止觀大意
1995/3/4于加州南灣菩提學會
各位法友!近多少年來,各地區的佛教徒,歡喜禅的人增多了很多。這也可能是各地的善知識的提倡,也是各地方的佛教徒的善根。所以,在臺灣打禅七的時候,有多少百人報名。坐禅這件事(或者說靜坐,或者說是參禅),在佛法裏邊來說,是一種修行的事情。修行這句話,如果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。我們人在世間上生活,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。從佛法的立場來說,原因是在自己的內心,不是在外邊。所以,若能夠改善自己的思想,所有的問題也就完全解決了。
可是,坐禅這件事,當然,我想各位也會讀過這些說明坐禅的書。可是,在佛法的經論裏邊看,介紹禅最圓滿的書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這部書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唐叁藏法師到印度取經其中最重要的一部。這是由印度翻譯過來的。在我們中國的古德,就是天臺智者大師所講的《摩诃止觀》和《釋禅波羅蜜》,如果再加上一部,就是《小止觀》了。在我們初學坐禅的人來說,《釋禅波羅蜜》這部書應該讀。什麼事情都有些共同點,就是開頭難,開頭不容易。
我頭多少年聽到一個人說,日本的鈴木(他是出家人、是在家居士,還不清楚)他翻譯了很多禅的書,翻成英文。歐美的人讀起來也很歡喜。但是有一本他翻譯的書的前面有一篇歐美人寫的序,上面有一句話是說,「禅使令我們非常歡喜,但是我們多少年來,一直地不得其門而入!」明白一點說,就是沒有下手處。開頭的時候怎麼樣用心,還是搞不清楚。所以,從這一點來看,天臺智者大師所講的《釋禅波羅蜜》這本書應該讀。它能告訴你這個下手處,開頭怎麼樣用心,怎麼樣盤腿坐也都有介紹、都有說明。所以,這部書是應該讀。進一步就是《摩诃止觀》,《摩诃止觀》是深了一點。
我們如果能讀這些書:《釋禅波羅蜜》、《摩诃止觀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那麼,對于禅這件事可以說畢業了。你自己也可以知道怎麼樣學習禅,也可以去教導別人、幫助別人學習禅。如果這個書你沒有讀,那是不及格的。
現在菩提學會各位居士、羅曉賓居士,要我來講止觀的修行的事情。我本人雖然也歡喜坐,但是也沒有畢業。但是請我了,我們有機會也可以共同討論。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奢摩他的止和毗缽舍那觀的大意而已。
奢摩他止:我先說一說怎麼叫做止;第二段說到止的次第,有深淺的次第;第叁段,止所得的果,所得到的利益,坐禅究竟得到什麼好處呢?簡單說一說這件事。這
是止,我這麼介紹這叁段。其次,就說到毗缽舍那觀。觀:我也先介紹究竟怎麼樣觀;然後,也說到觀的次第,也有深淺的次第;第叁段也說到觀所得到的果,我們這樣修觀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?這個止、觀各分叁節這樣解釋,不知道時間夠用不夠用。
現在先說止。在天臺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》裏邊,他是把止分成叁種來介紹。第一種叫做系緣止、第二種是製心止、第叁種就是體真止,分這麼叁類。
「系緣止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我們一般人,沒有成就禅定的人,日常生活的習慣,就是心裏面很多、很多的妄想,想想這裏、想想那裏,是很散亂的。現在要把它調整一下,叫它不要亂、叫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要動,這就是系緣止。
「安住在一個地方」這句話,在我們中國的道教說到「意守丹田」,這在佛法裏面說,也就是系緣止。佛法也同意把心安住在丹田這個地方。安住在這個地方使令它不動,可是也有些問題。就是年輕的女人可能有點問題。年輕的女人意守丹田可能不合適,但是也有人沒有什麼問題。所以,自己可以試驗,如果不合適,應該變動一下。
把心安住在一處,在經論裏面的話叫做「所緣境」,就是心所安住的地點,就像一個人他有一個家,他要住在他的家裏邊。你靜坐的時候,把心安住在一處,這個處、這個地點、這個所緣境,你預先要決定安住在什麼地方。
