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善法的因緣,而造作種種善、不善業;或者爲損害人而作、或者只是爲利益人、或利人也利己、或傷害他人而對自己有利。當中沒有我可得,這就是安立法念住的目的。
〖丙四、約染淨義二 丁一、標立〗
【複有差別,謂若依此,有染有淨;若爲此故,起染起淨;若染淨者;若由此故,成染成淨。總爲顯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。】
這是第四義,從染淨方面來辨明;先標。
「複有差別」:複有第四個不同的理由。
「謂若依此,有染有淨」:就是依止于身;或做清淨的事、或做染汙的事。「若爲此故,起染起淨」:就是爲了享受,起染汙、清淨。
「若染淨者」:就是指心說的。「若由此故,成染成淨」:就是善惡法的因緣、世出世間法的因緣,而成就染汙、清淨等法。
「總爲顯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」:爲了顯示這樣的道理,而安立了四念住的法門。
〖丁二、釋義〗
【當知此中,依止于身,有染有淨;爲求受故,起染起淨;心染淨者;由諸法故,成染成淨。】
以下解釋。
「當知此中,依止于身,有染有淨」:這是解釋前面第一句話「謂若依此,有染有淨」。就是依止于身,才創造出染、淨的業;而不是依止于我,而有染淨。這是安立身念住的理由。
「爲求受故,起染起淨」:這是解釋第二句話「若爲此故,起染起淨」。爲求享受,或者起染汙的業、或起清淨的功德業;不是我的緣故。這是安立受念住的理由。
「心染淨者」:這是解釋第叁句「染淨者」。心是染淨者,不是「我」是染淨者。前邊身念住、受念住,也還是要以心念住爲主,由心來發動,它是主要的,所以稱之爲「者」。這是安立心念住的理由。
「由諸法故,成染成淨」:這是解釋第四句「若由此故,成染成淨」。就是雖然是以心爲主,但是它不是單獨能成事的,要由種種的因緣,才能做染汙的事、或者成清淨的事;並不是我。這就是安立法念住的理由。
前邊說造業,也就是生死業,這裏說「染」,就是苦集;「淨」就是滅道,指出世間清淨的因果。前邊只是說造業,這一段說出「染、淨」;這樣就不同于第叁段了。
由這四段,來說明佛安立四念住的原因。
〖乙二、釋念住二 丙一、問〗
【問:念住何義?】
這底下總釋念住的名字。「念住何義」:這是問。念住是什麼道理呢?怎麼樣叫做念住呢?這底下回答。
〖丙二、答二 丁一、標〗
【答:若于此住念,若由此住念,皆名念住。】
「若于此住念,若由此住念」,都可以名之爲念住的。這是標出來,底下解釋。
〖丁二、釋二 戊一、約叁種念住配釋〗
【于此住念者:謂所緣念住。】
先解釋「于此住念者」這一句。「謂所緣念住」:就是以身受心法爲所緣境,把念安住于此,然後加以觀察,這叫做所緣念住,舊的翻譯叫作緣念處。所觀察的念住的境界,就叫做念住。
【由此住念者:謂若慧、若念攝持于定,是自性念住。】
「由此住念者」:這是第二句,有兩個解釋。一是自性念住,二是相雜念住。
「謂若慧、若念攝持于定,是自性念住」:慧,是以般若智慧的觀察,能破除去常樂我淨的顛倒。攝持內心不令散亂,叫做念。因爲內心的正念,能把這法門現前,令心不亂,就是「攝持于定」,由念住心令不散亂,在定中由慧加以觀察能破除顛倒,這就叫自性念住。
自性,就是它本身的情況。念住本身的特義就是:由念住心,由慧觀察,這叫做自性念住,舊的翻譯叫做性念處。
【所余相應諸心心法,是相雜念住。】
「所余相應諸心心所法」:因爲前面只說出念、慧兩個心所法;在修行時,還有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很多的相應心所法。所余相應諸心心所法,與慧、念和合起來,共同地來做這件事。從這一方面說,叫「相雜念住」,舊的翻譯叫做共念處。
這樣合起來,就是兩句話:一、「若于此住念」名爲念住,二、「若由此住念」也名爲念住。但這裏有叁個念住:所緣念住、自性念住、相雜念住;這樣子,從叁方面解釋兩句話,就把念住的情況都表示了。
〖戊二、約叁慧位次配釋二 己一、出體性〗
【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、無漏道,皆名念住。】
「又」:又有一個解釋,就是從淺深位次上說明。
「由身受心法」:我們用功的人,在身受心法上這樣觀察,由念住心,由慧觀察。
「增上所生善有漏、無漏道」:這樣修行很有力量的時候,會生出善的有漏法和無漏道,也就能破惡、生善。修行增上的力量是能生,所生的是善有漏法;在沒斷煩惱之前成就的戒定慧,都是善有漏法。等到一念相應,斷除我見煩惱、愛煩惱的時候,就是無漏的戒定慧了。
「皆名念住」:這都叫做念住。前面叁個念住是平說的,這裏是前後說的。
〖己二、辨種類二 庚一、標列〗
【此複叁種:一、聞所成,二、思所成,叁、修所成。】
觀察身受心法的時候,當然是智慧,就是前面所說「若慧、若念攝持于定,是自性念住」的慧。
「此複叁種」:這裏又分慧成叁種差別,「一、聞所成,二、思所成,叁、修所成」。
第一、聞所成:由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。聽聞佛法這件事,在我們中國佛教後來的情況來說,我認爲這句話倒是有深意的!
