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好呢?也不清净、也并不美好;但是,我们总感觉到不错,我们在这里引起了很多的虚妄分别、引起了很多的烦恼,这就是颠倒。
「观身不净」,这个不净观,观身不净。我们有净的想法,这是个颠倒。
「观受是苦」:我们刚才说,有苦受、有乐受、有不苦不乐受,有各式各样的感觉。我们欢喜有如意的享受,当然这也不能说不对,但事实上很难有如意的事情。去追求这些如意的事情也很辛苦,成功了还要保护也很辛苦,失败了是更辛苦、更苦恼。所以,佛说三种受(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),虽然其中也有乐受,而乐受引起人的烦恼很多;所以,乐实在就是苦!我们认为是乐,那么就是颠倒。
「观心无常」:观察思想上的变化也是无常,不是常恒住、不变易的。心理上的变化,忽然间贪心来了、忽然间瞋心来了、忽然间高慢心、忽然间疑惑心,各式各样的心时常地在变化,并不是常住不变的。
观心无常就是破这个「我」的。我们执着身体里面有一个我。什么叫做我呢?就是常住不坏的。譬如这个身体会老病死,会死掉;这个我是常存不变的。譬如这个房子坏了,我另外再造个房子,我到那个房子住;那个房子坏了,我再造一个房子,再到那个房子去住。房子有成住坏空,我是常住不变的。这样子表示身体里面有个常恒住的我,这个我到天上去了,从天上死了,身体死了,我又来到人间,或者又到地狱去了、到饿鬼道,这样子有变化,但这个我是不变的。执着有我的人是这样来表示我的。但是,佛法说「观心无常」,究竟谁是我呢?佛法说「无我」!没有我的。
现在说毗钵舍那是观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。刚才我说受想行是以识(就是心)、以心为主导者,这个心去受、去想、去行的。这个色——这个四大,地水火风的身体——是我的住处,这个身体是我的住处。执着有我的人,当然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执着。有的人执着这个识(执着这个心)是我;这个我是常住不变的,但这个识是生灭变化的,和我的定义不符合,所以识不是我。佛是这样解释。
但是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,龙树菩萨说明无我这一段,我可以在这里介绍给各位。佛在世的同时,印度外道是执着有我论,佛说无我论。有我论和无我论就在辩论:究竟是有我、是无我。有我论者说,譬如一个国王,他下命令给总司令要去作战;总司令得到这个命令,他率领军队就去作战、去攻击敌人。说是我们这个心不是我,它
来指挥这个身体去享受五欲,就像总司令去率领军队打仗似的。但是,这个心要另外有一个东西是「我」,来指挥这个心去享受。所以,心不是我,是我所指挥的,有我论者这样解释。所以,心不是我,但是要有心,这样子来解释他这个有我论。
龙树菩萨主张无我,就来反驳他。怎么样驳法呢?龙树菩萨说,心指挥身体去享受五欲,需要另外有一个我来指挥心;若这样说,我的后面还应该有一个我来指挥这个我,这个我的后面还应该有一个我,应该无穷无尽地有那么多的我。如果说,没有那么多的我,只有一个我,这一个我也不需要,只有心就好了。龙树菩萨说出这么一段话来。
然后又说到第二段。龙树菩萨说,你这个我,心是无常的,我是常住的,我指挥这个心;我的本身有没有觉知性?我的本身若没有觉知性,它怎么能够指挥心去享受五欲?若是我的本身有觉知性,它就直接指挥身体去享受五欲,要指挥心做什么?不需要嘛!这样一解释,外道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。所以,龙树菩萨最后结论就是说,人只是有个心,它在做总司令,或者是做善、或者是做恶,另外没有个我。如果说有我的话,就是指这个心是我,是假名为我而已,并不是有个常恒住、不变易的我的。
这是说无我论。我们若修毗钵舍那观的时候,可以修无我观,修身体是不净观,观受是苦,观这个苦恼的观察,观心无常修无我观。观法无我,是说我的作用,我能做善、我能做恶、我能做种种的事业,是指我的作用说的。观心无常是破我的体(本体)的。这就是四念处,修这四念处观。
修无我观,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是破见烦恼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是破爱烦恼。爱烦恼破掉了、见烦恼也破掉了,就是阿罗汉果。但是,破烦恼的次第,是先破执着有我的烦恼,这时候先得初果。得了初果以后,继续修四念处观,就破爱烦恼。因为初果圣人还没得禅定,所以,他要继续修禅定,在禅定里面修不净观破爱烦恼。那就是我们通常在经论里面看那个八背舍,那是圣人修的法门。
所以,假设我们欢喜静坐,有两个次第,一个是没得定、一个是得定。没得定的时候也可以修四念处。修四念处修它五分钟以后,你就修奢摩他止,奢摩他止你可以修一刻钟,或者是修半小时,或者你修一小时也可以。观的时间稍短一点,让奢摩他止时间多一点,时间多一点你心情快乐。若是已经成就了奢摩他,或者得到欲界定、得到未到地定、得到初禅了,那再修毗钵舍那观,就容易断除烦恼,就能够得初果。若是得初果以后,若得到初禅的时候,就得三果,继续修行就得阿罗汉果;若是发无上菩提心,那就得无生法忍了。
我们在这里可以提出个问题。
修四念处观,我们出家人修四念处是对的!因为你这样修行,一方面自己的我见的力量逐渐逐渐地会薄弱,爱烦恼也逐渐地会减少。我们逐渐地修行,有几种好处呢?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容易和,烦恼减少了就容易和。减少了烦恼,心情自在,更容易精进勇猛地修行;也使令在家居士供养出家人的功德大一点。所以,我们出家人应该修四念处。
当然,我刚才讲的只是小小一部分。若在家居士呢,我认为在家居士也应该修四念处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些在家居士都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三果。而现在的在家居士也好、出家人也好,得圣道的少,就是没有修四念处的关系。如果说「我们不要修四念处,我们不要修毗钵舍那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!」也好!真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好。但是,也有的人佛也念不好。为什么念不好呢?就是爱烦恼重、见烦恼也重,佛也念不好。如果你修四念处,把爱烦恼、见烦恼降伏一下,那么,心情自在一点,念阿弥陀佛,一心不乱,求生净土也是好,应该是这样说。
四念处,最低限度要用五个钟头来讲,可能好一点。我就是讲了一少部分,我就讲到这里就停下来。
问:这里有人提出一个问题。蚊子、苍蝇是害虫,是否可先打死,好让它们先投胎,然后再念阿弥陀佛?
