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佛法的功德
妙境長老 講述
智寬老法師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,大家好!
我先講幾句閑話。我看見一本書上說到:在宋朝,差不多和司馬光同時,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節先生寫的一首詩,我先講講這首詩。
水流任急性常靜,花落雖頻意自閑;
不似人間忙裏老,生來未始得開顔。
這四句話如果是在描寫他自己內心的世界,也應該說是很高尚的一種境界了。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種譬喻,還不是正面地描述他自己的事情。
第一句「水流任急性常靜」:指河裏的水流動得很急速、很快,而水是無情物,它沒有心識、沒有感覺,雖然流動得很快速,但可以說水的本性還是寂靜的,沒有快慢的問題、沒有迅速的感覺。
第二句「花落雖頻意自閑」:這花或是指梅花、桃花、菊花,各式各樣的花,當雕落的時候,花瓣謝得很快、很頻繁;花也是無情物,雖然落謝得很頻繁,但它的本性並沒有頻繁的感覺,還是很閑靜的。
這兩句話譬喻什麼呢?
花譬喻如意的事情,花落就是譬喻一個人由如意的境界轉變到不如意的境界;花開是如意的,花落就變成不如意了。我們平常的人,不如意的事情一來,喜歡的事情被破壞了,心情不快樂,但是這個有修養的人──意自閑──他心不動,沒有被不如意所困擾,還是很自在!
水流是譬喻如意的事情沒有被破壞,正是鴻運當頭的時候,一個如意的事情緊接著一個如意的事情,非常的忙啊!但是這個有修養的人──性常靜──如意的事來了,心裏面還是原來樣,很寂靜的,並不感覺到特別地歡樂。
這兩句話就表示:如意也好、不如意也好,他心裏面如如不動。不過,「如如不動」是佛教中的話,我想邵先生沒到這個境界,只是表示他對于世間上這些冷暖的境界不那麼執著,這也就很不容易了。
我從報紙上知道,美國總統尼克森下臺的時侯流淚了。這表示什麼呢?不如意的事情來的時候,心不寂靜。但是現在邵先生這兩句話是:如意的事情來了,不感覺怎麼如意;不如意的事情來了,也沒有感覺不如意,還是那樣地悠閑自在。
「不似人間忙裏老,生來未始得開顔」:邵先生說他的境界是如如不動,和世間人不同。世間人如意的事情來了,歡樂得很!苦惱事情來了,心裏痛!有時候歡樂、有時候苦惱,苦惱來了也是忙、快樂來時也是忙,就在忙碌中使令人衰老了。邵先生呢?他從有生以來,心情沒有真的快樂過,但是他還是很自在的。
邵先生把廣大社會人群的情況和自己相對照,寫出他的成就。我相信這四句話有多少真實性,但究竟用什麼方法能達到這樣修養的境界?他沒有說。邵康節先生是一位數學家,對《易經》有研究,我並不是他的學習者,也沒有特別研究他,但是他不是佛教徒,能有這樣的修養,也還值得注意、學習的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糾紛出現時,需要找律師解決這些煩惱問題,心爲煩惱所苦,修養多數不如邵康節。
常觀緣起趣智慧 創造生命得安樂
今天,在這裏集會的人是佛教徒,心裏應該希望能有比邵康節還要高的成就,不要只安于現狀。現在我們是什麼樣子?就是苦來了很苦、樂來了就是樂,有時哭了、有時笑了,這是平凡的境界。我們若想要超越這個境界,不必去追究邵先生用的是什麼方法,而應該向佛、向佛法學習,以得到更高更廣大的智慧,有所成就了,就是所謂有功德。應該這樣才是對的。
(注:席間有小孩哭泣!)
這位小朋友哭了,我認爲這就表示:人生是苦!他在向我們說法,真實不虛呀!這個世界是非常的苦啊!但是,我們佛教徒非常幸運地遇見佛法,有解決一切苦惱之道;非佛教徒很不幸運,沒有這條道路。
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:佛法爲什麼可以解決人生之苦?有什麼道理能解除人生之苦,使令我們有廣大的安樂境界?