後來的佛法有什麼問題呢?不聽佛法!自己心裏想出來一件事,就用這個做佛法。菩薩戒上分明說:「不可以建立相似的佛法!」我最初讀菩薩戒的時候,究竟什麼是相似佛法?不明白。後來逐漸逐漸地就有點分別,原來是有很多的相似佛法!但是,直到今日,有一些你明知道是相似佛法,但是不可以取消了。所以,聞所成慧一定是根據經律論學習。聞就是學習,按照經律論學習、修行,不要自己虛妄分別。聞所成應該是有這樣的意思。
第二、思所成:要專精思惟!專精思惟之後,對佛菩薩說的話,才能有深刻的理解。有深刻的理解,就是比初開始的聞所成慧有力量,經過思所成慧之後,你的信心會深刻。
有些人很聰明、也有智慧,在聞所成慧的基礎上,什麼都能講;但是他本人對佛法未必有信心。聞所成慧不是太有力量,靠不住。若思所成慧,有了深刻的信心,是不一樣的;理解得深刻,而不只是表面上的文字。
第叁、修所成:就是成就禅定以後,在禅定的支持、幫助中,思所成慧能更進一步,這時候,有力量斷惑證真!
〖庚二、辨性〗
【聞、思所成,唯是有漏;修所成者,通漏、無漏。】
「聞、思所成,唯是有漏」:這是批評前面兩種智慧。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這兩種是有漏的智慧,還會與煩惱相應的。
「修所成者,通漏無漏」:修所成的智慧,通于漏和無漏。初開始得禅定,修四念住,那還是屬于有漏;但是,力量強大了,終究有一天斷惑證真得成聖道,這時的智慧就是無漏的。
由身受心法增上,所生善有漏、無漏道,這裏用這叁慧來解釋,怎麼叫有漏、無漏。這合起來就名爲念住。
〖四念住-問答〗
問:身受與心受的關系如何,又初禅境界的人,對于身受與心受有何不同?
答:身受是前五識,一剎那間過去,然後有心受,所以不應該分開。但,身受和心受,是有差別的,沒有得初禅、有欲的生活的人,是這樣子。若是聖人的境界,身受是苦,心受不一定是苦;前五識一剎那間感覺苦,但聖人第六意識一動,正念提起來就不苦了。假設是非佛教徒得初禅,他如果不入定,身受是苦,心受也可能還是苦,不過,究竟是有功夫的人,所以會輕一點,除非他入定就不苦。
另外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、《涅槃經》上也提到,長期有病痛的人,禅定還是會退的;因爲身受的苦,使令他心不自在,不能入定。佛這樣開導,我們佛教徒應該警覺自己,要常常保持正念,在苦惱的境界,保持正念,苦就減輕了!所以,身受與心受,不一定是一致的。如果不提高我們的正念,身受是苦,心受也一定是苦,也就不能改變自己;佛菩薩告訴我們,有身受、又有心受,這是我們警覺自己的一個機會。
問:若一識論與多識論,身識跟心識可以斷然地劃分?
答:如果是「一意識」,前五識也就是第六意識的異名,不分開說。若是主張「多識論者」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不是第六意識,就是各有體性。就是這樣分別。
問:就本質身與影像身而言,本質身是遍計執還是依他起?
答:本質身是依他起,不是遍計執。如果你不執著,影像身也是依他起;若執著它是真實的,就是遍計執。修不淨觀的人,從緣起法上觀察後,修奢摩他然後修毗缽舍那,觀察種種的不淨,這一定是影像身,而不是本質身。因爲,修奢摩他入定以後,前五識沒有同境界接觸,只有獨頭意識在活動,不是觀本質身,第六識去觀察通過前五識取來的影像,所以是影像身。可是,影像身和本質身,是相似的,在自己的觀察下,能知道本質身也是這樣子,所以是隨觀隨覺。
問: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叁界之外嗎?
答:是的。
問:凡夫還有耽著受,去得了嗎?
答:臨命終的時候,若因爲信願行具足、沒有耽著受,有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,正念分明,阿彌陀佛就能接引你去,能去得了!
問:平常都是耽著受,在臨命終時那一剎那,有可能會不耽嗜受嗎?
答:平常的耽著受,可能會有影響。因爲你平常耽著受,信願行的修行受影響,那麼臨命終時,正念可能不分明了,就有可能不能往生。所以修行不管是四念住也好、念佛也好,若不能完全放下,也一定要放下多少才可以,不然沒有時間修行。
問:西方極樂世界,是凡聖同居土,是凡夫帶業往生,不應該是出了叁界吧?
答:西方極樂世界是佛菩薩無漏的願力、功德所成;凡夫沒得聖道,也能到那裏,所以名之爲凡聖同居土。叁界是世間…
《四念住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