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念住講記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靜而住、一念不生的時候,你很容易就會想到:「我沒有一切雜念,心裏面常恒住、不變易,這不是常嗎!這就是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!」所以,容易計心是常。

  計常,有什麼問題?修無我觀困難,因爲執著心是我!不能修無我觀。還有我,也就會要保護我,然後貪、瞋、癡都來了,不容易發起慈悲心。當然,有我見的人,有笨、也有高明的;特別高明的人,雖然有我見,不容易看出來,但不管是高明不高明,還有我見,煩惱不能斷,也就沒法得解脫。

  所以,佛說,斷除我見,要用兩個念處:一個心念處、一個法念處——觀察心是剎那剎那變化是無常的;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是無我的。

  

  〖己二、釋義〗

  【以能了知有貪心等種種差別,經曆彼彼日夜、剎那、瞬息、須臾,非一衆多種種品類心生滅性,便于無常斷常顛倒。】

  這以下解釋。

  「以能了知有貪心等種種差別」:住循心觀的時候,若是先修奢摩他、再以毗缽舍那觀察,就能知道:人有時候有貪心、有時候沒貪心,有時候有瞋心、有時候沒瞋心,有時候有慈悲心、有時候沒有慈悲心,有時候心裏散亂、乃至有時候寂靜心、不寂靜心,定心、不定心,善解脫心、不善解脫心等。由表現于外的相貌上看,心的變化有二十種差別。

  「經曆彼彼日夜、剎那、瞬息、須臾」:這是在時間上看。一年一年、一個月一個月、乃至多少日、多少夜、多少剎那、瞬息、須臾。剎那是最小的時間單位;瞬息指眼睛一瞬;須臾就是四十八分鍾。

  「非一衆多種種品類心生滅性」:心有各式各樣衆多的類別,不單是一種。修定的人、不修定的人,貪心多的人、瞋心多的人,在不同的時間裏,內心常有生、滅的這種情況。

  「便于無常斷常顛倒」:由于這樣觀察,就能同意心是無常、是因緣有的。心是因緣有,就是無常的;非因緣有的才是常。這樣子修觀,就把「常」的顛倒斷了。

  若是從唯識的經論上看:心識的生起,要有因緣,也就是種子,還要有所緣境(所緣緣)、根(增上緣)、作意心所等,這樣才能夠成就。從這些說明上,就應該知道,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!是無常的!

  

  〖戊四、法念住二 己一、標立〗

  【爲欲對治于無我中計我顛倒,立法念住。】

  前面說心念住是無常的,是以觀心無常破除實我的體性。「爲欲對治于無我中計我顛倒」:這是斷除我的作用。爲欲對治于無我中計我的錯誤,立法念住。這是標立。

  我們若是讀《阿含經》會感覺到,它常常說到「無我」。但,要我們自動地就能了解「無我」、就會說「無我」,是很難的,一定要經過佛菩薩的開示,才可以!

  在大乘的經論裏面,《般若經》、《寶積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都是主張無我;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顯揚聖教論》也都是說無我。有些經典,雖然沒有正面地說「有我」,但是,和有我論有點相似!

  我們說一切法無我;《金剛經》也很明顯地說一切法無我。學習佛法若不認真,這個讀它一兩遍就放棄,然後那個讀它一遍也放棄了;看過很多經論,但是印象很淺!印象很淺,那裏說的理論,你就不十分明了,所以也不感覺有什麼沖突、矛盾。

  道宣律師聽他的師長智首律師講《四分律》,聽一遍以後,就向他師父告假,「我要出去參學」。他師父說:「你若這樣學習佛法,是不會有成就的!」于是他留下來,繼續聽他師父講《四分律》;共聽了二十遍。所以,他成功了。

  我們也是一樣!若是讀一部重要的經論,讀一遍再讀一遍,讀一遍再讀一遍。深入地學習後,再學習第二部經論,你自然地會想:「這和前一部經論,那個地方是相融通的、那個地方有點沖突」。這樣子,才能夠在佛法裏有成就。如果馬馬虎虎的學習,就不會有成就!

  

  〖己二、釋義〗

  【由彼先來有有我見等諸煩惱故,無無我見等諸善法故,于諸蘊中生起我見。】

  這以下解釋。

  「由彼先來有有我見等諸煩惱故」:見,就是對于這樣的思想,有很深刻的歡喜、執著;如果說這樣也好、那樣也好,不能說是見。由于那個衆生,從過去以來,在內心裏,有我見等諸煩惱。就是認爲在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識,有一個實體的我。若有「我」的執著,就會有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,因此,就在無我法中執著有我。

  怎麼「沒有我」而會執著「有我」呢?在語言名句裏面,是有這麼一個「我」字。從無始劫以來,就是「我怎麼怎麼的」,無形中就引向「有我」那條路上走。不是研究哲學的人,用這個字也可能不覺得什麼;但是,若你的利益被侵犯時,就會感覺到痛,是有「我」,但是什麼是「我」?還不是十分清楚。在印度的哲學、宗教界裏,說「我」是有體相的;也有人歡喜「我」,願意信受這種理論。但是,釋迦牟尼佛大智慧,提倡「無我」,反對有我論;佛和外道辯論時,把外道辯倒了,在《阿含經》有這樣的記錄。

