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门品的启示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个人叫做弥兰王,是个国王,在印度的北部,那个时候,他是希腊人,是现在的希腊人,他不是印度人,那么这个国王也是非常聪明的人。这国王是非常聪明,有辩才的人,他和他周围的大臣在一起商议事情,大家都感觉到这个国王是有智慧,有头脑,有辩才的人。但是有一天他的大臣就对他说:「有一个比丘,叫做龙军比丘,这个人的辩才很不得了,大王不妨和他去见见面」。弥兰王本来自己很自负的,「我的辩才是最第一的了,任何人都不如我,现在还有一个人还有辩才」,对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,他就派人去请这个比丘来。龙军是大阿罗汉,也就来了。

  有智慧的人,和我们这笨人不同,我们做什么事情,就老老实实的做,这国王他不,他等他来了,给他预备饭,预备的很不好,这个菜饭非常的不好,那么就请这位龙军论师吃了。但是龙军论师就少少的吃了一点,就放下了,说:「这饭,我吃饱了」;然后这国王又拿非常好的饭菜,又请他吃,这龙军比丘就吃,国王就说了:「你不是说你吃饱了,怎么又吃了呢?」这个龙军论师说:「那个粗劣的饭,我吃饱了,这个细的还没有吃饱。」这就是辩才。若是我们笨人就不会说,而他就会说:「粗的吃饱了,细的还没吃饱」,这样说。这样说完了,饭吃完了,他就提出一个问题,这就是有意的要辩论,但是有个道理,这个国王就提出一个问题说:「佛教徒有出家人,也有在家人,在家人也可以作佛教徒,出家人也可以作佛教徒,是不是在家作佛教徒也可以得道吗?出家的佛教徒也可以的吗?」那么这时候龙军论师回答说:「是的,在家也可以得道,也可以得初果,得二果,得三果;出家人也是,你要好好修行,也能得初果,得二果,得三果,得四果,得阿罗汉果,都能得道。

  我想你们很快的会说出一句话来:「那又何必出家呢?」就是这句话,那么这国王就提出这个问题:「那你不必出家了嘛!你就在家修行,在家一方面也以得道,一方面也还可以享受在家人的事情,这不是好吗?」那么这龙军论师就说:「我问你一个问题」,问什么问题呢?说是:「距离你这里有三千里远的那个地方,有什么事情要办,你派一个年轻人,年轻力壮的人,骑着一个很好的马,拿着粮,拿着刀剑,骑着马,去办那件事。这个年轻人能够到那里,因为这马也好,也带了资粮了,走路随时还有饭吃,拿着刀剑还可以保护安全,所以你是能到的;若是派一个老年人,年纪很老了,走路自己走不动了,那么给他一个很瘦很弱的马,还不带干粮,叫他乘着这个马到三千里以外的地方去办一件事,他能不能到?这是靠不住,也可能到,也可能不能到。」

  那么这龙军比丘说:「在家人修行,就像这老年人骑着这瘦弱的马到三千里外去做事的这种情形。若是出家人,出了家修行,就像年轻人骑着这壮马到三千里外的那样情形。出家人容易一点,但出家人难的地方,就是你要出家就是难,要把你在家的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要放下,这是个难,这个难,过来了,你出家的时候,你能一天修这个四念处,修八正道,你就能得解脱,可以得圣道。若是你不出家呢,在家,你要去工作,你有父母,有妻子儿女,这些事情,你都要负责的话,你把你的精神、财力都用在这上很多,剩余的精神,你去修行的时候,也可能会成功,也可能没有成功,靠不住。」

  所以这个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?」是要我们用功修行,用功修行就是这个问题。修行你就是得要放下,你才能够修行,你不放下,就不能修行。

  我最近看见一本书,那上面说到,南洋这一带,这地方捉猴的人,就捉这个猴,这猴怎么捉法呢?就是南洋有一种树,长着很大的一个东西,叫椰子,捉猴的人,把那椰子拿下来呢,钻一个洞,就是猴的手可以伸进去,里面稍微大一点,放些花生在里面,这椰子旁边周围也放些花生,那么猴经过这地方呢,吃这花生,就逐渐看见这椰子,这椰子洞里面也有花生,牠就伸手进去,拿里面的花生,你不拿花生,这手还容易拿出来,牠一拿这花生,这拳一攒起来,手就拿不出来了,拉不出来,牠就叫,牠一叫,这捉猴的人一来,就把这猴捉走了。

  这件事表示什么意思呢?就是要放下,就可以解脱!你把里面的花生放下,不要拿,你手就可以伸出来了,你一抓,手就大了,就是没有办法出来,没有办法出来,魔王就把你捉去了,就是这么回事。所以修行这件事,佛菩萨大慈大悲,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来到我们世间给我们说法,观世音菩萨也来到我们这世间开导我们佛法,开导是开导了,若是你不放下,是不行的。说我出家,我也能出家,出家以后,你还是没有放下,还是不行的,也是不行。

  所以就是要明白这意思,要放下,然后你的精神,你的时间,用在修行上,它才能有效,你不放下不行。我们读这个经,读这个《阿含经》,读这个《般若经》,读这些大乘经看,就感觉出来,佛在世的时候,得圣道的人很容易,并不难,就是听佛说法,就是在听经的时候,听完经了,他就得初果了。所以我们若要批评人:「你这个人光只是学习佛法,你没有修行」,这句话还要重新想一想的,有的人根性特别利,他就是在那里读经,还心里面思惟,他有可能会得圣道,有可能得初果,得无生法忍了。你不能说是:「你没有坐破几十个蒲团,你怎能够有修行?」

