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眼通是怎麼回事情呢?你在禅定裏面修天眼通,修天眼通成功了,就在我們的肉眼裏邊,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風,這個時候就是天眼通成就了;成就了,這個見的能力特別強。佛經上說南贍部洲、東勝神洲、西牛貨洲、北拘盧洲,乃至須彌山,乃至欲界天的境界都能看見;這個大地不能障礙,他一看可以看下去;高山也不能障礙,高山、大海都不能障礙,都能看過去;太陽不出來、落下去了、也沒有月光,世界上是黑暗的,這黑暗不能障礙,他還是看得很清楚。天眼通是有這種力量。他能看見地獄、看見餓鬼。人死了,有中陰身去流轉生死,這天眼能看見,我們肉眼看不見。天眼是能看見這個人死了生天了,到了欲界天;到了色界天就看不見。我們凡夫得的天眼通,還看不見色界天,看不那麼高、那麼遠。但是,能看見餓鬼、能看見地獄的事情;誰死了,下了地獄,怎麼個情形,天眼通能看見。
我講一個小小的神通的故事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婆羅門,名字叫做梵天,也名爲世典,世典婆羅門。這個人讀書很多,很有學問,所以也很有智慧、很有辯才,就願意到各地方同人辯論。有的人就對他提出意見:「你同我們辯論,你勝了,我輸了,並不表示你有辯才。如果你能同沙門、同阿羅漢辯論,你勝利了,那是你了不起!」他聽見這句話,這個人的確是聰明,他就調查一下,看這沙門裏面的情形、阿羅漢裏面的情形,他去訪問人家。後來他知道一件事,在阿羅漢裏面,智慧最低的是盤特迦尊者,智慧最高的是舍利弗尊者。他心裏想一想,我先同智慧低的阿羅漢辯論,我不要同那大智慧人辯論。
他就到廟裏邊去訪問,就遇見一個比丘。說是:「你叫什麼名字?」說:「我叫盤特迦。」正好就是遇見他。說:「我可不可以同你辯論?」盤特迦尊者說:「我能同梵天辯論,何況你這個盲無目者乎!」盤特迦尊者這樣說。那麼,這個婆羅門就抓住了:「你說盲無目者乎,盲和無目有什麼差別?你講給我聽聽。」這一問,盤特迦不能回答了。不能回答,怎麼辦呢?但是他有神通,他就乘著神通飛到虛空裏面,在虛空有四丈九尺這麼高,就在那裏結跏趺坐,坐在那裏。世典婆羅門一看,就生恭敬心,「啊!這個比丘不得了,有神通!」他就在這兒等著他回答,但一直也沒有聲音。
這個時候,在廟裏邊的舍利弗尊者他的天耳就聽見、也是看見這件事,「這件事,趕快要解決這個問題。」他就乘著神通來了,把周利盤特迦隱藏起來,他變成周利盤特迦的面貌,坐在那裏同他說話。就問他:「你是天?你是人?」世典婆羅門說:「我不是天,我是人。」說:「你是男人?你是女人?」「我是男人。」舍利弗說:「男人和人有什麼差別?」世典婆羅門說:「沒有差別。」
這時候,舍利弗尊者也抓住了:「你說得不對!人是個通名,是個總名。男人也是人、女人也是人,大人、小孩通通都是人。但是,男人只是人裏面的一種,有總別之異,你怎麼能說就是人哪!剛才說,盲和無目有差別。盲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不知道有善惡果報叫做盲。怎麼叫無目呢?沒有智慧斷煩惱叫做無目。」舍利弗尊者這樣一解釋,世典婆羅門就相信佛法,得了初果!
這件事看出來周利盤特迦這位阿羅漢,他也是見到真理才能得阿羅漢果,但是一般的智慧不夠。他在家的時候沒有讀過書,出家以後學習佛法學得也不多,但是得阿羅漢果了。因爲沒有讀過書,世智不夠,但是有神通。有神通也能引起人家的恭敬心;你若沒有神通、又沒有智慧,這就不及格了。而舍利弗尊者又有神通、又有智慧,所以能夠把世典婆羅門度化了。
神通這件事,佛在世的時候,有的時候也有現神通,但是不是時時現神通的。在一個地方,佛教化衆生,顯現過神通,事情辦完了,佛就帶領諸比丘要離開了。那個
地方的佛教徒就要求佛,請佛派一個比丘、派一個阿羅漢住在這裏,常常地現神通、度化衆生,好不好?佛說不可以!佛說,神通這種事,如果你能夠吃一種藥,也可以有神通;你能夠念咒,也可以有神通;如果你能和鬼神來往,鬼神可以幫助你,也好象有神通。所以,有咒的神通、藥的神通、鬼神的神通,這種神通不一定能度化人。所以,佛不同意派一個阿羅漢常在那裏現神通。
可是,我們人間的人,凡夫就歡喜這件事,誰有神通了,就是感覺到很羨慕這件事。但是,這件事在大乘經論上說,菩薩發無上菩提心、教化衆生的人,倒需要有神通是比較好,對于教化衆生是有幫助的。
修奢摩他止能夠得到禅,得到欲界定、未到地定還不行,修神通不行,若得到色界初禅就可以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第四禅是最好。如果你是在初禅裏面修神通,得到神通,你沒有在二禅裏面得到的神通高明,所以,到第四禅是最好,還有這種分別的。
修奢摩他得到欲界定、得到未到地定,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因爲有輕安樂了,加上他內心雖然還有欲、而欲不是那麼強的關系,當然這種人他的道心會很強,對世間上的事情應該是能夠看得淡、看得破,應該是能放下了,能夠應該是一心辦道。
這是我說到奢摩他修止的第叁段,就說到這裏。現在我們開始講毗缽舍那觀。
