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佛法的功德
妙境长老 讲述
智宽老法师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,大家好!
我先讲几句闲话。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:在宋朝,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,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,我先讲讲这首诗。
水流任急性常静,花落虽频意自闲;
不似人间忙里老,生来未始得开颜。
这四句话如果是在描写他自己内心的世界,也应该说是很高尚的一种境界了。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种譬喻,还不是正面地描述他自己的事情。
第一句「水流任急性常静」:指河里的水流动得很急速、很快,而水是无情物,它没有心识、没有感觉,虽然流动得很快速,但可以说水的本性还是寂静的,没有快慢的问题、没有迅速的感觉。
第二句「花落虽频意自闲」:这花或是指梅花、桃花、菊花,各式各样的花,当雕落的时候,花瓣谢得很快、很频繁;花也是无情物,虽然落谢得很频繁,但它的本性并没有频繁的感觉,还是很闲静的。
这两句话譬喻什么呢?
花譬喻如意的事情,花落就是譬喻一个人由如意的境界转变到不如意的境界;花开是如意的,花落就变成不如意了。我们平常的人,不如意的事情一来,喜欢的事情被破坏了,心情不快乐,但是这个有修养的人──意自闲──他心不动,没有被不如意所困扰,还是很自在!
水流是譬喻如意的事情没有被破坏,正是鸿运当头的时候,一个如意的事情紧接着一个如意的事情,非常的忙啊!但是这个有修养的人──性常静──如意的事来了,心里面还是原来样,很寂静的,并不感觉到特别地欢乐。
这两句话就表示:如意也好、不如意也好,他心里面如如不动。不过,「如如不动」是佛教中的话,我想邵先生没到这个境界,只是表示他对于世间上这些冷暖的境界不那么执着,这也就很不容易了。
我从报纸上知道,美国总统尼克森下台的时侯流泪了。这表示什么呢?不如意的事情来的时候,心不寂静。但是现在邵先生这两句话是:如意的事情来了,不感觉怎么如意;不如意的事情来了,也没有感觉不如意,还是那样地悠闲自在。
「不似人间忙里老,生来未始得开颜」:邵先生说他的境界是如如不动,和世间人不同。世间人如意的事情来了,欢乐得很!苦恼事情来了,心里痛!有时候欢乐、有时候苦恼,苦恼来了也是忙、快乐来时也是忙,就在忙碌中使令人衰老了。邵先生呢?他从有生以来,心情没有真的快乐过,但是他还是很自在的。
邵先生把广大社会人群的情况和自己相对照,写出他的成就。我相信这四句话有多少真实性,但究竟用什么方法能达到这样修养的境界?他没有说。邵康节先生是一位数学家,对《易经》有研究,我并不是他的学习者,也没有特别研究他,但是他不是佛教徒,能有这样的修养,也还值得注意、学习的。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纠纷出现时,需要找律师解决这些烦恼问题,心为烦恼所苦,修养多数不如邵康节。
常观缘起趣智慧 创造生命得安乐
今天,在这里集会的人是佛教徒,心里应该希望能有比邵康节还要高的成就,不要只安于现状。现在我们是什么样子?就是苦来了很苦、乐来了就是乐,有时哭了、有时笑了,这是平凡的境界。我们若想要超越这个境界,不必去追究邵先生用的是什么方法,而应该向佛、向佛法学习,以得到更高更广大的智慧,有所成就了,就是所谓有功德。应该这样才是对的。
(注:席间有小孩哭泣!)
这位小朋友哭了,我认为这就表示:人生是苦!他在向我们说法,真实不虚呀!这个世界是非常的苦啊!但是,我们佛教徒非常幸运地遇见佛法,有解决一切苦恼之道;非佛教徒很不幸运,没有这条道路。
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:佛法为什么可以解决人生之苦?有什么道理能解除人生之苦,使令我们有广大的安乐境界?
