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所以不能夠不間斷地去思惟,不應該這樣。應該加上一點奢摩他,加上奢摩他,就是心裏面寂靜住,不要思惟,當然也沒有其他的雜亂的妄想,心裏面修行這個奢摩他,控製這一念心叫它明靜不動,明靜而住。這樣子修一個時間的止,然後再思惟,思惟一個時間然後再修奢摩他的止,這樣不間斷地長時期的去修行,應該是這樣子。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觀呢,那也不行,那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了。那麼修了觀再修止,修止而後有觀,這樣子慢慢地才能夠得入聖道的。所以「明其功無間斷」,只是加上止,止而後觀,觀而後止,這樣子晝夜不間斷地修行,應該是這樣說。

  言至心者,明其親切真誠。

  「言至心者」,這個至心誦念八大人覺,這個至心是什麼意思呢?「明其親切真誠」,就是說這個修行人,這個佛教徒,他心裏面是很親切的、很真誠的,不是虛僞的,他心裏面也一點沒有疑惑,沒有疑惑的。他的信心很堅強,他也有清淨的願力,願得聖道,這樣子去誦念八大人覺,那就可以說是「親切真誠」了,那麼這樣子慢慢的你才能得入聖道的。

  言誦念者,明其文義淳熟。記憶不忘也。

  「言誦念者,明其文義淳熟」,這個八大人覺的文義你都是淳熟的,不是生澀的。「記憶不忘」,心裏面文也不忘,那個義也記憶不忘,而能夠很淳熟的去思惟、觀察,是這樣意思。

  八大人覺,釋現結歎文中。

  這個「八大人覺」怎麼講呢?就是最後一段文裏面有解釋,這裏就是不解釋了。

  二、別明(分八科) 1、無常無我覺

 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,心是惡源,形爲罪薮。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

  這是第二段「別明即爲八,初、無常無我覺」。

  「第一覺悟」,這個八種大人覺,第一是什麼覺悟呢?「覺悟世間」是「無常」的,「五陰」是「無我」的,覺悟這個無常、無我的道理。這個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本來

  

  是在《阿含經》裏面常常的提到,常常的講這樣的道理的。那麼現在這裏面呢,是「八大人覺」,這個「大人覺」,這後面文上說:「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」。那麼我們通常說,《阿含經》是小乘佛法,那麼現在是這個「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」,這個是這樣:我們通常說阿羅漢稱之爲小乘,佛菩薩稱之爲大乘。《阿含經》,學習的人當然是得阿羅漢果,《阿含經》裏面沒有說行菩薩道,得無上菩提的法門沒有講。所以不管是《方等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說《阿含經》是小乘。

  但是天臺智者大師說,是大小共學;小乘人要學習《阿含經》,大乘人也應該學習《阿含經》的,是大小共學,大家共同的學習的。那麼這個無常、無我,在小乘佛法裏面特別的重視。那麼現在大乘裏面,也要這樣學習,那麼大小有什麼分別呢?這樣說呢,這個大乘、小乘,這兩部分佛法的分別並不在無常、無我這個地方,大小乘的分別是在乎慈悲心的有無。你有慈悲心,那就是大乘;你沒有慈悲心,慈悲心不要,那就是小乘。是在慈悲心的有無上分別的,不是在無常、無我上面。

  這個也有人講呢,這些得阿羅漢的這些人,也都能發心教化衆生。這個經論上贊歎烏陀夷,烏陀夷阿羅漢,在這麼多的阿羅漢裏面他教化第一;他教化人來到佛法裏面信佛得聖道的人要超過舍利弗尊者,這個烏陀夷這個阿羅漢。那麼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、富樓那尊者、須菩提尊者,在佛在世的時候,他們也都教化衆生的,也都有大悲心,那麼這個就是大乘了嗎?這裏面也有一個解釋:這個是說,阿羅漢,(我們只是說這件道理。)雖然也能夠教化衆生,他們也有慈悲心,但是他若入無余涅槃以後,就不教化衆生了,就休息了,那就不能名之爲大乘。所以大乘的定義,就是他的大悲心是無窮無盡的,盡未來際地廣度衆生,所以就是名之爲大乘。就是他這個車非常大,他能運載很多人很多人到涅槃那裏去,到無上菩提那裏去,他是在時間上沒有限製的,所以那名之爲大乘。如果暫時地度化衆生,以後就不度化了,那麼還是可以說他是小乘的。所以這個無常、無我,不要說這是小乘人修學的,我們是大乘佛教徒,我們不學,不是這樣子的。並且不但是凡夫,聖人都這樣修行。

  先說這個無常。「第一覺悟世間無常」,覺悟世間是不常住的。「常」這個字,就是不變異的意思;「無常」,就是常常的變化、不固定,就叫做無常,是這樣意思。那麼這樣說呢,有生有滅,生了又滅,滅了又生,生滅變化;由無而有,由有而無,有無的變化,那麼就叫做無常,是這樣意思。現在這裏說「世間無常」,這一句話看後面藕益大師的意思,這個「世間無常」就指這個依報世間說的,依報的世間說。後面說「五陰無我」,就指正報。這樣說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這是先觀察世間是無常。底下「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」,就觀察有情世間是無常、無我的,有這樣味道。或者說「世間無常」是總說的,有情世間和器世間都是無常、無我的。底下說「國土危脆」,就是依報世間,是無常的。「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」,就是有情世間,這樣說也可以。

