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

  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講記

  妙境法師宣講于悟光精舍

  壹、前言

  和尚尼,各位法師。我們佛教徒常常的學習佛法,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但是從佛法的學習上能夠正確的認識什麼是佛法,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認識了佛法,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上,舉心動念,能用得上,能夠把佛法的精神用在自己舉心動念上面還不是容易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這個本來應該說是容易,可是事實上又是不容易,這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在經論上說得非常明白,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。可是事實上呢,中國佛教,這個聞不是那麼圓滿。而這個思惟啊,更是沒有了,很少人會去聞而後能夠思惟,很少有這種情形。我想,這個佛法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運用,原因多數是在這裏,就是沒能夠思惟。而在中國佛教,或者說是宋朝以後,趙宋,宋朝以後能夠具足聞思修的人,聞思而又能修,修而能夠有聞思,也起了變化,所以佛法就是衰微了。

  貳、釋經題

  那麼現在這個《八大人覺經》呢,一共是八種,這八條也就是八法,它正是開示我們常常地要思惟的意思。我們沒有成就聖道的時候,我們心就是妄想,日常生活裏面就是妄想。現在把妄想改變一下,改變成爲正思惟,所以叫做八大人覺。那麼如果能夠…這上面的意思呢,這八種法也是經論上常說到的,但是加上一個「八大人」呢,應該說是有一個特別的啓示。就是說,這八種法你不要小瞧它的,這是大人所用以自覺的,何況我們凡夫,何況我們初發心來到佛法裏面的人,更應該這樣學習了,應該是有這樣的意思的。

  這個「大人」這裏面究竟指誰說的呢?這個可以有兩個解釋:第一個解釋就是聖人,凡聖對比,凡夫是個小人,聖人是大人。這八種法是聖人心裏面所思惟、修行的,所以叫做「大人」。第二個解釋呢,就是佛菩薩祂們心裏面這樣子思惟、憶念的方法,可以這樣解釋。這個「覺」這個字呢,就是當個〝思惟〞講,心裏面常常這樣的思惟。常常這樣思惟呢,他就是覺悟,而不是迷惑。若是我們凡夫學習佛法肯這樣學習呢,凡夫是迷惑的,但是因爲你能夠常這樣的思惟,你就會覺悟了。

  那麼這個覺悟也可以分幾種解釋:就是我們的這一念靈明的心,常常會被色聲香味觸法迷惑,而自己不覺悟。如果能夠思惟這八種法呢,他就會不迷惑了,就覺悟了。

  

  常能夠保持正念,使令內心清淨無染,這是一個解釋。第二個解釋呢,這個「覺」,是得入聖道了,名之爲「覺」。在凡夫的時候,能修行這八種法,使令內心不迷惑,這是臨時性的,你若是不思惟就迷惑。若是得入聖道的時候,思惟也好,不思惟也好,都是覺悟的,那是不退轉的境界了。現在這裏說若是「八大人覺」,那是屬于聖覺,聖人的覺悟,不同于凡夫的。

  參、釋正文八大人覺經略解

  這下面有一個「略解」,這個簡略的解釋。

  明蕅益釋智旭解

  這是明朝蕅益大師釋智旭他解釋的。

  西土聖賢集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

  上面寫「西土聖賢集」,可是後面說「後漢沙門安世高譯」,他翻譯的。這個八大人覺,這個《佛遺教經》上也有,《遺教經》上有這八種,八大人覺。《涅槃經》裏面也是有,《大毗婆沙論》上也是有,《阿含經》裏面也是有,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法門。

  現在說是「西土聖賢集」,就是印度的佛教,那些聖賢他編輯的,但是沒有說究竟是誰編輯的,沒有說的。

  「後漢沙門安世高譯」:這個有前漢、有後漢,前漢就是西漢,後漢就是東漢。東漢這個時期是在漢恒帝的時候,看這個《高僧傳》上,這個安世高的這個傳上面說呢,是漢桓帝建和二年,這位安世高到中國的洛陽,到這來的。他從漢桓帝建和二年開始,有二十多年翻譯經典,那麼這一部就是他翻譯的。「沙門」,在印度的佛教來說,不管是佛教,或者是其他的宗教,所有的出家人都名之爲沙門。都是勤修善法、息滅惡法的,所以稱之爲沙門。「安世高譯」,這個安世高,他名字叫安清,字叫世高。這個人是安息國的人。安息國,按現在來說就是現在的中東的伊朗,這個地方的人。這個伊朗那個時代是個佛教的國家,有佛教在那裏,後來都變成回教了。

  那個傳上面說呢,他是國王的兒子,王子,是有繼承王位的身份。但是他父王死了的時候,他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,他自己就出家修行了,他不做王,這個人也很了不起。那麼來到中國來,在傳上說他前一生就是做過出家人,就是來過中國的。來到中國嘛,說是在現在的廣州,有一個人,他欠那個人的債,到廣州去還那個命債。

  