佛教能解決一切的問題,道理就只是兩個字──「緣起」。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觀察世間、出世間都是因緣生起的,有因緣才有這件事,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。有這句話的開示,我們就有辦法了!苦惱的境界是這樣的因緣成就的,若不造作這樣的因緣,就不會有這件事;我看別人很安樂自在,佛說:「那是因緣有的。」我創造這樣的因緣,就能得到安樂,就從這裏重新創造生命。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對于世間的貢獻就在這裏。
但問題是──我們要經過長時期地學習佛法,才能明白什麼叫做緣起,不是一天、兩天就可以畢業的。明白了以後,還要采取行動──由信、解而行、證,就成功了。現在我們雖然仍在學習階段,還沒有成功,但是由因而知果,可以預知:將來絕對成功!如果我們不肯學習、也不采取行動,那就沒有成功的希望了。
其實,這幾句話已經把題目講完了,講完就應該停下來,但是我再講一段事實。
佛法平等悉攝受 五百乞兒成羅漢
佛在世的時候,有五百個人,自己無法生活而向人乞討,所以叫「乞兒」。加個「兒」字,也可能是年紀不太大。他們天天向人乞討飯食,這樣生活久了也是很苦,心情很不快樂,就感覺出家人很好,不必生産,還有信佛的人常常供齋、請吃飯,生活現成,並且能得到人們的恭敬。乞兒于是有了靈感:「我也可以出家嘛!」就向釋迦牟尼佛表達出家作比丘的意願。
佛陀說了一段話,意思就是:佛法就像水似的,不管是大人、小孩、老年人,是中國人、外國人,有學問、沒學問,入到水裏面,都能把身體洗得幹幹淨淨……,佛法是平等攝受、利益、安樂,不輕視任何人。佛這樣說,等于是同意了。所以五百乞兒就在佛法中落發、出家修行,不是很久,都得了阿羅漢果。
這一天,祇陀太子(頻婆娑羅王之子,和當時尚未爲王的阿阇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)要請佛及大比丘們吃飯,但是聲明:「我不請這五百乞兒比丘吃飯。」佛說:「你不願意請,就不請吧!」
佛對大衆宣布:「明天祇陀王子請大衆到他家應供,但是五百乞兒比丘不在內。」佛又告訴這五百位乞兒阿羅漢:「因爲王子沒有請你們,所以你們先到北俱盧洲取自然的粳米,(這米和南閻浮提的不同,不是由人工栽培、種植,而是從地下自然長出來的米,非常香的!)然後,先把粳米放在缽裏,再到祇陀王子家,依次而坐。」
第二天,佛領著衆比丘去應供,而這五百位阿羅漢由天空飛來,從北俱盧洲來到祇陀太子家裏。其實古人和今人差不多,對于神通特別地仰慕、歡喜、恭敬。這時候,五百阿羅漢可能飛得不是太快,所以很多人都看到了,大家在叫喚,祇陀王子也出來。一看,是到他家裏,心裏很歡喜,就請他們入座。
王子問佛:「這五百比丘是怎麼回事啊?」佛說:「就是你不歡迎、不請的那五百個比丘。」祇陀太子馬上磕頭、忏悔。又請問佛:「這五百位比丘原來是乞兒,是苦惱人,出了家,用功修四念處(四念處者,禅也!修四念處就是修禅),也不是很久就得阿羅漢,真令人羨慕!怎麼這麼容易得聖道呢?」
佛說出以下的因緣:
久遠久遠以前,在南閻浮提有一位散陀甯大長者,財富無量;而這個時代正趕上饑馑,很久不下雨,老百姓種田沒有收成,生活困難。在山裏住有二千位辟支佛,道力都是高過阿羅漢的聖人。長者對家中管理倉庫的人說:「我想要長時期地供養這二千位修行人飲食,倉庫裏的糧食有多少?能不能辦到?」管理人說:「倉庫裏的糧多得很哪!長者願意供養他們,可以做這件事!」
供給二千人吃飯,可不是那麼容易呀!長者一共請了五百人在廚房裏做事,又特別安排一個使人,時間一到,就去請辟支佛來吃飯,而這個通知者前往請辟支佛時,每次都帶著所養的一只狗,天天如此。有一次他忘記通知,狗就自行到辟支佛那兒叫了幾聲,辟支佛就知道:「這是來請我們吃飯了。」
時間久了,在廚房做雜事的五百人感覺辛苦,就有怨言:「我們每天那麼辛苦做事,都是因爲這麼多乞兒要吃飯的關系!」這個意思就是指二千位辟支佛都是乞兒,都是討飯吃的。
過了一個時期,辟支佛對長者說:「天要下雨了,你現在可以種田。」長者本來就對辟支佛有恭敬心,所以就真實地准備稻、麥等各式各樣的種子,並且都種植了。
果然,下雨了!各式各樣的種子從地面長出來了,但每一個都長出像大瓠瓜那樣的果實,不同于以前的樣子。長者感到奇怪,就問辟支佛。辟支佛說:「沒有問題,你繼續栽培!」等到成熟了,把瓜打開一看,裏面都是很好的稻、麥;平常長出的麥子只結一些小穗兒,現在每一個大瓜裏都裝滿了稻、麥;長者的收成非常的多,不但供給辟支佛,還供給了親友及很多地區的人民。
出現這件事之後,在廚房工作的這些人心裏想:「唉呀!我們的大長者種田有這樣的瑞相,一定是這些聖人的力量。我們以前呼他們爲乞兒,這話有問題呀!」于是趕快去向這些聖人忏悔,並且發願:「希望我們將來也能夠遇見聖人,而且能修學聖道成爲聖人。」
釋迦牟尼佛接著說:「在廚房作務,口出怨言,說聖人是討飯吃的乞兒的五百工人,就是這五百乞兒。但因爲誹謗辟支佛是乞兒,故從那以後,五百世作乞兒,一直到現在。由于他們忏悔、發願了,及以前曾供養過二千位辟支佛的功德,所以今天能遇見釋迦牟尼佛、能出家、能得聖道。當時負責通知吃飯的人就是優填王,他養的小狗就是美音長者。」
美音長者和優填王,和釋迦牟尼佛出世在同時代,美音長者的個子很小,但是他說話的聲音不得了!優填王會相面,當他聽到這個聲音時,說:「這個人最少擁有一億黃金。」這個聲音真是太富貴了!
從這個故事,我們看出一件事,就是緣起。爲什…
《學習佛法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