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們都應該要求,用各種溫和或是說較劇烈的方法去要求政府做到。
經內還描寫了當時的環境,它說那時的人壽命最長的有人萬歲,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人壽命很長,當然會生病,是凡夫就會生病,但是只有九種病,就是畏寒、畏暑、會餓、會渴以及大小便,還有男女的欲望、想吃東西,最後一種是老,最後會老死。那時候的大地呢?真正的平,沒有坑坑坎坎,且有很美好的生活環境,在這轉輪聖王的統治之下,那時候的世界、環境會變成如此。這七寶中的輪寶最重要,也就是說正法無堅不摧,是正法的實踐,是真理的實踐,第二寶是白象,第叁寶是绀馬,是一種青馬,這兩種都是代表那時候交通非常發達,第四寶神珠即牟尼珠,一種寶珠,聽說這神珠是叫如意珠,也就是你想得到什麼,這神珠就變什麼給你,這代表那時候的經濟真正約合理、真正的發達,再來是玉女及居士這兩種寶,是有關國王家內的事,玉女是說他有個賢內助,能幫助他放心的去整理國家;居士是代表國王那時身旁有很多幫助他的大臣、士兵。
除了以上所說的,更加重要的是這兩部經裏頭還提到,未來那時候出了一個佛叫彌勒佛,有關彌勒佛的傳說很多,大概是那時候出世後,到了大約二十歲左右出家,早上出家到晚上就成佛,那時候整個環境很好,所以很快修行成就,比方說我們修禅定,熱的要命,又百蚊蟲叮咬,那就很辛苦了,環境好,入定的機會大,所以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心境,這是大家都得承認的,所以早上出家,晚上夜半就成佛了,成佛之後就在龍華樹下說了叁次的法會,然後渡了無數的衆生,這是大概有關這兩部經所說的,轉輪聖王政治的觀念、政治的理想。
釋迦佛那時候整個印度的政治環境,大約的講有十六個較大的國家,其中最大的是摩羯陀國及拘薩羅國,這十六個大國中沒有釋迦佛的祖國,爲什麼呢?因爲那時候有兩種的王,一種叫做大王(Maharaja),另外一種王叫做raja,沒有maha(摩诃,就是大的意思),所以一種是大王,一種是小王,釋迦佛的父親是小王,所以不是十六強國中的一個,他的祖國還沒強到和十六國並列,一般相信釋迦佛的祖國是受了摩羯陀國的統治,這是大概的情形,所以我想那時候是戰亂的時代,和中國的戰國時代差不多,也就是說整個印度國家互相戰爭,所以找想那時釋迦佛他的父親是個小王,我想他們所統治的國家大概就臺北市這麼大而已,其實他叫做工,也只是個臺北市長而已,所以我想那時候種種政治的現象都會刺激釋迦佛走上出家的路,也就是他看出當時印度整個政治的現象,他覺得沒有希望,很悲觀,所以他才會走上出家之路,這是第一點。十六國中有大國也有小國,小國當然比釋迦佛的祖國還大,因爲那還是大王,有較強的有較弱的,其中有個較弱的叫跋祇國,有一部經是《長阿含經》第二卷《遊行經》裏頭,另外是《中阿含經》叁十五卷《雨勢經》提起到這十六國中一個比較小的國家叫跋祇國,釋迦佛會教跋祇國國王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,他說你若能照我所說的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去做,你的國家就會很強,國勢就不會衰退,哪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呢?
