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止观大意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念。寂静是什么呢?是事情过去以后,内心里面有烦恼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内心还没过去,内心还在那里算、还在计算,不是贪、就是瞋,再就是种种的疑惑心、高慢心,种种的问题。你也是,诃斥这些事情,这些事情有什么过失、有什么罪过、耽误我用功修行怎么怎么地,也是这样诃斥它。这样一诃斥,这妄想的力量就薄弱了;薄弱了,静坐的时候这妄想的力量就减少了。

  所以,调顺、寂静这两个,就是诃斥自己的意思。

  「最极寂静」。到最极寂静的时候,经过了调顺、寂静,最极寂静这时候静坐的情形进步了,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妄想要来(还没现出来)的时候,你就发觉了,就把妄想灭了,能达到这个程度。我们才开始学静坐的人,妄想了老半天还不知道。这时候进步了,就是它若一来、还没有正式现起就知道,这就表示你的功夫进步了。这样子,你这一坐一小时,或者两个小时,多数都是寂静的,没有什么妄想,这是最极寂静。

  第八个是「专注一趣」。专注一趣就是心里面专注一境,完全没有妄想了。如果你一坐坐八个钟头、一坐二十四个钟头,都是明静而住,完全没有妄想了。当然,这是需要精进地、努力地去静坐。我一天坐八个钟头,我今天坐八个钟头、明天坐八个钟头,天天静坐,时间久了就会达到这个境界。一天坐两个钟头不行,时间少还是不行的。这是专注一趣,第八个。

  第九个是「等持」。等持是什么境界呢?专注一趣,心里面还是要注意,才能够没有杂念、没有妄想,明静而住。到了等持的时候,心里面不需要特别注意,它很自然地就是明静而住。这个时候叫做等持。

  由内住到等持,一共有九个次第。这九个次第在禅定上看,这是欲界定。欲界定这句话怎么讲呢?你心里面虽然有这种境界,你可以坐二十四小时、乃至可以坐七天,但是你还是有欲的,还有男女之欲的,当然是比一般人轻,不是那么重。你还不能够跳出这个欲;虽然有这个定,你还不能跳出这个欲,所以叫做欲界定。

  我把九心住(欲界定)就大概这样介绍。

  我们发心静坐的人,当然都是欢喜有成就,欢喜能够得到欲界定、再进一步得到禅。一定有这样的愿望,才肯这样不怕辛苦来学禅。但是,其中有一个条件,你要受三皈五戒,而且这五戒要清净。如果你不守五戒,欲界定很难得到;你得到了也会破坏。所以,戒、定、慧,戒能帮助你得定;你若没有戒,就能破坏你的定。

  这是说欲界定。欲界定得到等持这个时候,静坐身体感觉到有若无的样子,不感觉到有两百磅那么重。走路的时候非常轻,迈步的时候这个腿感觉轻,就走上坡路也是感觉轻,倒不是要飞,但是感觉轻。就是身体坐在那里,有若无的样子。身体能有这样的感觉,心里面一念不生。有这种境界,这时候叫做欲界定。

  这时候这个人就会有一些灵感,并不是神通,有多少灵感。怎么叫做灵感呢?今天天空里没有云,但是他早晨静坐的时候,感觉今天要下雨。并不是神通,他就是有这个感觉。或者早晨静坐的时候,忽然间想,今天午后某某人会来;并没有通电话,没有什么消息,但是心里面就会有这些灵感。这灵感不一定灵,可是有时候是灵的,不是神通。就是大家对面谈话,对方没有说话,但是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话。不是神通!我们平常人,「这个人有神通,那个人有神通」,不是!这个字用得不准确;这就是有一点灵感,不是神通。

  到这个时候,如果你继续精进地静坐,还是要精进,懈怠就不行。说我可以坐七天,七天以后就不坐了;不坐,这个定就会退下来,就没有了。你继续精进,就会再进步,就可能得到未到地定。

  未到地定的境界,大概地说有两个相貌。一个相貌就是身体忽然间没有了。在欲界定等持的时候,身体还是有,有若无的样子。到了未到地定这样精进地坐的时候,忽然间就是没有这个身体了,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了;但是知道身体没有,那个知还在。知在,那么正好是百丈禅师说那句话,「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」,正好是这样可以形容这件事。就是一念灵明的心明静而住,其它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了,就是这么一个境界。这是一个相貌,但是也并不是完全这样子,有时候又有了,身体还是有。

  第二个相貌,就是有轻安乐。有快乐这件事,每一个人也不一样,有些人是从头部开始,感觉头上重,但是这个重不是苦恼的重;这个重的感觉一出现的时候,全身都快乐。也可能在腰部,这个重也可能是在腰部,也可能是在腿上,不一定。也可能是感觉动,有动的感觉,别人看见他并没有动,这个动的感觉一来了,身体就开始快乐,特别地快乐。这种轻安乐出现了以后,这时候叫做未到地定,也叫做近分定。就是它和色界初禅相接近了。它不是色界禅,但是它接近了;它又超过了欲界定,但是还没到色界定,就是在中间这个地方。

