不放逸。再來,親近善士,聽聞正法,産生正見,正見就帶動正志。這正志,我要特別說明一下,以後的八正道都說是正思惟,不如雜阿含、中阿含經的翻譯更爲傳神。正志是透過種種的、妥善的思考之後來立下行爲的目標、行爲的模式,這種志,是透過思考的,不是別人指使、命令的。所以,要有正志,一定要有正見,沒有正見,哪來有正志?有正志,世俗的正志,就是叁不害,不要有貪,不要有瞋,不要有殺,由這個再推動,我們生活上就正語,會說話有分寸;正業,行爲按規矩;正命,用正當的手段來謀生,謀求生命、生活,這樣就是戒的範圍,這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在進行。進一步要正方便,正方便就是正精進,種種的方法便利我們棄惡行善,我們就要了解它,否則的話,心有余、力不足,曉得內心不好,要改,改不掉,明明這是不好的行爲還是做下去,爲什麼?因爲沒有正方便,沒有好好的一套思考或鍛煉意志的方法。所以我們要精進,要方便,也就是不要盲從,是要有理智、情感、意志平衡的發展之下,來推動精進,做這個正方便。

  

  正方便的內容包括正精進的成分。所以,我們取包容比較好,又比較正確的翻譯。這樣的話,現在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,就可以維持四念處分明。維持正念,這個正念或者四念處包羅萬象,簡單說是正念正知,對于我們的身體的任何活動,我們都明明白白,對于我們內心的任何念頭,我們都是掌握得十分清楚,說得詳細,也就是身、受、心、法的修行法門。

  

    佛陀在入涅槃前一年內提到一段故事,舍利弗回到故鄉,死了,他的侍者把他的衣缽跟骨灰,也就是舍利,帶來佛陀這邊,阿難看到,就哭了,哭得非常傷心,佛陀就指正阿難尊者:你不能這樣。就是舍利弗還在,你不能靠舍利弗,舍利弗不在,舍利弗戒、定、慧的法也在同學們當中流行,也沒有消失啊!何況現在舍利弗一走,你就這樣難過了,我不久也要離開了,那你怎麼辦呢?所以,佛陀提到「自依止,法依止,…

《阿含道性(楊郁文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