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普門品的啓示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人叫做彌蘭王,是個國王,在印度的北部,那個時候,他是希臘人,是現在的希臘人,他不是印度人,那麼這個國王也是非常聰明的人。這國王是非常聰明,有辯才的人,他和他周圍的大臣在一起商議事情,大家都感覺到這個國王是有智慧,有頭腦,有辯才的人。但是有一天他的大臣就對他說:「有一個比丘,叫做龍軍比丘,這個人的辯才很不得了,大王不妨和他去見見面」。彌蘭王本來自己很自負的,「我的辯才是最第一的了,任何人都不如我,現在還有一個人還有辯才」,對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,他就派人去請這個比丘來。龍軍是大阿羅漢,也就來了。

  有智慧的人,和我們這笨人不同,我們做什麼事情,就老老實實的做,這國王他不,他等他來了,給他預備飯,預備的很不好,這個菜飯非常的不好,那麼就請這位龍軍論師吃了。但是龍軍論師就少少的吃了一點,就放下了,說:「這飯,我吃飽了」;然後這國王又拿非常好的飯菜,又請他吃,這龍軍比丘就吃,國王就說了:「你不是說你吃飽了,怎麼又吃了呢?」這個龍軍論師說:「那個粗劣的飯,我吃飽了,這個細的還沒有吃飽。」這就是辯才。若是我們笨人就不會說,而他就會說:「粗的吃飽了,細的還沒吃飽」,這樣說。這樣說完了,飯吃完了,他就提出一個問題,這就是有意的要辯論,但是有個道理,這個國王就提出一個問題說:「佛教徒有出家人,也有在家人,在家人也可以作佛教徒,出家人也可以作佛教徒,是不是在家作佛教徒也可以得道嗎?出家的佛教徒也可以的嗎?」那麼這時候龍軍論師回答說:「是的,在家也可以得道,也可以得初果,得二果,得叁果;出家人也是,你要好好修行,也能得初果,得二果,得叁果,得四果,得阿羅漢果,都能得道。

  我想你們很快的會說出一句話來:「那又何必出家呢?」就是這句話,那麼這國王就提出這個問題:「那你不必出家了嘛!你就在家修行,在家一方面也以得道,一方面也還可以享受在家人的事情,這不是好嗎?」那麼這龍軍論師就說:「我問你一個問題」,問什麼問題呢?說是:「距離你這裏有叁千裏遠的那個地方,有什麼事情要辦,你派一個年輕人,年輕力壯的人,騎著一個很好的馬,拿著糧,拿著刀劍,騎著馬,去辦那件事。這個年輕人能夠到那裏,因爲這馬也好,也帶了資糧了,走路隨時還有飯吃,拿著刀劍還可以保護安全,所以你是能到的;若是派一個老年人,年紀很老了,走路自己走不動了,那麼給他一個很瘦很弱的馬,還不帶幹糧,叫他乘著這個馬到叁千裏以外的地方去辦一件事,他能不能到?這是靠不住,也可能到,也可能不能到。」

  那麼這龍軍比丘說:「在家人修行,就像這老年人騎著這瘦弱的馬到叁千裏外去做事的這種情形。若是出家人,出了家修行,就像年輕人騎著這壯馬到叁千裏外的那樣情形。出家人容易一點,但出家人難的地方,就是你要出家就是難,要把你在家的色聲香味觸的五欲要放下,這是個難,這個難,過來了,你出家的時候,你能一天修這個四念處,修八正道,你就能得解脫,可以得聖道。若是你不出家呢,在家,你要去工作,你有父母,有妻子兒女,這些事情,你都要負責的話,你把你的精神、財力都用在這上很多,剩余的精神,你去修行的時候,也可能會成功,也可能沒有成功,靠不住。」

  所以這個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?」是要我們用功修行,用功修行就是這個問題。修行你就是得要放下,你才能夠修行,你不放下,就不能修行。

  我最近看見一本書,那上面說到,南洋這一帶,這地方捉猴的人,就捉這個猴,這猴怎麼捉法呢?就是南洋有一種樹,長著很大的一個東西,叫椰子,捉猴的人,把那椰子拿下來呢,鑽一個洞,就是猴的手可以伸進去,裏面稍微大一點,放些花生在裏面,這椰子旁邊周圍也放些花生,那麼猴經過這地方呢,吃這花生,就逐漸看見這椰子,這椰子洞裏面也有花生,牠就伸手進去,拿裏面的花生,你不拿花生,這手還容易拿出來,牠一拿這花生,這拳一攢起來,手就拿不出來了,拉不出來,牠就叫,牠一叫,這捉猴的人一來,就把這猴捉走了。

  這件事表示什麼意思呢?就是要放下,就可以解脫!你把裏面的花生放下,不要拿,你手就可以伸出來了,你一抓,手就大了,就是沒有辦法出來,沒有辦法出來,魔王就把你捉去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所以修行這件事,佛菩薩大慈大悲,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來到我們世間給我們說法,觀世音菩薩也來到我們這世間開導我們佛法,開導是開導了,若是你不放下,是不行的。說我出家,我也能出家,出家以後,你還是沒有放下,還是不行的,也是不行。

  所以就是要明白這意思,要放下,然後你的精神,你的時間,用在修行上,它才能有效,你不放下不行。我們讀這個經,讀這個《阿含經》,讀這個《般若經》,讀這些大乘經看,就感覺出來,佛在世的時候,得聖道的人很容易,並不難,就是聽佛說法,就是在聽經的時候,聽完經了,他就得初果了。所以我們若要批評人:「你這個人光只是學習佛法,你沒有修行」,這句話還要重新想一想的,有的人根性特別利,他就是在那裏讀經,還心裏面思惟,他有可能會得聖道,有可能得初果,得無生法忍了。你不能說是:「你沒有坐破幾十個蒲團,你怎能夠有修行?」

