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止观大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天眼通是怎么回事情呢?你在禅定里面修天眼通,修天眼通成功了,就在我们的肉眼里边,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风,这个时候就是天眼通成就了;成就了,这个见的能力特别强。佛经上说南赡部洲、东胜神洲、西牛货洲、北拘卢洲,乃至须弥山,乃至欲界天的境界都能看见;这个大地不能障碍,他一看可以看下去;高山也不能障碍,高山、大海都不能障碍,都能看过去;太阳不出来、落下去了、也没有月光,世界上是黑暗的,这黑暗不能障碍,他还是看得很清楚。天眼通是有这种力量。他能看见地狱、看见饿鬼。人死了,有中阴身去流转生死,这天眼能看见,我们肉眼看不见。天眼是能看见这个人死了生天了,到了欲界天;到了色界天就看不见。我们凡夫得的天眼通,还看不见色界天,看不那么高、那么远。但是,能看见饿鬼、能看见地狱的事情;谁死了,下了地狱,怎么个情形,天眼通能看见。

  我讲一个小小的神通的故事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婆罗门,名字叫做梵天,也名为世典,世典婆罗门。这个人读书很多,很有学问,所以也很有智慧、很有辩才,就愿意到各地方同人辩论。有的人就对他提出意见:「你同我们辩论,你胜了,我输了,并不表示你有辩才。如果你能同沙门、同阿罗汉辩论,你胜利了,那是你了不起!」他听见这句话,这个人的确是聪明,他就调查一下,看这沙门里面的情形、阿罗汉里面的情形,他去访问人家。后来他知道一件事,在阿罗汉里面,智慧最低的是盘特迦尊者,智慧最高的是舍利弗尊者。他心里想一想,我先同智慧低的阿罗汉辩论,我不要同那大智慧人辩论。

  他就到庙里边去访问,就遇见一个比丘。说是:「你叫什么名字?」说:「我叫盘特迦。」正好就是遇见他。说:「我可不可以同你辩论?」盘特迦尊者说:「我能同梵天辩论,何况你这个盲无目者乎!」盘特迦尊者这样说。那么,这个婆罗门就抓住了:「你说盲无目者乎,盲和无目有什么差别?你讲给我听听。」这一问,盘特迦不能回答了。不能回答,怎么办呢?但是他有神通,他就乘着神通飞到虚空里面,在虚空有四丈九尺这么高,就在那里结跏趺坐,坐在那里。世典婆罗门一看,就生恭敬心,「啊!这个比丘不得了,有神通!」他就在这儿等着他回答,但一直也没有声音。

  这个时候,在庙里边的舍利弗尊者他的天耳就听见、也是看见这件事,「这件事,赶快要解决这个问题。」他就乘着神通来了,把周利盘特迦隐藏起来,他变成周利盘特迦的面貌,坐在那里同他说话。就问他:「你是天?你是人?」世典婆罗门说:「我不是天,我是人。」说:「你是男人?你是女人?」「我是男人。」舍利弗说:「男人和人有什么差别?」世典婆罗门说:「没有差别。」

  这时候,舍利弗尊者也抓住了:「你说得不对!人是个通名,是个总名。男人也是人、女人也是人,大人、小孩通通都是人。但是,男人只是人里面的一种,有总别之异,你怎么能说就是人哪!刚才说,盲和无目有差别。盲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不知道有善恶果报叫做盲。怎么叫无目呢?没有智慧断烦恼叫做无目。」舍利弗尊者这样一解释,世典婆罗门就相信佛法,得了初果!

  这件事看出来周利盘特迦这位阿罗汉,他也是见到真理才能得阿罗汉果,但是一般的智慧不够。他在家的时候没有读过书,出家以后学习佛法学得也不多,但是得阿罗汉果了。因为没有读过书,世智不够,但是有神通。有神通也能引起人家的恭敬心;你若没有神通、又没有智慧,这就不及格了。而舍利弗尊者又有神通、又有智慧,所以能够把世典婆罗门度化了。

  神通这件事,佛在世的时候,有的时候也有现神通,但是不是时时现神通的。在一个地方,佛教化众生,显现过神通,事情办完了,佛就带领诸比丘要离开了。那个

  地方的佛教徒就要求佛,请佛派一个比丘、派一个阿罗汉住在这里,常常地现神通、度化众生,好不好?佛说不可以!佛说,神通这种事,如果你能够吃一种药,也可以有神通;你能够念咒,也可以有神通;如果你能和鬼神来往,鬼神可以帮助你,也好象有神通。所以,有咒的神通、药的神通、鬼神的神通,这种神通不一定能度化人。所以,佛不同意派一个阿罗汉常在那里现神通。

  可是,我们人间的人,凡夫就欢喜这件事,谁有神通了,就是感觉到很羡慕这件事。但是,这件事在大乘经论上说,菩萨发无上菩提心、教化众生的人,倒需要有神通是比较好,对于教化众生是有帮助的。

  修奢摩他止能够得到禅,得到欲界定、未到地定还不行,修神通不行,若得到色界初禅就可以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第四禅是最好。如果你是在初禅里面修神通,得到神通,你没有在二禅里面得到的神通高明,所以,到第四禅是最好,还有这种分别的。

