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观大意
1995/3/4于加州南湾菩提学会
各位法友!近多少年来,各地区的佛教徒,欢喜禅的人增多了很多。这也可能是各地的善知识的提倡,也是各地方的佛教徒的善根。所以,在台湾打禅七的时候,有多少百人报名。坐禅这件事(或者说静坐,或者说是参禅),在佛法里边来说,是一种修行的事情。修行这句话,如果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。我们人在世间上生活,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。从佛法的立场来说,原因是在自己的内心,不是在外边。所以,若能够改善自己的思想,所有的问题也就完全解决了。
可是,坐禅这件事,当然,我想各位也会读过这些说明坐禅的书。可是,在佛法的经论里边看,介绍禅最圆满的书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这部书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是唐三藏法师到印度取经其中最重要的一部。这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。在我们中国的古德,就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讲的《摩诃止观》和《释禅波罗蜜》,如果再加上一部,就是《小止观》了。在我们初学坐禅的人来说,《释禅波罗蜜》这部书应该读。什么事情都有些共同点,就是开头难,开头不容易。
我头多少年听到一个人说,日本的铃木(他是出家人、是在家居士,还不清楚)他翻译了很多禅的书,翻成英文。欧美的人读起来也很欢喜。但是有一本他翻译的书的前面有一篇欧美人写的序,上面有一句话是说,「禅使令我们非常欢喜,但是我们多少年来,一直地不得其门而入!」明白一点说,就是没有下手处。开头的时候怎么样用心,还是搞不清楚。所以,从这一点来看,天台智者大师所讲的《释禅波罗蜜》这本书应该读。它能告诉你这个下手处,开头怎么样用心,怎么样盘腿坐也都有介绍、都有说明。所以,这部书是应该读。进一步就是《摩诃止观》,《摩诃止观》是深了一点。
我们如果能读这些书:《释禅波罗蜜》、《摩诃止观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,那么,对于禅这件事可以说毕业了。你自己也可以知道怎么样学习禅,也可以去教导别人、帮助别人学习禅。如果这个书你没有读,那是不及格的。
现在菩提学会各位居士、罗晓宾居士,要我来讲止观的修行的事情。我本人虽然也欢喜坐,但是也没有毕业。但是请我了,我们有机会也可以共同讨论。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奢摩他的止和毗钵舍那观的大意而已。
奢摩他止:我先说一说怎么叫做止;第二段说到止的次第,有深浅的次第;第三段,止所得的果,所得到的利益,坐禅究竟得到什么好处呢?简单说一说这件事。这
是止,我这么介绍这三段。其次,就说到毗钵舍那观。观:我也先介绍究竟怎么样观;然后,也说到观的次第,也有深浅的次第;第三段也说到观所得到的果,我们这样修观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?这个止、观各分三节这样解释,不知道时间够用不够用。
现在先说止。在天台智者大师的《释禅波罗蜜》里边,他是把止分成三种来介绍。第一种叫做系缘止、第二种是制心止、第三种就是体真止,分这么三类。
「系缘止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我们一般人,没有成就禅定的人,日常生活的习惯,就是心里面很多、很多的妄想,想想这里、想想那里,是很散乱的。现在要把它调整一下,叫它不要乱、叫它安住在一个地方不要动,这就是系缘止。
「安住在一个地方」这句话,在我们中国的道教说到「意守丹田」,这在佛法里面说,也就是系缘止。佛法也同意把心安住在丹田这个地方。安住在这个地方使令它不动,可是也有些问题。就是年轻的女人可能有点问题。年轻的女人意守丹田可能不合适,但是也有人没有什么问题。所以,自己可以试验,如果不合适,应该变动一下。
把心安住在一处,在经论里面的话叫做「所缘境」,就是心所安住的地点,就像一个人他有一个家,他要住在他的家里边。你静坐的时候,把心安住在一处,这个处、这个地点、这个所缘境,你预先要决定安住在什么地方。
从《俱舍论》上看(也就是印度的佛教),在《阿含经》也提到,是以息为所缘境。「息」是什么呢?我们人一呼一吸,从脐到鼻是呼出去,然后由鼻到脐又吸进来。这一呼一吸,有生理上的这种现象。这样的现象,当然是自然的,不是有意的。由肚脐到鼻,这个气呼出去以后,呼、呼,不呼了,但是也没有吸,这时候有一个短的时间的休息,这叫做息,这个息叫做「出息」。出息的时间也并不长,它就停下来,就又会吸进来,由鼻至脐,这个气又会吸进来。吸进来以后,吸、吸,又不吸了,可也没有呼出去,又有一个息,这个叫做「入息」。所以,我们一呼一吸,有两个息,一个是出息、一个是入息。
