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止觀大意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好呢?也不清淨、也並不美好;但是,我們總感覺到不錯,我們在這裏引起了很多的虛妄分別、引起了很多的煩惱,這就是顛倒。

  「觀身不淨」,這個不淨觀,觀身不淨。我們有淨的想法,這是個顛倒。

  「觀受是苦」:我們剛才說,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,有各式各樣的感覺。我們歡喜有如意的享受,當然這也不能說不對,但事實上很難有如意的事情。去追求這些如意的事情也很辛苦,成功了還要保護也很辛苦,失敗了是更辛苦、更苦惱。所以,佛說叁種受(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),雖然其中也有樂受,而樂受引起人的煩惱很多;所以,樂實在就是苦!我們認爲是樂,那麼就是顛倒。

  「觀心無常」:觀察思想上的變化也是無常,不是常恒住、不變易的。心理上的變化,忽然間貪心來了、忽然間瞋心來了、忽然間高慢心、忽然間疑惑心,各式各樣的心時常地在變化,並不是常住不變的。

  觀心無常就是破這個「我」的。我們執著身體裏面有一個我。什麼叫做我呢?就是常住不壞的。譬如這個身體會老病死,會死掉;這個我是常存不變的。譬如這個房子壞了,我另外再造個房子,我到那個房子住;那個房子壞了,我再造一個房子,再到那個房子去住。房子有成住壞空,我是常住不變的。這樣子表示身體裏面有個常恒住的我,這個我到天上去了,從天上死了,身體死了,我又來到人間,或者又到地獄去了、到餓鬼道,這樣子有變化,但這個我是不變的。執著有我的人是這樣來表示我的。但是,佛法說「觀心無常」,究竟誰是我呢?佛法說「無我」!沒有我的。

  現在說毗缽舍那是觀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。剛才我說受想行是以識(就是心)、以心爲主導者,這個心去受、去想、去行的。這個色——這個四大,地水火風的身體——是我的住處,這個身體是我的住處。執著有我的人,當然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執著。有的人執著這個識(執著這個心)是我;這個我是常住不變的,但這個識是生滅變化的,和我的定義不符合,所以識不是我。佛是這樣解釋。

  但是,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,龍樹菩薩說明無我這一段,我可以在這裏介紹給各位。佛在世的同時,印度外道是執著有我論,佛說無我論。有我論和無我論就在辯論:究竟是有我、是無我。有我論者說,譬如一個國王,他下命令給總司令要去作戰;總司令得到這個命令,他率領軍隊就去作戰、去攻擊敵人。說是我們這個心不是我,它

  來指揮這個身體去享受五欲,就像總司令去率領軍隊打仗似的。但是,這個心要另外有一個東西是「我」,來指揮這個心去享受。所以,心不是我,是我所指揮的,有我論者這樣解釋。所以,心不是我,但是要有心,這樣子來解釋他這個有我論。

  龍樹菩薩主張無我,就來反駁他。怎麼樣駁法呢?龍樹菩薩說,心指揮身體去享受五欲,需要另外有一個我來指揮心;若這樣說,我的後面還應該有一個我來指揮這個我,這個我的後面還應該有一個我,應該無窮無盡地有那麼多的我。如果說,沒有那麼多的我,只有一個我,這一個我也不需要,只有心就好了。龍樹菩薩說出這麼一段話來。

  然後又說到第二段。龍樹菩薩說,你這個我,心是無常的,我是常住的,我指揮這個心;我的本身有沒有覺知性?我的本身若沒有覺知性,它怎麼能夠指揮心去享受五欲?若是我的本身有覺知性,它就直接指揮身體去享受五欲,要指揮心做什麼?不需要嘛!這樣一解釋,外道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。所以,龍樹菩薩最後結論就是說,人只是有個心,它在做總司令,或者是做善、或者是做惡,另外沒有個我。如果說有我的話,就是指這個心是我,是假名爲我而已,並不是有個常恒住、不變易的我的。

  這是說無我論。我們若修毗缽舍那觀的時候,可以修無我觀,修身體是不淨觀,觀受是苦,觀這個苦惱的觀察,觀心無常修無我觀。觀法無我,是說我的作用,我能做善、我能做惡、我能做種種的事業,是指我的作用說的。觀心無常是破我的體(本體)的。這就是四念處,修這四念處觀。

  修無我觀,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是破見煩惱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是破愛煩惱。愛煩惱破掉了、見煩惱也破掉了,就是阿羅漢果。但是,破煩惱的次第,是先破執著有我的煩惱,這時候先得初果。得了初果以後,繼續修四念處觀,就破愛煩惱。因爲初果聖人還沒得禅定,所以,他要繼續修禅定,在禅定裏面修不淨觀破愛煩惱。那就是我們通常在經論裏面看那個八背舍,那是聖人修的法門。

  所以,假設我們歡喜靜坐,有兩個次第,一個是沒得定、一個是得定。沒得定的時候也可以修四念處。修四念處修它五分鍾以後,你就修奢摩他止,奢摩他止你可以修一刻鍾,或者是修半小時,或者你修一小時也可以。觀的時間稍短一點,讓奢摩他止時間多一點,時間多一點你心情快樂。若是已經成就了奢摩他,或者得到欲界定、得到未到地定、得到初禅了,那再修毗缽舍那觀,就容易斷除煩惱,就能夠得初果。若是得初果以後,若得到初禅的時候,就得叁果,繼續修行就得阿羅漢果;若是發無上菩提心,那就得無生法忍了。