如果不是佛教徒,當然他得到初禅、得到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或者是得到非非想定,他就停在那裏,認爲這就是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境界。但是,佛教徒由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的觀察,這還是個生死凡夫,並沒能夠真實的得大解脫,所以,要進一步地學習般若波羅蜜,就是觀。
「毗缽舍那」,翻到中國話是觀;若說「般若」,就是由毗缽舍那的學習,已經得無生法忍以後的智慧,叫做般若。現在說修毗缽舍那觀,就是在得無生法忍之前用這個字,這樣去觀察。我剛才說,這是修毗缽舍那的一個目的,修毗缽舍那的一個作用,能成就般若波羅蜜、能得聖道。
在我們來說,學習了奢摩他有了成就,應該學習毗缽舍那。毗缽舍那觀,要怎麼觀呢?我們剛才講體真止的時候提過,因爲這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,佛法不共于其他宗教的地方,就是毗缽舍那觀;體真止也是,不共于其他宗教的。因爲其他的宗教也可以修奢摩他止,也可以成就四禅八定;但是體真止裏面有般若,那就是佛法所特有的了。
毗缽舍那觀,需要預先學習佛法,預先要學習經論。你要通達什麼是佛法,然後你才能具備毗缽舍那觀的條件。觀,也是很多種觀,就是對治我們凡夫思想上的毛病。
我們的思想上有毛病、有錯誤的地方。我們有什麼錯誤呢?我們通常說,凡夫有四種顛倒。四種顛倒是什麼呢?就是常、樂、我、淨這四種顛倒。
譬如說,觀察這個身體,身體是地水火風,裏邊有識,有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個生理和心理組成起來,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,就會有受、想、行的分別。有感「受」,就是情感上的事情,我歡喜快樂、不歡喜苦惱,所以有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「想」,就是屬于智慧方面的,對于事情的認識。當然有學問的人、有專門知識的人,他有特別的、這一方面他有專長的知識,那也是想。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特別專長的人,這個想就簡單一點;特別有學問的人,想就複雜了一點。「行」是什麼呢?行就是有意志的行爲,有目的的行爲。他做什麼什麼事情,他是做醫生、他是做律師,或者是做種種的事情,那叫行。
地水火風是色、是物質,受想行識,這個「識」就是受想行的主導者。誰來受想行?就是識,就是我們的心,主要是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,我們前五識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),我們不十分明了,雖然知道有這麼一回事,不十分明了。眼識看見什麼,只是一剎那間就過去了。譬如它能看見青黃赤白、是光明、是黑暗,但是眼識這個地方還沒有名字;譬如看見光明,眼識還沒有光明這個字的。知道是光明的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才有名字。所以,我們人能夠會說話,是第六意識的功能,是它的作用,而不是前五識。
我們說我們有顛倒,顛倒是個錯誤,主要是在第六意識這裏。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(我們剛才說顛倒),我們人的身體是很汙穢的,但是我們總感覺這個身體很美、很清淨,這就是一個顛倒。
佛在世的時候,佛曾經對諸天(色界天、欲界天的天人)說,佛滅度以後,人世間的佛教,你們要照顧照顧、要護持一點!對諸天說這個話。當然,他們因爲受佛的遺囑,所以他們也來到人間來照顧。人間那一個佛教徒能夠虔誠地拜佛、能夠念般若經、能夠念大悲咒,諸天善神都來護持的。而這件事是怎麼回事呢?諸天是不願意來的。諸天不願意來,什麼原因?就感覺到人間是臭穢的。天上的人不需要有廁所,他不排泄。欲界天也吃東西,用我們人間的話來說,就都是營養,他不排泄。我們人間的人不行,要排泄。所以,這就可以知道人間是臭穢、天上的人是清淨。若是色界天以上的人,他們不吃飯了,他們不需要吃飯。所以,天上的人和人間不一樣。他們不願意來到人間來,就感覺到人間臭穢。但是,我們人自己的感覺怎麼樣?自己感覺到這個身體還不錯,感覺到很美、感覺到很清淨,那麼這就是一個顛倒。
《法句經》上有一個頌: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絕非常存者。」觀察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把它常常洗澡、穿上一個美麗的衣服,或者怎麼樣裝飾起來。
觀察這個身體,「瘡傷一堆骨」,眼睛也會流出來一些不清淨的東西,眼耳鼻舌身都會流出一些不清淨的東西,九孔常流不淨,有這個說法。「一堆骨」,就是髑髅骨、頸骨、肩骨、肋骨、脊骨、一直到大腿骨、乃至到膝骨、乃至到腳骨。如果是醫院裏面醫生那裏常會有那個製造的模型,人就是一個骨頭人。「瘡傷一堆骨」,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連結起來,這麼一個人,會走路、會說話,有的時候會罵人,就是這麼一個境界。那麼,這樣的身體有什…
《止觀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