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作乞兒呢?因爲誹謗聖人,所以自己作了乞兒。爲什麼遇見釋迦牟尼佛,又容易能得聖道?因爲他料理辟支佛的飲食,也出了力量,並且又發願,所以現在遇見釋迦牟尼佛就容易得聖道。這都是因緣!
學習佛法應該得到什麼功德呢?得如是功德!能得聖道是因緣,作乞兒也是因緣,所以我們不要口出怨言、不要誹謗聖人,即便對一般人也要尊重贊歎,若要誹謗將來就有問題。
王子出家舍五欲 疲倦不寐道夜長
佛在世的時候,曾發生一件事。
釋迦牟尼佛這一天在大衆裏說法的時候,來了一頭獅子,它也坐下來聽佛說法,佛就以叁個因緣,而說了四句偈:
不眠者夜長 倦者由旬長 不明達正法 愚者輪回長
《法句經‧愚品》
「不眠者夜長」:人睡不著覺的時候,就感覺夜間太長;如果一覺睡到大天亮,感覺很快就過去了,所以都是人的心理作用、心的分別呀!
「倦者由旬長」:走路疲倦了,又還沒到目的地,再繼續走就感覺路很遠。
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止觀,得無上菩提之後,經過六年才回到祖國、回到父親淨飯王那裏。父王看見兒子成佛了,相好光明的大功德境界,心情歡喜。這時候,佛所帶領的很多弟子,原來是在外道修苦行的,之後隨佛出家修行得阿羅漢,都成爲聖人了。但是,這些人,表面上看來,多數身體是又黑、又瘦,都不莊嚴,淨飯王感覺師徒不相稱,故對佛說:「我們釋種姓裏面,有很多王子俊美白潤,讓他們出家當佛的弟子,看上去莊嚴。」佛說:「好!」淨飯王下令給釋迦族的王子們:「若有兄弟兩人者,就有一人要出家!」這樣一來,就有很多的王子出家了。
佛命令舍利弗、目犍連兩位大阿羅漢帶領這些新出家的比丘,離開祖國,到摩竭陀國王舍城修行,並教導他們。有這兩位大阿羅漢作師父,修學聖道,真是太幸運了啊!但是,這些王子原來都是富貴人家,到任何地方都是坐車的,而出了家卻是要徒步走,所以真是感覺道長。又,王子們在家都是享受五欲、睡大覺、種種放逸的境界;出家後,晚間不吃飯、還得減少睡眠,所以就感覺到夜長。
這兩句話,是以這些王子出家的情形所說的。
飽學梵志慢心害 一念之愚生死長
學習了佛法,我們才知道──人死了並沒有斷滅;生命結束以後,繼續有新的生命,新生命以後也還是要死亡,而死亡以後繼續地又有生命。這生命從那裏來的呢?就是因爲我們愚癡啊!由愚癡而創造生死的苦,無盡期地延續下去,所以生死是很長遠的。
後面這兩句話,「不明達正法,愚者輪回長」:這是對來聽佛說法的獅子說的。這獅子是怎麼回事兒呢?
距離釋迦牟尼佛九十一劫以前,毗婆屍佛在世時也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地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,也有常隨佛學的比丘衆聽佛說法。當時,在那個地區有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婆羅門,國王很尊重他,很多人隨著他讀書,是一個在社會上很有地位、普遍受到社會大衆尊重的大學者。
毗婆屍佛出現世間,宣揚真理,這是一種大智慧的境界;這位婆羅門是個有學問的人,聽到消息,心也動了:「在這個地區,我是最有學問的人,現在還有一個更高明的人,我也去拜見,聽聽他說法。」
這一天,婆羅門來到佛邊。這時候,因爲大家都專心地聽毗婆屍佛說法,這位大學者來了,大家都不知道,但是婆羅門心裏可是有分別的!他是個有地位的人,所到之處都受到人的尊重、贊歎,今天到毗婆屍佛這裏來,沒有人睬他,他心裏不舒服,于是乎就憤怒地罵這些出家人:「都是禿驢,不懂禮貌!」回頭就走了。
這位學者雖然很有學問,但是修養不夠。他是來聽毗婆屍佛說法的,其他人恭敬、不恭敬,應該不要介意。但是,他忘記了聽法的本意,而去計較別人對他的態度,這就沒有邵康節「意自閑」的修養。
釋迦牟尼佛說:這位婆羅門死了以後,從毗婆屍佛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總共做了九十一劫的獅子!這麼長遠的生死是怎麼成就的呢?就是在毗婆屍佛那裏,動一念瞋心,說了一句罵比丘的粗話,創造了這麼長的生死,真是「愚者輪回長」。
釋迦牟尼佛還說:他當時如果沒有這些分別心,專心地聽毗婆屍佛說法,他是能得聖道的,就在一轉念之間,變成了獅子──這就是緣起。我們學習佛法、學習佛陀所說的般若智慧,明白緣起的道理,常常護念自心,不要高慢、不要罵人,用智慧來保護這一念心,教它清淨、莊嚴,不要貪、瞋、癡,我們就可以得聖道,是名爲緣起,是名爲學習佛法的功德──我們應該這樣學習!