佛教能解决一切的问题,道理就只是两个字──「缘起」。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观察世间、出世间都是因缘生起的,有因缘才有这件事,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。有这句话的开示,我们就有办法了!苦恼的境界是这样的因缘成就的,若不造作这样的因缘,就不会有这件事;我看别人很安乐自在,佛说:「那是因缘有的。」我创造这样的因缘,就能得到安乐,就从这里重新创造生命。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对于世间的贡献就在这里。
但问题是──我们要经过长时期地学习佛法,才能明白什么叫做缘起,不是一天、两天就可以毕业的。明白了以后,还要采取行动──由信、解而行、证,就成功了。现在我们虽然仍在学习阶段,还没有成功,但是由因而知果,可以预知:将来绝对成功!如果我们不肯学习、也不采取行动,那就没有成功的希望了。
其实,这几句话已经把题目讲完了,讲完就应该停下来,但是我再讲一段事实。
佛法平等悉摄受 五百乞儿成罗汉
佛在世的时候,有五百个人,自己无法生活而向人乞讨,所以叫「乞儿」。加个「儿」字,也可能是年纪不太大。他们天天向人乞讨饭食,这样生活久了也是很苦,心情很不快乐,就感觉出家人很好,不必生产,还有信佛的人常常供斋、请吃饭,生活现成,并且能得到人们的恭敬。乞儿于是有了灵感:「我也可以出家嘛!」就向释迦牟尼佛表达出家作比丘的意愿。
佛陀说了一段话,意思就是:佛法就像水似的,不管是大人、小孩、老年人,是中国人、外国人,有学问、没学问,入到水里面,都能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……,佛法是平等摄受、利益、安乐,不轻视任何人。佛这样说,等于是同意了。所以五百乞儿就在佛法中落发、出家修行,不是很久,都得了阿罗汉果。
这一天,祇陀太子(频婆娑罗王之子,和当时尚未为王的阿阇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)要请佛及大比丘们吃饭,但是声明:「我不请这五百乞儿比丘吃饭。」佛说:「你不愿意请,就不请吧!」
佛对大众宣布:「明天祇陀王子请大众到他家应供,但是五百乞儿比丘不在内。」佛又告诉这五百位乞儿阿罗汉:「因为王子没有请你们,所以你们先到北俱卢洲取自然的粳米,(这米和南阎浮提的不同,不是由人工栽培、种植,而是从地下自然长出来的米,非常香的!)然后,先把粳米放在钵里,再到祇陀王子家,依次而坐。」
第二天,佛领着众比丘去应供,而这五百位阿罗汉由天空飞来,从北俱卢洲来到祇陀太子家里。其实古人和今人差不多,对于神通特别地仰慕、欢喜、恭敬。这时候,五百阿罗汉可能飞得不是太快,所以很多人都看到了,大家在叫唤,祇陀王子也出来。一看,是到他家里,心里很欢喜,就请他们入座。
王子问佛:「这五百比丘是怎么回事啊?」佛说:「就是你不欢迎、不请的那五百个比丘。」祇陀太子马上磕头、忏悔。又请问佛:「这五百位比丘原来是乞儿,是苦恼人,出了家,用功修四念处(四念处者,禅也!修四念处就是修禅),也不是很久就得阿罗汉,真令人羡慕!怎么这么容易得圣道呢?」
佛说出以下的因缘:
久远久远以前,在南阎浮提有一位散陀宁大长者,财富无量;而这个时代正赶上饥馑,很久不下雨,老百姓种田没有收成,生活困难。在山里住有二千位辟支佛,道力都是高过阿罗汉的圣人。长者对家中管理仓库的人说:「我想要长时期地供养这二千位修行人饮食,仓库里的粮食有多少?能不能办到?」管理人说:「仓库里的粮多得很哪!长者愿意供养他们,可以做这件事!」
供给二千人吃饭,可不是那么容易呀!长者一共请了五百人在厨房里做事,又特别安排一个使人,时间一到,就去请辟支佛来吃饭,而这个通知者前往请辟支佛时,每次都带着所养的一只狗,天天如此。有一次他忘记通知,狗就自行到辟支佛那儿叫了几声,辟支佛就知道:「这是来请我们吃饭了。」
时间久了,在厨房做杂事的五百人感觉辛苦,就有怨言:「我们每天那么辛苦做事,都是因为这么多乞儿要吃饭的关系!」这个意思就是指二千位辟支佛都是乞儿,都是讨饭吃的。
过了一个时期,辟支佛对长者说:「天要下雨了,你现在可以种田。」长者本来就对辟支佛有恭敬心,所以就真实地准备稻、麦等各式各样的种子,并且都种植了。
果然,下雨了!各式各样的种子从地面长出来了,但每一个都长出像大瓠瓜那样的果实,不同于以前的样子。长者感到奇怪,就问辟支佛。辟支佛说:「没有问题,你继续栽培!」等到成熟了,把瓜打开一看,里面都是很好的稻、麦;平常长出的麦子只结一些小穗儿,现在每一个大瓜里都装满了稻、麦;长者的收成非常的多,不但供给辟支佛,还供给了亲友及很多地区的人民。
出现这件事之后,在厨房工作的这些人心里想:「唉呀!我们的大长者种田有这样的瑞相,一定是这些圣人的力量。我们以前呼他们为乞儿,这话有问题呀!」于是赶快去向这些圣人忏悔,并且发愿:「希望我们将来也能够遇见圣人,而且能修学圣道成为圣人。」
释迦牟尼佛接着说:「在厨房作务,口出怨言,说圣人是讨饭吃的乞儿的五百工人,就是这五百乞儿。但因为诽谤辟支佛是乞儿,故从那以后,五百世作乞儿,一直到现在。由于他们忏悔、发愿了,及以前曾供养过二千位辟支佛的功德,所以今天能遇见释迦牟尼佛、能出家、能得圣道。当时负责通知吃饭的人就是优填王,他养的小狗就是美音长者。」
美音长者和优填王,和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同时代,美音长者的个子很小,但是他说话的声音不得了!优填王会相面,当他听到这个声音时,说:「这个人最少拥有一亿黄金。」这个声音真是太富贵了!
从这个故事,我们看出一件事,就是缘起。为什…
《学习佛法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