这两个息,人与人还不是一样的。通常说,壮年人出息和入息的时间是相等;但是老年人,它不相等,出息的时间比较长,入息的时间比较短;若是小孩子、小童子,他入息就比较长,出息反倒短。但是也有的壮年人入息长,出息没有那么长。就是人与人的生理的情况不一样。但是,你若是这样静坐、这样修行的话,它也会变化,息的长短也会变化的。
在经论上,佛菩萨告诉我们静坐的时候,心要有一个住处(安住的地点),就是用息作一个安住的地方,安住这个息。佛告诉我们有两个方法,经论上告诉我们两个方法,来安住在息上。第一个方法就是计数,出息的时候数一,入息的时候数二,再出息的时候数三,这样子数到十。也可以数出息、不数入息,数入息、不数出息。也可
以倒过来数,由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这样数到一,也可以倒过来数的,就是随自己的意。熟能生巧,你若常常数的时候,也可以变化,就是数一、四、七,这十个数就数这三个,其余数都不数,也可以这样。这是因为你稍有一点寂静了,心稍能够寂静下来,不是那么样的浮动,他就能够数一(二、三不数);数四(五、六就不用数);数七(八、九、十都不用数)。这个心会很安静地就这样子继续下来,而没有杂念。
初开始静坐调心的人,妄想是很多的,不容易使令它不乱,是不容易的。但是,能够降伏一切妄想、使令这一念心不动,力量最大、方法最好的就是数,的确是有力量。但是,也有的人数不来,一数就很紧张,气就喘起来了,就感觉到很辛苦。这样子,你不能用这个方法了,只好用第二个方法。
第二个方法就是随。这个方法怎么样用呢?就是你盘腿坐下来以后,各方面都调好了,心静下来的时候,你舌头不要动,你心里面说话(不要出声音,舌头不要动):「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长、知息短」(这说是两句话也可以,说四句话也可以),说这四句话。然后,你就注意这个息的出、入、长、短。这样子它就不紧张,也会很舒服。
但是,其中也有一个问题。我们把心安下来,用这样的方法的时候,我们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?我们的注意力多数是在鼻端,时间久了会有问题。有什么问题呢?感觉这耳朵不大灵光,眼睛或者是红了,或者是脸(面色)也容易红了,也就可能有这个问题。当然,你一天就静坐半小时,没有问题,什么问题也没有。若是你一天静坐两个钟头、四个钟头、五个钟头的话,就有问题,你就会感觉到不对劲。因为这样的关系,这个方法要调一下、调转一下、调整一下。
就是我们出入息这种情形,在腹部这个肚子这里,或者说是脐这个部位,会有起落的现象。入息的时候,肚子会膨胀起来;出息的时候,肚子就落下来,有起落的现象。你静坐的时候,注意力不要在鼻端,放在肚脐这里。天台智者大师说,你可以解开裤腰带,看一看自己的脐。在你私人的地方,裤腰带解开,把脐的相貌取下来,心里面注意脐,注意脐这里的一起一落。这样子,你静坐多久,头脑都是清醒的、清明的,就不会有什么毛病出现,可以这样做。
如果你的心情很平和,没有什么压力,应该这个方法是有效;但是,又不一定。人日常生活总是有很多事情,有顺心、有不顺心的事情,印象深刻了,静坐的时候就会在心里面现出来,它就不能够安静、寂然不动,心就是乱了。那怎么办呢?就是再加上一点事情。加上什么事情呢?就是坐下来的时候,先是注意脐的起落,感觉到有一点妄想了,你这个注意力不能集中了,这个时候你就加上一点事,什么事呢?你舌头不要动,你心里面说一个「出」,说「出」也可以,说「入」也可以。最好说出不说
入,说入不说出。就是出息、入息,出息的时候你说出,入息的时候不要说;舌头不要动,心里默念这个「出」字。或者不这样说,说「起」。腹部这个脐轮的地方有起落,入息的时候,脐这里膨胀起来,你说个「起」字;或者你不愿意说「起」,就说「落」,腹部落下来你就说一个「落」字。这两个字,一个起、一个落,最好说一个,不要说两个。这样子,会加强你的注意力;注意力加强了,这妄想就不容易进来,就会好一点。
这个随息,在《俱舍论》上说随息,功夫深的人,息能到脚趾头那里。入息的时候,这个气能到脚趾头。而功夫深的人,全身毛孔都能呼吸的,自己都知道。我们没有功夫的人不知道这件事。所以,暂时不必那样子学习。
这是说「随」的方法的运用。
另外一件事,你开始静坐以前,最少半小时(最好是一个钟头),你不要同人讲话,也不要同人通电话,也不要做什么特别劳力的事情。如果你预先同人说话多,静坐的时候会受影响,可能坐不好。尤其是参加打禅七的人会有些经验,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静坐最好。打禅七的人早晨起来就静坐,一直到晚间,他有这个经验他会知道;而每个人也不完全一样。但是,从原则上说,就是精神最好的时候静坐最好。精神最好是什么时候呢?就是饭后(早饭后、午饭以后)那几个小时内,静坐应该比较好。但是,壮年人应该没有这个差别。常常静坐的人,自己要知道这件事。
还有一件事要注意,就是吃饭。吃饭、吃…
《止观大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