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止觀大意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。寂靜是什麼呢?是事情過去以後,內心裏面有煩惱。事情已經過去了,內心還沒過去,內心還在那裏算、還在計算,不是貪、就是瞋,再就是種種的疑惑心、高慢心,種種的問題。你也是,诃斥這些事情,這些事情有什麼過失、有什麼罪過、耽誤我用功修行怎麼怎麼地,也是這樣诃斥它。這樣一诃斥,這妄想的力量就薄弱了;薄弱了,靜坐的時候這妄想的力量就減少了。

  所以,調順、寂靜這兩個,就是诃斥自己的意思。

  「最極寂靜」。到最極寂靜的時候,經過了調順、寂靜,最極寂靜這時候靜坐的情形進步了,到什麼程度呢?就是妄想要來(還沒現出來)的時候,你就發覺了,就把妄想滅了,能達到這個程度。我們才開始學靜坐的人,妄想了老半天還不知道。這時候進步了,就是它若一來、還沒有正式現起就知道,這就表示你的功夫進步了。這樣子,你這一坐一小時,或者兩個小時,多數都是寂靜的,沒有什麼妄想,這是最極寂靜。

  第八個是「專注一趣」。專注一趣就是心裏面專注一境,完全沒有妄想了。如果你一坐坐八個鍾頭、一坐二十四個鍾頭,都是明靜而住,完全沒有妄想了。當然,這是需要精進地、努力地去靜坐。我一天坐八個鍾頭,我今天坐八個鍾頭、明天坐八個鍾頭,天天靜坐,時間久了就會達到這個境界。一天坐兩個鍾頭不行,時間少還是不行的。這是專注一趣,第八個。

  第九個是「等持」。等持是什麼境界呢?專注一趣,心裏面還是要注意,才能夠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明靜而住。到了等持的時候,心裏面不需要特別注意,它很自然地就是明靜而住。這個時候叫做等持。

  由內住到等持,一共有九個次第。這九個次第在禅定上看,這是欲界定。欲界定這句話怎麼講呢?你心裏面雖然有這種境界,你可以坐二十四小時、乃至可以坐七天,但是你還是有欲的,還有男女之欲的,當然是比一般人輕,不是那麼重。你還不能夠跳出這個欲;雖然有這個定,你還不能跳出這個欲,所以叫做欲界定。

  我把九心住(欲界定)就大概這樣介紹。

  我們發心靜坐的人,當然都是歡喜有成就,歡喜能夠得到欲界定、再進一步得到禅。一定有這樣的願望,才肯這樣不怕辛苦來學禅。但是,其中有一個條件,你要受叁皈五戒,而且這五戒要清淨。如果你不守五戒,欲界定很難得到;你得到了也會破壞。所以,戒、定、慧,戒能幫助你得定;你若沒有戒,就能破壞你的定。

  這是說欲界定。欲界定得到等持這個時候,靜坐身體感覺到有若無的樣子,不感覺到有兩百磅那麼重。走路的時候非常輕,邁步的時候這個腿感覺輕,就走上坡路也是感覺輕,倒不是要飛,但是感覺輕。就是身體坐在那裏,有若無的樣子。身體能有這樣的感覺,心裏面一念不生。有這種境界,這時候叫做欲界定。

  這時候這個人就會有一些靈感,並不是神通,有多少靈感。怎麼叫做靈感呢?今天天空裏沒有雲,但是他早晨靜坐的時候,感覺今天要下雨。並不是神通,他就是有這個感覺。或者早晨靜坐的時候,忽然間想,今天午後某某人會來;並沒有通電話,沒有什麼消息,但是心裏面就會有這些靈感。這靈感不一定靈,可是有時候是靈的,不是神通。就是大家對面談話,對方沒有說話,但是你就知道他要說什麼話。不是神通!我們平常人,「這個人有神通,那個人有神通」,不是!這個字用得不准確;這就是有一點靈感,不是神通。

  到這個時候,如果你繼續精進地靜坐,還是要精進,懈怠就不行。說我可以坐七天,七天以後就不坐了;不坐,這個定就會退下來,就沒有了。你繼續精進,就會再進步,就可能得到未到地定。

  未到地定的境界,大概地說有兩個相貌。一個相貌就是身體忽然間沒有了。在欲界定等持的時候,身體還是有,有若無的樣子。到了未到地定這樣精進地坐的時候,忽然間就是沒有這個身體了,不感覺有身體的存在了;但是知道身體沒有,那個知還在。知在,那麼正好是百丈禅師說那句話,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正好是這樣可以形容這件事。就是一念靈明的心明靜而住,其它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了,就是這麼一個境界。這是一個相貌,但是也並不是完全這樣子,有時候又有了,身體還是有。

  第二個相貌,就是有輕安樂。有快樂這件事,每一個人也不一樣,有些人是從頭部開始,感覺頭上重,但是這個重不是苦惱的重;這個重的感覺一出現的時候,全身都快樂。也可能在腰部,這個重也可能是在腰部,也可能是在腿上,不一定。也可能是感覺動,有動的感覺,別人看見他並沒有動,這個動的感覺一來了,身體就開始快樂,特別地快樂。這種輕安樂出現了以後,這時候叫做未到地定,也叫做近分定。就是它和色界初禅相接近了。它不是色界禅,但是它接近了;它又超過了欲界定,但是還沒到色界定,就是在中間這個地方。