  那麼這個「無常」這句話,如果說是總說的呢,在我們凡夫的這個時代,我們凡夫是希望能夠長,這些如意的事情希望是能夠長住不壞,不如意的事情最好是沒有,如果有了,希望它趕快破壞掉,我們凡夫是這樣的。但是其中有一樣,就是執著我,凡夫是這樣。聖人是無我的,凡夫是執著有我。執著有我呢,這個「我」就是常,執著有我、愛著這個我,當然認爲我是常住不壞的,所以這個無常和無我也是互相關連的。那麼若說無常呢,這其中的解釋,就是指依報世間也好,是正報的世間,有情的世間也好,這些生滅變化的法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。過去也是無我,現在也是無我,將來也是無我,永久那裏邊沒有我的,那就叫做無常。「無常」,就是調過來,常無的意思。就是在這一切世間裏面,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是不可得的,那麼就叫做無常,有這樣的解釋的。

  另外就是說到這個壞滅無常,就是一切法是因緣有,它一剎那是生了,一剎那間又壞了,那麼叫做壞滅無常,這也可以說就是剎那無常了。

  第叁個意思就是變異無常,變異無常就是剎那滅以後,他又剎那生,又生起了,壞了以後又生起了。生起了以後又壞了,壞了以後又生了,那麼前一剎那生和後一剎那生,在我們凡夫的肉眼來看不感覺到有什麼不同。或者要經過多少天,或者經過多少年了,才感覺到不一樣,我們凡夫肉眼是這樣。離別了幾十年以後,再見面就不認識了,這就可以知道這個無常變化裏面是有不同的形象的。就是前一剎那生和後一剎那的生是有細微的不同的境界,有細微的不同。就是前一剎那生,後一剎那滅,滅了以後又生,就是相續不斷地生滅。前一剎那生、後一剎那生,叫做相似無常,相似的。前一剎那生,後一剎生,是相似的,但是久了才知道是不相似,所以是不相似相續。所以這個相續有兩種:一個相似相續,一個不相似的相續,但是都是變異的,所以叫做變異無常,它是變異、有變化的。在這個變異無常裏面,「五陰無我」,在這個變異的裏面沒有不變異、常恒住的我,那就叫做無常,也叫做無我,是這樣意思。

  我們中國人除非是學習了佛法,不然的話不大知道什麼叫做我。雖然是文字上有「我」的字,說話的時候也會說到我,我怎麼怎麼的,但是究竟什麼叫我,我們中國人不是太明白。只有印度的宗教界。那麼佛教是無我論,非佛教的人是執著有個我的。就是其他的宗教,有的宗教是有我論,執著有個我的。他們執著有個我,是會把這個「我」說得很明白的,什麼叫做我,他說出一個相貌來。他們怎麼講這個我呢,就是這個我在時間上來說,是永久存在也不變化的,常恒住、不變異的。他們這個我是有主宰的能力,是有自在的意思,想要這樣子就這樣子,想要那樣子就那樣子,有這種能力的,所以叫做我。常恒住、不變異,這是我的定義之一。

  第二呢,就是能夠主宰,就是有自在的力量,那麼也就有一個快樂的意思,有自在就有個快樂的意思,這就是我的定義。那麼現在佛教徒啊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:世間是無常的,五陰是無我的,在這個生滅變化的色受想行識裏面,在這個生滅變化的國土危脆、四大苦空裏面,沒有那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,沒有的。那麼外道說這個我,說得非常的明白。說是在凡夫流轉生死的時候,現在是人,將來生到天上去了,或者以後又跑到地獄去了,那個身體有變化,但是那個我是不變化的。就好象一個人從房子裏面出來,他住這個破爛的房子住了幾十年,後來又換個新的房子,一個大樓,大寶樓閣做房子,但是那個我還是那個我。房子有變異,我是不變異的,就是他那個五陰身有變異,那個我是不變異的,乃至到得了聖人的時候,也還是那個我。

  這個流轉生死是凡夫這種境界,解脫了煩惱的生死,得了涅槃了,還是那個我,那麼就是外道執著那個我是說得很清楚的。但是佛教到了中國以後,尤其是隋唐宋以後,我們佛法裏面的法師呢,講經也好,說開示也好,這個「我」說得不明白。究竟我是什麼樣子,說得不明白,說得不是那麼明白。但是這些經論,翻譯的經論還在,我們若多讀一點經論就會知道,這個外道說我這個相貌是這麼講的。現在佛法裏面說沒有我,所以是無常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那麼剛才說「常無」叫做「無常」,是壞滅無常、變異無常,還有一個舍離無常。舍離無常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舍離無常啊,這個常無的無常,壞滅的無常,變異的無常,是約沒有我說的。這個舍離無常是約我所說的。這個沒有我這個問題是非常的重要,沒有我所這件事也是很厲害的,因爲我們人都是有貪心。這個貪心的對象,第一個是我,第二個就是我所,愛著自己這個我,這是一個愛著。第二、愛這個我所。我所怎麼講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習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