修習止觀護自心 伏斷諸纏依定慧
出家、在家的佛教徒常常參加佛教的集會,常會聽到:「我們學習佛法,應該用功修行。」什麼叫做修行?就是常常地令這一念心清淨。
若在那兒端坐,沒有打瞌睡,這只是表現于外的相貌,即使是躺著,但是心裏面清淨,有止、有觀,那就叫做修行;若是在這兒坐著,卻一直地打妄想,這就不是修行。對表現于外的行住坐臥的相貌,我們沒有慧眼、也沒有法眼,不太知道,只有佛菩薩有法眼、有慧眼,都是明明了了的。
這且不說,我們就說真實的──內心清淨就是修行。但是,什麼叫做「內心清淨」呢?就是要有止和觀。「觀」是般若智慧、「止」就是定,用定慧來保護這一念心,使令它清淨,這就叫做修行。這樣,在佛法裏面,我們會成就功德而不會有過失。
我們放下了家裏的很多事,到廟上、到佛法裏來做什麼?就是要學習令心清淨的方法。學習以後,就要用這個方法來調伏這一念心。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我我所這些煩惱,從久遠以來一直如此,一下子就能清淨嗎?不可能的呀!就是要今天也這樣用功、明天也這樣用功,長時期地用功、不懈怠,時間久了就會成功的。
四念處就是禅!今天中國佛教的情形,多數不學習禅,而只是念阿彌陀佛了。念阿彌陀佛也是好,《阿彌陀經》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經上這樣說,當然我們也就應該這樣做,但是實際上,我們念佛的情形怎麼樣呢?可能有的人念佛念得不錯,也可能有人還沒有念得好,這樣的情形自己知道。但是,這件事誰也不要恥笑誰。有的人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今生學習佛法就容易有成就;過去生中懈怠,善根栽培得不那麼理想,今生遇見佛法了,受到過去栽培的影響,就是比別人差一些,但不要緊,努力還能趕得上、能成功,若是懈怠就不可以。
佛在世的時候,波斯匿王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:大象身體很大,它能從很小的窗戶孔跑出去;大象的尾巴很細,但是擠住了,出不去。就去問佛。釋迦牟尼佛說:「這個夢是說末法時代的弟子,能放下難以放下的家,有如大象從窗戶出去了;出家以後,放不下名利,如同大象的尾巴應該更容易過去,但是被擠住了。」
這就是說明出家人懈怠。本來家都能放下了,應該更容易努力地用功修學聖道,結果對名利放不下,就不能用功修行了。在文字上看,是指出家人說,但是我們現在把範圍擴大,不光是指出家的佛教徒,在家佛教徒也在內。我們學習了佛法,再難放下的事情也能放下,但是名利放不下。放不下有什麼問題呢?栽培不能成功,所以今生再來的時候,就不如人。
這麼多年來,我在臺灣、香港、美國主持過念佛七、禅七,發覺到一件事:有的人還是有善根的,大家同時坐禅,也不是很久,他就有成就了。有什麼成就呢?比如說:一支香一個鍾頭,我們感覺時間很久,但是在他的感覺,止靜才過叁、五分鍾,就開靜了。你看!一樣的六十分鍾,但他感覺是五分鍾,我們可能感覺有兩個鍾頭,所以世間上的事情都是不決定的。這看出來,他前生栽培、成就的功德比我們好,所以今生用功修行時,也比我們快。但是,不要失望,若你現在肯努力,還能趕得上,只要努力就可以有成就。
唯識宗提到阿賴耶識──做了什麼功德,它都能清清楚楚、如實地記錄下來,一點兒也不差;過失的事情,它也是真實地記錄。做了功德,將來會發生作用;有了罪過,將來也是發生作用的,沒有人能占便宜,也沒有人會吃虧,因果是很公平的,都是由自己的阿賴耶識負責的。所以,看這個人很用功,但是不相應,是有原因的;那個人用功的時間不多,但是有成就,也都是有原因的呀!
施水賣貧虔供養 生天聞法得初果
我再講一個故事。
有一天,摩诃迦旃延尊者走到河邊,看見一個老女人拿著器皿在河裏打水,一邊打水一邊哭,摩诃迦旃延尊者問:「你爲什麼哭啊?爲什麼這麼多的苦惱呢?」她說受到主人的虐待,很苦啊!向尊者說了一大堆。
迦旃延尊者說:「就是因爲你貧苦啊!如果你富足,就不必幫人打工了,而能自主地做事情,不就快樂了嗎?」「是的!」尊者說:「現在有辦法解決,你可以把貧苦出售,賣給人家,你就不苦了啊!」這位年老的女人說:「貧苦還可以賣人的嗎?」迦旃延尊者說:「可以呀!」「怎麼賣呢?」尊者說:「很容易!你用一個杯,在河裏取清水送給我,你的貧苦就賣掉了。」「這個很容易呀!」她就用杯取清水,很恭敬地、很歡喜地奉獻給大阿羅漢摩诃迦旃延尊者。
尊者接受了,然後對老女人說:「你對主人不滿意,心裏痛苦、憤怒,多苦惱啊!現在不要這樣做。」「那我要怎麼做呢?」尊者說:「你念主人的好處!你爲主人服務,他應該曾經對你好,你就念這個好,沒有恨,心情會好一點…
《學習佛法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