第一個:數相集會,講議正事。就是說國家的國王及其所領導的大臣,得常常開會、商討國家大事,不能說國王是領導者就獨裁、專製不聽他人的話,這不行,得常常召集大臣開會參詳國家的事情。第二點:君臣和順,上下相敬。你當君、當國王,和你的臣子之間要合作,得和順,得互相尊敬。第叁點:奉法曉忌,不違禮度。就是說整個國家連國法都得守法,也得知道什麼是忌諱,什麼是千萬不能去碰的,而不違禮度是說一些製度不能去違背。第四個是:孝事父母、順敬師長。有關這點,有很多不同的講法,我們剛才說有兩部經,另外,一部不是這麼寫的,有一些日本的學者就提出了意見,他們認爲第四點應該是,當一個國王或是政治的領導者,應該去尊重那些雖然退休但是有很多治理國家經驗的大老,那些前輩、先輩,不要說我自己做我自己的,這是第四點。第五點:恭于宗廟,致敬鬼神。這是說得尊敬一般的宗教。現在反過來,是以政治的力量去控製,希望宗教來配合你,好比說社會那麼亂,才希望內政部長出面召集什麼宗教的座談會,希望宗教來幫助,這正顛倒了,所以平常就要恭敬宗廟,對宗教平常就得恭敬才對。第六點:閨門真正、潔淨無穢。這是說家內的事,我想家內得真正的和好才對。第七點:宗事沙門、敬持戒者。就是對那些宗教的領導者或是有道德的人,得恭敬、尊敬、聽他們的話,這是第七點。釋迦佛爲跋祇國國王談了這七種治理國家的方法,他告訴跋祇王如果你能照我講的這七點去做,你的國家絕對會很強,絕對不會衰弱,結果跋禍國真的聽從釋迦佛所講的這七點,結果真的很強,雖然是小的國家,但很強,強到什麼程度呢?有一次摩羯陀國的國王派一位大臣叫做禹舍,即我們剛才說到有一部《雨勢經》的大臣禹舍到跋祇國要他們要投降,禹舍回去告訴他的國王,摩羯陀國阿阇世王,說跋祇國的國王不聽我的勸告,他說因爲他們遵守了釋迦佛所教的七個方法,所以他們不怕,雖然我們的國家很強,但是他們不怕,那國王一聽很不高興,就出兵攻打,結果出兵好幾次都輸。好比說我們臺灣雖小,大陸那麼大,但是只要我們自己的國家真的強,國力強就不怕大陸來侵略我們,逼我們所有住在臺灣的百姓,不管你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來的,都應該有這個覺悟才對。
另外有一部經是《增一阿含經》第四十二卷第七經說到十個方法,它說若是一個國王實行了這十法,「不得久存,多諸盜賊」,就是說你若有這十件事情,你這國家不得久存,未來一定會衰弱,甚至會滅亡,國內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,好比說強盜,或其它什麼內亂罪、叛亂罪的發生,第一點,這個國王,慢貪還有易生瞋恚,悭貪就是真正貪心,對人民真正的吝啬,就是人民有什麼要求都不答應,好比說我這縣需要什麼建設,希望中央政府來補助來支持,結果你都不答應,這就是中央政府吝啬、錢抓得緊緊的不肯放開。瞋恚是這政治領導者愛發脾氣,這是第一點。第二點是「貪著財物」,翻成我們現在的話,就是政府的官員
貪汙,貪著財物。第叁點,枉諸人民,橫取系閉。也就是說冤枉人民,將之抓起來、關起來,就像獨臺案差不多。第四點,非法相佐,不案正行。就是說國王所作所行都沒有按照法律去做,好比說明明憲法規定這樣而沒有去實施,這就是違背了第四點。第五點,貪著他色,這是私人的道德不好。第六點,好喜嗜酒。第七點,好喜歌舞戲樂。第八點,恒抱長患,就是身體不好,常生病,當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比較不適當。第九點,不信忠孝之臣,翅羽渺、少,無有強佐,就是說對你身旁的臣子、大臣,領導者不信任忠孝的臣子或可輔佐你的那些人都不強,他們的能力不強,或是說他們都是小人,都愛拍馬屁。這一共十點,若是一個國家的國王或是一個政府犯了這十點時,國家就不得久存,國家就不長久、不強,這是以上我所看過由阿含經歸納出的幾部經或幾點來向大家報告。
從這些經典來看,釋迦佛雖然他自己是出家,他自己是放棄王位,所以讓人感覺到可能他對政治不關心,可是由以上所講的幾部經,我們可以看出,恐怕釋迦佛對政治或是說對世間的種種事情,不是一般人所想的,也不是我們所聽到的傳說那樣的說法,說他不關心世間的人事,恐怕反過來,應該是真正關心世間的人事,雖然他是放棄了王位,沒錯,放棄了王位可能很多的原因,好比說若是我,我也放棄,爲什麼呢?第一、因爲並不是人人都能當國王的,並不是人人都能當好政治的領導者。第二、可能他有更高的理想,就是說做一個國主,雖然是很好沒錯,可以救很多人,比證嚴法師救很多的人,但這些救濟大多是偏重在物質方面的救濟,不是精神的,不是心靈的救濟,所以你要達到更高深的救濟,恐怕得要有人犧牲,得要有人出面,我想釋迦佛就是想到這些,他想的比較久長比較深,所以他才會放棄他的王位,再加上他那時候政治的種種情形,他沒辦法做,他參詳了當時的情形,他最多只當值小王,沒辦法做個大王,所以他沒辦法施展他政治的理想,既然如此,所以他放棄了他的王位出家,來做另外一件他可以做的更好的,也就是心靈的、真理的法王,他出家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如此才對,這當然是我主觀的一些看法,提出來和大家參詳,請大家指教,謝謝!
《阿含的政治觀(楊惠南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