  我们在禅师的语录上,古代的高僧,他是在深山里面,住了四十年不下山、二十年不下山,在深山里面修行,是的,的确是值得恭敬、赞叹的。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,有的人根性利,也不可思议。当然有的人,只是书本上、文字上的佛法,有一点心得,而事实上还是凡夫,还没有成就,也是有的,不是没有的。

  总而言之,我们若是相信了佛法,想要得圣道,就是要把世间上的五欲要放下,不然的话,就会像那猴似的,被魔王捉去了,所以要放下才可以。说我不能放下,那怎么办呢?也有办法,也有办法能放下,你静下来,你思惟,思惟佛法的价值,世间上五欲的价值,你的智能慢慢的就会增长,你就能放下,不然的话不行。所以只是这么的看一看,佛法好,但是世间上的五欲也很好,这样没有力量,你若加上了思惟的时候,它就有力量,它就会有力量。

  我心里面又有一个故事,我看《史记》,楚汉相争,楚霸王的确了不起,他到了咸阳以后,其它的这些诸侯王,见楚霸王的时候,在地下爬,跪在那里和他见面,那个楚霸王的威德不得了。所以那个时候把秦王朝灭了,他就是皇帝了,他封这个诸侯王,那个诸侯王,而自己号称西楚霸王,就回到徐州来,这个时候,他认为天下就是太平了。但是不呈祥,刘邦拜了韩信做大将军,这叫做:「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」,这是个计,经过多少回的战争,楚霸王失败了。最后有一个人,告诉他,你还可以回到楚,还可以再起来,再和刘邦作战,他说我没有这个面目,再去见家乡父老,他就自杀死了。这个有什么意思呢?就是荣华富贵是我们所爱的,但是你拿到了以后,若失掉了,你受不了。若根本没有去拿荣华富贵的时候,我们的生活也过得去的时候,心里面也很平静,也没有事。但是你若拿到以后,你很光荣,失败了你受不了,那么我们应该想一想,我不要去拿,不是很好吗?所以世间上的荣华富贵是人之所爱,但是它使令人苦恼。

  我头多少年在美国,遇见一个人,他的太太走了,就把他弃舍,他的心情就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了,自己都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,要靠自己的哥哥弟弟来维持生活,就是这样子。这就是世间上可爱的事情,也就是可恨的事情,如果我们能放下安心修行,心里面很平静,你这样去思惟这件事,就应该是觉悟了,不会被世间上的事情所迷惑,那就会很自在的、很自然的修行,也就能放下。所以有的在家居士,有心出家修行,总感觉到我出家持戒,持不来,其实不是,谁是一生来就是圣人?不是的。你出家以后,按照佛法修行,佛法在你心里面会发生作用,那么你原来感觉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地方,就改变过来了,自己就有信心了,我可以持戒清净,我可以修行的。如果说是自己完全能够持戒清净,这种人也是有。但是,若是从佛菩萨的慧眼来观察,我看一个也没有,只是他这个时候,他四大调和,善根发生一点作用,这个烦恼就不起作用,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出家。但是烦恼不起作用,不是永久的,随时它会起作用的,所以出了家以后呢,对于佛法的信心,加上有一点惭愧心,临时的能调伏自己的烦恼。但是这个时候,你是修学戒定慧,戒定慧逐渐的、逐渐的就把你的烦恼取消了,你的世界就太平了,就成功了。

  所以佛法和世间法不一样,世间上这些名利,五欲的境界,你成就了,你心里还是不安。我们没有钱的人,有人来叫门的时候,我们心里面没有事,心里什么事也没有,你若财富多了,有人半夜来敲门,你心就惊。所以这个财富,世间上的欲,人之所欲,但是也使令你心里苦恼,你若修学佛法,心安,你修学四念处、三十七道品这样修行,你心安,土匪来了,心里面没有事,什么事也没有,这性质完全不同,所以佛法是个安乐的方法,不是令你苦恼的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说:「应以佛身得度者,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」,乃至应以四众弟子,各式各样的身份得度者,即现其身而为说法,因为这样子对于众生有真实的利益,不是假的。

  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前后这两大段,前一段是为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,但是这是暂时性;那么后一段,为我们说法,这是根本的解决问题。这两种情况,都是由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所发出来的,由观世音菩萨那种清净无分别的慈悲心发出来的,这话什么意思?就是完全是正确而没有错误的,我们可以全部的发起信心的,不要说相信一部份,还有一部份,我不相信,不需要。人说的话靠不住,佛菩萨的话是应该相信的。我们能够,还是我刚才说的这句话:「我们是佛教徒,我们应该非常的庆幸,我们和非佛教徒一样,也有很多很多的灾难,但是因为是佛教徒,我们有希望解决这个灾难的问题,使令我们得到安乐自在,也一样的可以转凡成圣,也可以做大菩萨,也可以成佛的,这样子,我们就不辜负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了。观世音菩萨这么的慈悲我们,我们还不觉悟,那就是辜负了。

  我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普门品的启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略谈止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