  未到地定這個時候還是有欲,他還有男女之欲,還是有欲心,也有瞋心、高慢心,這些煩惱都有,但是輕微,不是那麼重,很輕微的,還是有。所以,在這個時候,他需要繼續努力靜坐,就得初禅了。得初禅的時候,欲心沒有了,沒有男女之欲了,而輕安樂是更殊勝了。這個時候,定力是高深得多了。

  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,不容易成就。你很辛苦,也可能成就、也可能還沒成就。但是你若到了未到地定以後,去得初禅就容易,得初禅是不難的。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圓瑛老法師的《楞嚴經講義》,《楞嚴經講義》其中有一段,圓瑛老法師講他參禅的經過,那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了。但是,他說,因爲常去各處講經,就把這個定失掉了。用功修行這件事進進退退的,就是這樣子。但是,你再繼續用功,還會回來;失掉了,你再用功還會回來,並不是說一去就不返回來了,還是能回來的。

  得到初禅以後,定力是深了。定力深了以後,會怎麼樣呢?我們通常說人有神通,就是要有禅的基礎才可以。你或者有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基礎,在禅上修神通,才能得神通。少數人得禅同時就得神通,多數人得了禅還沒有神通,還要在禅定裏面再修神通才能得神通,不然是不能的。

  得到初禅的時候,因爲禅定堅固了很多,不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容易破壞,因爲心裏面還是有欲、還是有瞋心,假設一時的不謹慎,同人吵一架,就可能失掉了,就是容易破壞,難得而易失,得是很難,失掉很容易。但是,得到初禅就不是了,不容易破壞,也是可以破壞,但是不容易。所以,在我們佛教徒來說,修學聖道,得到禅是最理想的、是最好的。得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雖然是好過沒有,但是還不是太好,因爲容易失掉。你費了千辛萬苦,但一時不謹慎就會破壞了、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,智者大師在《釋禅波羅蜜》裏面說,你得到了一點禅的境界,得到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你要保密,不要向人講。不要向人講的原因是什麼呢?原因其實也很簡單。你今天午前向人講,今天午後就失掉了。人家說:「某某人得了禅定!」你自己心裏想,我那有禅定,沒有了啊,我已經沒有了!變成打謊話了。所以不要向人說。這是一個原因。第二個原因,因爲很多人對于有修行的人都是願意親近、願意同他接觸;那麼,很多人向你接觸,你沒有時間靜坐了;沒有時間靜坐,你得到的功夫也就沒有了。所以,不要向人說,向人說不是太好。

  我剛才講到輕安樂,這也就是靜坐所得到的好處。得到輕安樂的時候,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四大調和了。據天臺智者大師的解釋,我們若是得到初禅的時候,我們的身體裏面就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風了。有了色界天的地水火風,所以我們身體裏面、心理上就感覺到快樂。譬如說我們人有病、生瘡了,瘡這個地方的那個地水火風使令我們痛,那樣的地水火風會使令我們苦惱。但是,若色界天的地水火風來了,就使令我們快樂。這種快樂,在經論裏面就是叫做叁昧樂,由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到叁禅的時候是達到了最高的輕安樂。

  我們沒有禅定的人,大家都是追求欲樂。得到了禅定的叁昧樂以後,對欲樂就不歡喜了。因爲欲樂使令人多諸苦惱,容易有病痛,又很容易引起很多的煩惱;但是,叁昧樂沒有這個事情。

  我們人世間的人若是得到了禅定,壽命長、而沒有什麼煩惱,因爲他與世無爭了。世人所歡喜的事情,得到禅定的人不歡喜;我們所歡喜的五欲,他都不歡喜。所以,我們通常說,在深山裏面修行的人,我們感覺他的生活條件很差、他很苦,其實他本人感覺到很快樂,並不苦,這是完全不同的。但是,若是我們不是坐禅,我們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名號,假設得到一種感應,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到你身上,也會有輕安樂;但是,那和這叁昧樂不一樣。

  得到叁昧樂的時候,這種人當然是一個大修行人了,有了色界的禅。在佛教徒來說,我們修學佛法,爲什麼要學習禅?要得禅做什麼呢?就是爲了成就般若波羅蜜。因爲成就了般若波羅蜜才能得聖道、才能斷煩惱、才能得涅槃的!如果只是得禅定而不得般若波羅蜜,那還是個生死凡夫。雖然他沒有欲了,但是他的欲的種子還在。他就是死掉了,生到色界天上去;或者得到無色界定,生到無色界天,壽命特別長,但是還會死掉;死掉了還回到人世間來流轉生死的。佛教徒得到了禅定,在禅裏面修般若波羅蜜的毗缽舍那觀,就能斷煩惱、得聖道。如果沒有得到禅,內心裏面散亂、有欲,去學習毗缽舍那觀,力量不夠,不容易斷煩惱。若是得到禅以後,在禅裏面修般若的觀慧,容易斷煩惱,就容易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得阿羅漢、得無生法忍!佛教徒修禅的原因是在這裏。

  我現在這一段就是講到修禅所得到的利益。剛才說,得到輕安樂這是一個利益。其次,就是修神通,能得到神通。得到神通,是先得到前五種神通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,得這五種神通。這五種神通,我們簡單說…

《止觀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排毒要修四念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