  「無無我見等諸善法故」:沒有無我智慧的人,不可能有「無我見」。若「無我」,就容易斷掉煩惱、容易發慈悲心,就能發動一切善法。

  有我見的人,所造的善法,是屬于有漏的。無漏的善法,一定要由無我的般若波羅蜜,才能成就,這就是聖人的境界。而這一方面的善法,唯有佛法才有,其他的宗教是沒有的。所以,不能說佛教和其他的宗教是平等的,佛教徒不應該有這樣的看法。

  「于諸蘊中生起我見」:由于這個人,有「有我見」的煩惱,沒有「無我見」的一切善法,所以就在這個剎那生滅、有老病死的生命體裏面,生起有「我」的看法。

  

  【以于諸法住循法觀,如實了知所計諸蘊自相、共相,便于無我斷我顛倒。】

  那怎麼樣才能夠斷除我見呢?佛陀的大智慧,他不只是要你聽講;還要你自己在靜坐中深入地觀察——「以于諸法住循法觀」:諸法是指一切法,包括有爲法、無爲法。有爲法都是無常的!無我是通于有爲、無爲的,和無常還不同!怎麼知道無爲法也是無我呢?「我」是主宰義、是常恒住的。主宰,就是要控製、支配別人,無爲法沒有主宰的功能,所以也是無我的。有爲法無我、無爲法也沒有我。

  「如實了知所計諸蘊自相、共相、便于無我斷我顛倒」:這樣時時地修奢摩他,把心靜下來觀察,你就能真實地了知,所執著色受想行識諸蘊的自相、共相;也就能夠認識無我義是正義,而能斷除有我的顛倒。

  色受想行識諸蘊中,色是變礙相、受是領納相、想是取相、行是造作、識是了別義,這就是自相。而這些都是無常的、都是變化的,有變化當然就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;「共相」就是無常相。藉由了別自相、通達共相,那就知道:雖有假名的我,但是五蘊裏,沒有所執著的那個常恒住、有實體、有主宰作用的我。當然,這裏面可能還會有些疑問:「沒有我,那誰造善業?誰流轉生死呢?誰造惡業呢?」在《楞伽經》提到這些問題。

  我們佛教徒裏面,也有公然地認爲有我才是對的!這樣子,無常觀修不來、無我觀也修不來,只好分開;說「這是無常的、那是常的!」

  欲重的人,觀身不淨修不來,但是,不淨觀才能破欲的煩惱。修不淨觀、觀受是苦,似乎還比較容易;修無常觀、修無我觀那就不一樣。一定要深刻地認識無我義,然後才能修無我觀;一定要認識它是無常的,才能修無常觀,否則修不來。

  

  〖丙叁、約造業義二 丁一、標立〗

  

  【複有差別,謂若依此,造作諸業;若爲此故,造作諸業;若造業者;若由此故,造作諸業。爲總顯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。】

  這是第叁義,在造業這一方面安立。也是先標立。

  「複有差別」:還有不同的理由。佛的大智慧,還依不同的目的,而建立四念住法門。什麼呢?

  「謂若依此,造作諸業」:計我論者執著有我;以身爲依止處,而造作種種的事業,或者是善業、或者惡業、或者生死業、或者是涅槃業。造作諸業的作用,是以身爲依止處,才能造作各式各樣的業的。這樣子,這就是「身」。

  「若爲此故,造作諸業」:爲什麼要造業?爲享受。造惡業的人是爲現在的享受;造善業,是爲將來要到天上享天福。那麼這就是「受」。若爲享受造作諸業,就是受者。

  「若造業者」:造業者是誰?就是衆生的心。計我論者,執著心是我,是造業者,也就是作者。

  「若由此故,造作諸業」:「我」,要假藉善法的因緣造作諸業,或者假藉惡法因緣造作諸業,或者超過了善惡法的因緣造作諸業,執著都是由「我」發動的。這就是「法念住」所對治的過失。

  「爲總顯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」:佛的慈悲智慧,統攝這一切的事情,顯示世間的不正見、出世法的正見,而安立四念住。

  

  〖丁二、釋義〗

  【當知此中,依止于身,造作諸業;爲求受故,造作諸業;心能造業;由善不善法,能造諸業。】

  這以下是解釋。

  「當知此中,依止于身,造作諸業」:是解釋前面第一句「若依此故,造作諸業」。

  「此」是指什麼說的呢?衆生都是以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爲依止處,才能造作各式各樣的業;並不是「我」依止于身去造業;以此來顯示「身念住」。

  「爲求受故,造作諸業」:這是解釋第二句「若爲此故,造作諸業」。

  衆生爲什麼要造作種種的業呢?就是爲了希求享受!因爲要享受安樂而作種種業。聰明的衆生,會說出種種好聽的理由:「我要怎麼怎麼、作什麼什麼事情!」其實就是一句話——爲求受!就是爲希求安樂的覺受,而去做種種事。這就建立「受念住」。

  「心能造業」:這是解釋第叁句「若造業者」。由心、心所法的助伴,各式各樣的分別,才能造善業、造惡業、及造作出世間的無漏業;這些都是因緣生法,不是「我」的發動而造作的,依此建立「心念住」。

  「由善不善法,能造諸業」:這是解釋第四句「若由此故造作諸業」。

  這種種分別心,怎麼能夠造作很多的事業呢?就是由善法、不…

《四念住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