  我們在這裏可以提出個問題。

  修四念處觀,我們出家人修四念處是對的!因爲你這樣修行,一方面自己的我見的力量逐漸逐漸地會薄弱,愛煩惱也逐漸地會減少。我們逐漸地修行,有幾種好處呢?就是出家人和出家人容易和,煩惱減少了就容易和。減少了煩惱,心情自在,更容易精進勇猛地修行;也使令在家居士供養出家人的功德大一點。所以,我們出家人應該修四念處。

  當然,我剛才講的只是小小一部分。若在家居士呢,我認爲在家居士也應該修四念處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些在家居士都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。而現在的在家居士也好、出家人也好,得聖道的少,就是沒有修四念處的關系。如果說「我們不要修四念處,我們不要修毗缽舍那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!」也好!真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也是好。但是,也有的人佛也念不好。爲什麼念不好呢?就是愛煩惱重、見煩惱也重,佛也念不好。如果你修四念處,把愛煩惱、見煩惱降伏一下,那麼,心情自在一點,念阿彌陀佛,一心不亂,求生淨土也是好,應該是這樣說。

  四念處,最低限度要用五個鍾頭來講,可能好一點。我就是講了一少部分,我就講到這裏就停下來。

  

  

  問:這裏有人提出一個問題。蚊子、蒼蠅是害蟲,是否可先打死,好讓它們先投胎,然後再念阿彌陀佛?

  答:佛法是重視慈悲心,不應該殺生的。但是,在經論裏面說殺生,是說用貪心殺生,譬如殺豬、宰羊、殺雞這些事,要去賣肉賺錢,那麼這是貪心殺生。有的是瞋心殺生,對方對我有傷害,我殺掉他,那是瞋心去殺害生命。或者其他的邪知邪見也會殺生。這是論動機做這種惡事。

  現在這一位提出這個問題,他好象不是……,是什麼動機要殺害蚊子和蒼蠅呢?由第一句話來說,「蚊子、蒼蠅是害蟲」,由這句話來看,是用瞋心殺的。你用瞋心殺就是有罪的。下面說,「打死它,叫它去投胎」,這句話不太合道理。因爲它投胎是由它自己的業力去投胎,不是你讓它去投胎!你有這個力量叫它去投胎嗎?最後說,「然後再念阿彌陀佛」;這個「然後再念阿彌陀佛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是打死它的時候給它念阿彌陀佛,是這樣念法?如果是完全用慈悲心,倒是好過用貪心、瞋心去殺生,倒是不同。所以,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同樣是殺蚊子、蒼蠅,罪過是不一樣的,所以信佛還是有點好處。

  照理說呢,蚊子、蒼蠅還是不要殺,還是不要殺。在《高僧傳》上看,有的出家人在野外靜坐,蚊子來咬他。他怎麼辦呢?他把上身衣服脫了,叫這個蚊子來咬。咬完了的時候才把衣服穿上靜坐,以後蚊子就不來咬了;有這種事情。

  在曆史上也有一件事,好象是和梁武帝同時的人,他身上有虱子。不過,常常沖涼、洗澡的人沒有這個。在中國的北方鄉村的人常不洗澡,身上有虱子,有那種東西。這個人他身上有虱子,他就把它拿下來,放在外邊。完了,又把它拿回來,又放在身上。他說,在外邊天氣冷,凍死了不好,又放在身上。結果,一這樣做以後就再沒有虱子。他沒有殺心,而用愛護的心來對待它,結果就沒有虱子。

  現在說,「蚊子、蒼蠅是害蟲」,也不能說沒有道理;但是,佛教徒如果有點慈悲心的話,情形也會好轉。或者是你多念大悲咒祝願,也應該會好轉的。

  

  問:我們如何知道那人是得道的佛或菩薩?得道是什麼?

  答:我們凡夫不知道。凡夫不知道誰是得道的人,誰是佛、是菩薩,凡夫不知道,凡夫是不知道的。通常說,這個人在社會上做一些慈善的事情,來救護這些苦難的人;我們就說,「哎呀!這個人是菩薩!」我們這樣說對不對?在佛法的道理上說,什麼叫做菩薩呢?他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、廣度衆生,才是菩薩。如果只是發一點好心腸,「他有病,我去找醫生給他看病」;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這件事是人天福報,你只是做一點人天福報的功德,不能說你是菩薩。因爲你沒有無上菩提的意願。

  菩薩或者是用金錢,或者是用知識,或者用種種方便救護衆生,是要一切衆生發出離心、發無上菩提心的。要救度一切衆生,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菩薩的目的是這樣的。不是說,你餓了給你吃飽了,到此爲止,不是的。不是說有病痛看看醫生,病痛好了就好了,目的只此而已;這是人天的福報,菩薩不是這樣。菩薩認爲你有病治好了,你還會有病的,這問題沒解決;菩薩看得遠一點。但是,菩薩也做這件事,因爲有病痛是苦惱,解除衆生的苦惱,也做這件事。但是,菩薩的意願,要把衆生的苦惱徹底地解決,目的是這樣子。一般的行善是不徹底的,那不是菩薩道。

  所以,我們對于佛法的知識不夠,我們不認識誰是菩薩、不認識誰是得…

《止觀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排毒要修四念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