答:佛法是重视慈悲心,不应该杀生的。但是,在经论里面说杀生,是说用贪心杀生,譬如杀猪、宰羊、杀鸡这些事,要去卖肉赚钱,那么这是贪心杀生。有的是瞋心杀生,对方对我有伤害,我杀掉他,那是瞋心去杀害生命。或者其他的邪知邪见也会杀生。这是论动机做这种恶事。
现在这一位提出这个问题,他好象不是……,是什么动机要杀害蚊子和苍蝇呢?由第一句话来说,「蚊子、苍蝇是害虫」,由这句话来看,是用瞋心杀的。你用瞋心杀就是有罪的。下面说,「打死它,叫它去投胎」,这句话不太合道理。因为它投胎是由它自己的业力去投胎,不是你让它去投胎!你有这个力量叫它去投胎吗?最后说,「然后再念阿弥陀佛」;这个「然后再念阿弥陀佛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是打死它的时候给它念阿弥陀佛,是这样念法?如果是完全用慈悲心,倒是好过用贪心、瞋心去杀生,倒是不同。所以,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同样是杀蚊子、苍蝇,罪过是不一样的,所以信佛还是有点好处。
照理说呢,蚊子、苍蝇还是不要杀,还是不要杀。在《高僧传》上看,有的出家人在野外静坐,蚊子来咬他。他怎么办呢?他把上身衣服脱了,叫这个蚊子来咬。咬完了的时候才把衣服穿上静坐,以后蚊子就不来咬了;有这种事情。
在历史上也有一件事,好象是和梁武帝同时的人,他身上有虱子。不过,常常冲凉、洗澡的人没有这个。在中国的北方乡村的人常不洗澡,身上有虱子,有那种东西。这个人他身上有虱子,他就把它拿下来,放在外边。完了,又把它拿回来,又放在身上。他说,在外边天气冷,冻死了不好,又放在身上。结果,一这样做以后就再没有虱子。他没有杀心,而用爱护的心来对待它,结果就没有虱子。
现在说,「蚊子、苍蝇是害虫」,也不能说没有道理;但是,佛教徒如果有点慈悲心的话,情形也会好转。或者是你多念大悲咒祝愿,也应该会好转的。
问:我们如何知道那人是得道的佛或菩萨?得道是什么?
答:我们凡夫不知道。凡夫不知道谁是得道的人,谁是佛、是菩萨,凡夫不知道,凡夫是不知道的。通常说,这个人在社会上做一些慈善的事情,来救护这些苦难的人;我们就说,「哎呀!这个人是菩萨!」我们这样说对不对?在佛法的道理上说,什么叫做菩萨呢?他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、广度众生,才是菩萨。如果只是发一点好心肠,「他有病,我去找医生给他看病」;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这件事是人天福报,你只是做一点人天福报的功德,不能说你是菩萨。因为你没有无上菩提的意愿。
菩萨或者是用金钱,或者是用知识,或者用种种方便救护众生,是要一切众生发出离心、发无上菩提心的。要救度一切众生,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菩萨的目的是这样的。不是说,你饿了给你吃饱了,到此为止,不是的。不是说有病痛看看医生,病痛好了就好了,目的只此而已;这是人天的福报,菩萨不是这样。菩萨认为你有病治好了,你还会有病的,这问题没解决;菩萨看得远一点。但是,菩萨也做这件事,因为有病痛是苦恼,解除众生的苦恼,也做这件事。但是,菩萨的意愿,要把众生的苦恼彻底地解决,目的是这样子。一般的行善是不彻底的,那不是菩萨道。
所以,我们对于佛法的知识不够,我们不认识谁是菩萨、不认识谁是得…
《止观大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