  我們在禅師的語錄上,古代的高僧,他是在深山裏面,住了四十年不下山、二十年不下山,在深山裏面修行,是的,的確是值得恭敬、贊歎的。但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,有的人根性利,也不可思議。當然有的人,只是書本上、文字上的佛法,有一點心得,而事實上還是凡夫,還沒有成就,也是有的,不是沒有的。

  總而言之,我們若是相信了佛法,想要得聖道,就是要把世間上的五欲要放下,不然的話,就會像那猴似的,被魔王捉去了,所以要放下才可以。說我不能放下,那怎麼辦呢?也有辦法,也有辦法能放下,你靜下來,你思惟,思惟佛法的價值,世間上五欲的價值,你的智能慢慢的就會增長,你就能放下,不然的話不行。所以只是這麼的看一看,佛法好,但是世間上的五欲也很好,這樣沒有力量,你若加上了思惟的時候,它就有力量,它就會有力量。

  我心裏面又有一個故事,我看《史記》,楚漢相爭,楚霸王的確了不起,他到了鹹陽以後,其它的這些諸侯王,見楚霸王的時候,在地下爬,跪在那裏和他見面,那個楚霸王的威德不得了。所以那個時候把秦王朝滅了,他就是皇帝了,他封這個諸侯王,那個諸侯王,而自己號稱西楚霸王,就回到徐州來,這個時候,他認爲天下就是太平了。但是不呈祥,劉邦拜了韓信做大將軍,這叫做:「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」,這是個計,經過多少回的戰爭,楚霸王失敗了。最後有一個人,告訴他,你還可以回到楚,還可以再起來,再和劉邦作戰,他說我沒有這個面目,再去見家鄉父老,他就自殺死了。這個有什麼意思呢?就是榮華富貴是我們所愛的,但是你拿到了以後,若失掉了,你受不了。若根本沒有去拿榮華富貴的時候,我們的生活也過得去的時候,心裏面也很平靜,也沒有事。但是你若拿到以後,你很光榮,失敗了你受不了,那麼我們應該想一想,我不要去拿,不是很好嗎?所以世間上的榮華富貴是人之所愛,但是它使令人苦惱。

  我頭多少年在美國,遇見一個人,他的太太走了,就把他棄舍,他的心情就是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了,自己都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,要靠自己的哥哥弟弟來維持生活,就是這樣子。這就是世間上可愛的事情,也就是可恨的事情,如果我們能放下安心修行,心裏面很平靜,你這樣去思惟這件事,就應該是覺悟了,不會被世間上的事情所迷惑,那就會很自在的、很自然的修行,也就能放下。所以有的在家居士,有心出家修行,總感覺到我出家持戒,持不來,其實不是,誰是一生來就是聖人?不是的。你出家以後,按照佛法修行,佛法在你心裏面會發生作用,那麼你原來感覺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地方,就改變過來了,自己就有信心了,我可以持戒清淨,我可以修行的。如果說是自己完全能夠持戒清淨,這種人也是有。但是,若是從佛菩薩的慧眼來觀察,我看一個也沒有,只是他這個時候,他四大調和,善根發生一點作用,這個煩惱就不起作用,所以這個時候可以出家。但是煩惱不起作用,不是永久的,隨時它會起作用的,所以出了家以後呢,對于佛法的信心,加上有一點慚愧心,臨時的能調伏自己的煩惱。但是這個時候,你是修學戒定慧,戒定慧逐漸的、逐漸的就把你的煩惱取消了,你的世界就太平了,就成功了。

  所以佛法和世間法不一樣,世間上這些名利,五欲的境界,你成就了,你心裏還是不安。我們沒有錢的人,有人來叫門的時候,我們心裏面沒有事,心裏什麼事也沒有,你若財富多了,有人半夜來敲門,你心就驚。所以這個財富,世間上的欲,人之所欲,但是也使令你心裏苦惱,你若修學佛法,心安,你修學四念處、叁十七道品這樣修行,你心安,土匪來了,心裏面沒有事,什麼事也沒有,這性質完全不同,所以佛法是個安樂的方法,不是令你苦惱的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:「應以佛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」,乃至應以四衆弟子,各式各樣的身份得度者,即現其身而爲說法,因爲這樣子對于衆生有真實的利益,不是假的。

  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前後這兩大段,前一段是爲我們解決現實的問題,但是這是暫時性;那麼後一段,爲我們說法,這是根本的解決問題。這兩種情況,都是由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所發出來的,由觀世音菩薩那種清淨無分別的慈悲心發出來的,這話什麼意思?就是完全是正確而沒有錯誤的,我們可以全部的發起信心的,不要說相信一部份,還有一部份,我不相信,不需要。人說的話靠不住,佛菩薩的話是應該相信的。我們能夠,還是我剛才說的這句話:「我們是佛教徒,我們應該非常的慶幸,我們和非佛教徒一樣,也有很多很多的災難,但是因爲是佛教徒,我們有希望解決這個災難的問題,使令我們得到安樂自在,也一樣的可以轉凡成聖,也可以做大菩薩,也可以成佛的,這樣子,我們就不辜負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了。觀世音菩薩這麼的慈悲我們,我們還不覺悟,那就是辜負了。

  我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普門品的啓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略談止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