  修奢摩他得到欲界定、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因为有轻安乐了,加上他内心虽然还有欲、而欲不是那么强的关系,当然这种人他的道心会很强,对世间上的事情应该是能够看得淡、看得破,应该是能放下了,能够应该是一心办道。

  这是我说到奢摩他修止的第三段,就说到这里。现在我们开始讲毗钵舍那观。

  如果不是佛教徒,当然他得到初禅、得到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或者是得到非非想定,他就停在那里,认为这就是最究竟、最圆满的境界。但是,佛教徒由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的观察,这还是个生死凡夫,并没能够真实的得大解脱,所以,要进一步地学习般若波罗蜜,就是观。

  「毗钵舍那」,翻到中国话是观;若说「般若」,就是由毗钵舍那的学习,已经得无生法忍以后的智慧,叫做般若。现在说修毗钵舍那观,就是在得无生法忍之前用这个字,这样去观察。我刚才说,这是修毗钵舍那的一个目的,修毗钵舍那的一个作用,能成就般若波罗蜜、能得圣道。

  在我们来说,学习了奢摩他有了成就,应该学习毗钵舍那。毗钵舍那观,要怎么观呢?我们刚才讲体真止的时候提过,因为这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,佛法不共于其他宗教的地方,就是毗钵舍那观;体真止也是,不共于其他宗教的。因为其他的宗教也可以修奢摩他止,也可以成就四禅八定;但是体真止里面有般若,那就是佛法所特有的了。

  毗钵舍那观,需要预先学习佛法,预先要学习经论。你要通达什么是佛法,然后你才能具备毗钵舍那观的条件。观,也是很多种观,就是对治我们凡夫思想上的毛病。

  我们的思想上有毛病、有错误的地方。我们有什么错误呢?我们通常说,凡夫有四种颠倒。四种颠倒是什么呢?就是常、乐、我、净这四种颠倒。

  譬如说,观察这个身体,身体是地水火风,里边有识,有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个生理和心理组成起来,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,就会有受、想、行的分别。有感「受」,就是情感上的事情,我欢喜快乐、不欢喜苦恼,所以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「想」,就是属于智慧方面的,对于事情的认识。当然有学问的人、有专门知识的人,他有特别的、这一方面他有专长的知识,那也是想。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特别专长的人,这个想就简单一点;特别有学问的人,想就复杂了一点。「行」是什么呢?行就是有意志的行为,有目的的行为。他做什么什么事情,他是做医生、他是做律师,或者是做种种的事情,那叫行。

  地水火风是色、是物质,受想行识,这个「识」就是受想行的主导者。谁来受想行?就是识,就是我们的心,主要是第六意识。第六意识,我们前五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),我们不十分明了,虽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,不十分明了。眼识看见什么,只是一剎那间就过去了。譬如它能看见青黄赤白、是光明、是黑暗,但是眼识这个地方还没有名字;譬如看见光明,眼识还没有光明这个字的。知道是光明的是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才有名字。所以,我们人能够会说话,是第六意识的功能,是它的作用,而不是前五识。

  我们说我们有颠倒,颠倒是个错误,主要是在第六意识这里。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(我们刚才说颠倒),我们人的身体是很污秽的,但是我们总感觉这个身体很美、很清净,这就是一个颠倒。

  佛在世的时候,佛曾经对诸天(色界天、欲界天的天人)说,佛灭度以后,人世间的佛教,你们要照顾照顾、要护持一点!对诸天说这个话。当然,他们因为受佛的遗嘱,所以他们也来到人间来照顾。人间那一个佛教徒能够虔诚地拜佛、能够念般若经、能够念大悲咒,诸天善神都来护持的。而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?诸天是不愿意来的。诸天不愿意来,什么原因?就感觉到人间是臭秽的。天上的人不需要有厕所,他不排泄。欲界天也吃东西,用我们人间的话来说,就都是营养,他不排泄。我们人间的人不行,要排泄。所以,这就可以知道人间是臭秽、天上的人是清净。若是色界天以上的人,他们不吃饭了,他们不需要吃饭。所以,天上的人和人间不一样。他们不愿意来到人间来,就感觉到人间臭秽。但是,我们人自己的感觉怎么样?自己感觉到这个身体还不错,感觉到很美、感觉到很清净,那么这就是一个颠倒。

  《法句经》上有一个颂:「观此粉饰身,疮伤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绝非常存者。」观察我们这个身体,我们把它常常洗澡、穿上一个美丽的衣服,或者怎么样装饰起来。

  观察这个身体,「疮伤一堆骨」,眼睛也会流出来一些不清净的东西,眼耳鼻舌身都会流出一些不清净的东西,九孔常流不净,有这个说法。「一堆骨」,就是髑髅骨、颈骨、肩骨、肋骨、脊骨、一直到大腿骨、乃至到膝骨、乃至到脚骨。如果是医院里面医生那里常会有那个制造的模型,人就是一个骨头人。「疮伤一堆骨」,就是一节一节的骨连结起来,这么一个人,会走路、会说话,有的时候会骂人,就是这么一个境界。那么,这样的身体有什…

《止观大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排毒要修四念处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