  未到地定这个时候还是有欲,他还有男女之欲,还是有欲心,也有瞋心、高慢心,这些烦恼都有,但是轻微,不是那么重,很轻微的,还是有。所以,在这个时候,他需要继续努力静坐,就得初禅了。得初禅的时候,欲心没有了,没有男女之欲了,而轻安乐是更殊胜了。这个时候,定力是高深得多了。

  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不容易成就。你很辛苦,也可能成就、也可能还没成就。但是你若到了未到地定以后,去得初禅就容易,得初禅是不难的。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圆瑛老法师的《楞严经讲义》,《楞严经讲义》其中有一段,圆瑛老法师讲他参禅的经过,那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了。但是,他说,因为常去各处讲经,就把这个定失掉了。用功修行这件事进进退退的,就是这样子。但是,你再继续用功,还会回来;失掉了,你再用功还会回来,并不是说一去就不返回来了,还是能回来的。

  得到初禅以后,定力是深了。定力深了以后,会怎么样呢?我们通常说人有神通,就是要有禅的基础才可以。你或者有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基础,在禅上修神通,才能得神通。少数人得禅同时就得神通,多数人得了禅还没有神通,还要在禅定里面再修神通才能得神通,不然是不能的。

  得到初禅的时候,因为禅定坚固了很多,不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容易破坏,因为心里面还是有欲、还是有瞋心,假设一时的不谨慎,同人吵一架,就可能失掉了,就是容易破坏,难得而易失,得是很难,失掉很容易。但是,得到初禅就不是了,不容易破坏,也是可以破坏,但是不容易。所以,在我们佛教徒来说,修学圣道,得到禅是最理想的、是最好的。得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虽然是好过没有,但是还不是太好,因为容易失掉。你费了千辛万苦,但一时不谨慎就会破坏了、就没有了。

  所以,智者大师在《释禅波罗蜜》里面说,你得到了一点禅的境界,得到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你要保密,不要向人讲。不要向人讲的原因是什么呢?原因其实也很简单。你今天午前向人讲,今天午后就失掉了。人家说:「某某人得了禅定!」你自己心里想,我那有禅定,没有了啊,我已经没有了!变成打谎话了。所以不要向人说。这是一个原因。第二个原因,因为很多人对于有修行的人都是愿意亲近、愿意同他接触;那么,很多人向你接触,你没有时间静坐了;没有时间静坐,你得到的功夫也就没有了。所以,不要向人说,向人说不是太好。

  我刚才讲到轻安乐,这也就是静坐所得到的好处。得到轻安乐的时候,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四大调和了。据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,我们若是得到初禅的时候,我们的身体里面就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风了。有了色界天的地水火风,所以我们身体里面、心理上就感觉到快乐。譬如说我们人有病、生疮了,疮这个地方的那个地水火风使令我们痛,那样的地水火风会使令我们苦恼。但是,若色界天的地水火风来了,就使令我们快乐。这种快乐,在经论里面就是叫做三昧乐,由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到三禅的时候是达到了最高的轻安乐。

  我们没有禅定的人,大家都是追求欲乐。得到了禅定的三昧乐以后,对欲乐就不欢喜了。因为欲乐使令人多诸苦恼,容易有病痛,又很容易引起很多的烦恼;但是,三昧乐没有这个事情。

  我们人世间的人若是得到了禅定,寿命长、而没有什么烦恼,因为他与世无争了。世人所欢喜的事情,得到禅定的人不欢喜;我们所欢喜的五欲,他都不欢喜。所以,我们通常说,在深山里面修行的人,我们感觉他的生活条件很差、他很苦,其实他本人感觉到很快乐,并不苦,这是完全不同的。但是,若是我们不是坐禅,我们一心不乱地念阿弥陀佛名号,假设得到一种感应,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到你身上,也会有轻安乐;但是,那和这三昧乐不一样。

  得到三昧乐的时候,这种人当然是一个大修行人了,有了色界的禅。在佛教徒来说,我们修学佛法,为什么要学习禅?要得禅做什么呢?就是为了成就般若波罗蜜。因为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才能得圣道、才能断烦恼、才能得涅槃的!如果只是得禅定而不得般若波罗蜜,那还是个生死凡夫。虽然他没有欲了,但是他的欲的种子还在。他就是死掉了,生到色界天上去;或者得到无色界定,生到无色界天,寿命特别长,但是还会死掉;死掉了还回到人世间来流转生死的。佛教徒得到了禅定,在禅里面修般若波罗蜜的毗钵舍那观,就能断烦恼、得圣道。如果没有得到禅,内心里面散乱、有欲,去学习毗钵舍那观,力量不够,不容易断烦恼。若是得到禅以后,在禅里面修般若的观慧,容易断烦恼,就容易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得阿罗汉、得无生法忍!佛教徒修禅的原因是在这里。

  我现在这一段就是讲到修禅所得到的利益。刚才说,得到轻安乐这是一个利益。其次,就是修神通,能得到神通。得到神通,是先得到前五种神通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,得这五种神通。这五种神通,我们简单说…

《止观大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排毒要修四念处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