  那麼死了以後又回到安息國,又是做了王子,就是這一世。

  那麼這一世他翻譯經,翻譯完了的時候,他又到了中國現在的廬山,廬山是在江西,他到那個地方去度他的同學。他前一生做出家人的時候有一個同學,那麼他要度化他的同學去。同學是在什麼地方?是在中國廬山附近有一個洞庭湖,那裏有個廟,有一個神,這個神前一生是他的同學,他要去救他去。那麼他來到那裏坐在船上的時候,這個神就附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,就要請這個沙門到他的廟裏面去,那麼這個安世高就是到那個廟裏面去了。去了就說:「我正是來要見你的」。那麼那個神就向他說:「我們前一生是同學,我們共同都是出家人,修學聖道的。但因爲這個脾氣太壞,常常地忿怒、發脾氣」。就是托缽乞食的時候,這個齋主布施他的這個飯菜不如意了,他就發脾氣。這個不管什麼時候,不如意就發脾氣。這個安世高就勸他:「你修學佛法的程度不次于我,但是你的脾氣太壞,恐怕你將來有問題。我將來若能得道的話,一定來救你」。

  果然這一次,這個神就是要請他來救護他。這個神說,他前一生修這個布施波羅蜜很多,所以今生這個福報很大,但是因爲脾氣太大,現在就變成一個神,也有很多的苦惱。那麼這一回若死掉了,可能會要下地獄了,所以希望法師能救護我。他有一千多匹的布,這個細毛布,另外還有珍寶,就送給了安世高做功德,來回向給他。安世高說是:「你向我說話,爲什麼不現出來你的身相呢?」那麼這個神說:「我這個身相不可以現,我若現出來很多人會害怕」。他說:「不要緊!」那麼他就現出來了,現出來一看是個大蟒蛇,不得了,這個身體很大很大的。那麼安世高就是說一些梵語開導他,那麼就不見了。那麼後來安世高離開了他,用他的財富造了一個廟,來祝福他。可是安世高一離開他的時候,這個神就死掉了。聽說是在廬山的另一邊,在一個曠野裏面死了。這個大蟒蛇有幾裏路那麼長,說是那個地方以後就因爲有個蛇死在那裏,就名爲蛇村。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有這種名字?

  那麼安世高又坐船就走了,到晚間的時候,就有一個少年來禮拜他。禮拜了,就走了。走了這個時候,安世高就向同船的人介紹,說這個少年就是那個蟒蛇的後身。蟒蛇已經死掉了,那麼現在他變成了一個人。不過沒有說明白,究竟是人間的人?還是變成天人?沒有詳細的說。那麼這可見這個安世高不是平凡的人了,那麼他在中國翻譯經典二十多年,也翻譯了很多的經論,這一部《八大人覺經》說是他翻譯的。別的文上也有說是其他的人翻譯。「後漢沙門安世高譯」,他翻成華文。

  大文爲叁:初總標,二別明,叁結歎。現在是總標。

  明蕅益釋智旭他解釋。大文爲叁:初總標,二別明,叁結歎。現在是總標。

  初、總標

 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,至心誦念八大人覺。

  這是總標這個八大人覺的大意。做「爲」釋迦牟尼「佛」陀的「弟子」,「常于晝夜」,不是暫時的,長時期的是白天或者夜間,要「至」誠的「心誦念八大人覺」。這個不是照文讀,是背這個文、能誦這個文,能把這個文誦出來。「誦」,是指文說的;這個「念」,是指義說的,念這個文的義。這樣說呢,念也就是思惟了,思惟的意思。把這個八大人覺的這八法,顯現在自己的心裏面,來思惟、觀察,那麼叫做念。

  「八大人覺」,「八」是所誦念的八種法。這個「覺」,就是一種作用說的;你常誦念,你就會覺悟,這樣說。這樣子也就是等于說爲佛弟子的人怎麼樣學習佛法,也就可以知道了。自己行、住、坐、臥內心裏面要有正念,這個正念是怎麼樣正念法呢?就是「誦念八大人覺」。這個聖人他那個清淨的靈明的真心,他可以不與萬法爲伴侶,可以湛然獨立的,清淨無爲,可以這樣子。但是我們凡夫不可以,我們凡夫這個心啊,總是要有伴侶,心裏面除了睡覺的時候不作夢,總是心裏面有很多的妄想。心是能妄想的,還有所妄想的種種雜亂的境界,這些境界爲自心的伴侶,爲我們心作伴侶。我們的心不能離開這一切的所緣境、這一切的伴侶能獨自地存在,我們凡夫心不能,沒有這個能力。那麼凡夫的心要有所緣境,那麼緣念這個塵勞的境界它就是染汙。如果來到佛教裏面做佛弟子,你常能誦念這八種法呢,心就清淨了。所以我們的心本身它不能獨自的清淨,要依賴清淨的所緣境,它才能夠清淨的。現在是佛菩薩的慈悲,開導我們這八種法門,我們常常的能夠誦念就會清淨、覺悟了。

  不論在家、出家,但是歸依于佛,即爲佛之弟子。既爲佛子,即應恒修此八種覺。言常于晝夜者,明其功無間斷

  你這樣子正念思惟是不間斷的,不間斷地思惟這八種覺。這裏說不間斷這個話,就是長時期這樣修學的意思,並不是念念不間斷,也不能那麼說。按通常修學佛法的道理說呢,你心裏面思惟佛法的這種清淨的法門,這樣學習、這樣思惟,應該有奢摩他在裏面的。就是這個思惟是屬于觀,還應該有一個不思惟的止在裏面的。因爲我們若是不間斷地一直地去思惟,我們沒有得定的人,我們是個凡夫,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,不是金剛不壞的東西。你這個用心如果不適當呢,他就會有問題,有什麼問題呢?

  

  如果你常常地用心去思惟,這頭會痛了,頭痛,也可能會有高血壓了,那麼就有很多的病痛會發生了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習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