從《俱舍論》上看(也就是印度的佛教),在《阿含經》也提到,是以息爲所緣境。「息」是什麼呢?我們人一呼一吸,從臍到鼻是呼出去,然後由鼻到臍又吸進來。這一呼一吸,有生理上的這種現象。這樣的現象,當然是自然的,不是有意的。由肚臍到鼻,這個氣呼出去以後,呼、呼,不呼了,但是也沒有吸,這時候有一個短的時間的休息,這叫做息,這個息叫做「出息」。出息的時間也並不長,它就停下來,就又會吸進來,由鼻至臍,這個氣又會吸進來。吸進來以後,吸、吸,又不吸了,可也沒有呼出去,又有一個息,這個叫做「入息」。所以,我們一呼一吸,有兩個息,一個是出息、一個是入息。
這兩個息,人與人還不是一樣的。通常說,壯年人出息和入息的時間是相等;但是老年人,它不相等,出息的時間比較長,入息的時間比較短;若是小孩子、小童子,他入息就比較長,出息反倒短。但是也有的壯年人入息長,出息沒有那麼長。就是人與人的生理的情況不一樣。但是,你若是這樣靜坐、這樣修行的話,它也會變化,息的長短也會變化的。
在經論上,佛菩薩告訴我們靜坐的時候,心要有一個住處(安住的地點),就是用息作一個安住的地方,安住這個息。佛告訴我們有兩個方法,經論上告訴我們兩個方法,來安住在息上。第一個方法就是計數,出息的時候數一,入息的時候數二,再出息的時候數叁,這樣子數到十。也可以數出息、不數入息,數入息、不數出息。也可
以倒過來數,由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這樣數到一,也可以倒過來數的,就是隨自己的意。熟能生巧,你若常常數的時候,也可以變化,就是數一、四、七,這十個數就數這叁個,其余數都不數,也可以這樣。這是因爲你稍有一點寂靜了,心稍能夠寂靜下來,不是那麼樣的浮動,他就能夠數一(二、叁不數);數四(五、六就不用數);數七(八、九、十都不用數)。這個心會很安靜地就這樣子繼續下來,而沒有雜念。
初開始靜坐調心的人,妄想是很多的,不容易使令它不亂,是不容易的。但是,能夠降伏一切妄想、使令這一念心不動,力量最大、方法最好的就是數,的確是有力量。但是,也有的人數不來,一數就很緊張,氣就喘起來了,就感覺到很辛苦。這樣子,你不能用這個方法了,只好用第二個方法。
第二個方法就是隨。這個方法怎麼樣用呢?就是你盤腿坐下來以後,各方面都調好了,心靜下來的時候,你舌頭不要動,你心裏面說話(不要出聲音,舌頭不要動):「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長、知息短」(這說是兩句話也可以,說四句話也可以),說這四句話。然後,你就注意這個息的出、入、長、短。這樣子它就不緊張,也會很舒服。
但是,其中也有一個問題。我們把心安下來,用這樣的方法的時候,我們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?我們的注意力多數是在鼻端,時間久了會有問題。有什麼問題呢?感覺這耳朵不大靈光,眼睛或者是紅了,或者是臉(面色)也容易紅了,也就可能有這個問題。當然,你一天就靜坐半小時,沒有問題,什麼問題也沒有。若是你一天靜坐兩個鍾頭、四個鍾頭、五個鍾頭的話,就有問題,你就會感覺到不對勁。因爲這樣的關系,這個方法要調一下、調轉一下、調整一下。
就是我們出入息這種情形,在腹部這個肚子這裏,或者說是臍這個部位,會有起落的現象。入息的時候,肚子會膨脹起來;出息的時候,肚子就落下來,有起落的現象。你靜坐的時候,注意力不要在鼻端,放在肚臍這裏。天臺智者大師說,你可以解開褲腰帶,看一看自己的臍。在你私人的地方,褲腰帶解開,把臍的相貌取下來,心裏面注意臍,注意臍這裏的一起一落。這樣子,你靜坐多久,頭腦都是清醒的、清明的,就不會有什麼毛病出現,可以這樣做。
如果你的心情很平和,沒有什麼壓力,應該這個方法是有效;但是,又不一定。人日常生活總是有很多事情,有順心、有不順心的事情,印象深刻了,靜坐的時候就會在心裏面現出來,它就不能夠安靜、寂然不動,心就是亂了。那怎麼辦呢?就是再加上一點事情。加上什麼事情呢?就是坐下來的時候,先是注意臍的起落,感覺到有一點妄想了,你這個注意力不能集中了,這個時候你就加上一點事,什麼事呢?你舌頭不要動,你心裏面說一個「出」,說「出」也可以,說「入」也可以。最好說出不說
入,說入不說出。就是出息、入息,出息的時候你說出,入息的時候不要說;舌頭不要動,心裏默念這個「出」字。或者不這樣說,說「起」。腹部這個臍輪的地方有起落,入息的時候,臍這裏膨脹起來,你說個「起」字;或者你不願意說「起」,就說「落」,腹部落下來你就說一個「落」字。這兩個字,一個起、一個落,最好說一個,不要說兩個。這樣子,會加強你的注意力;注意力加強了,這妄想就不容易進來,就會好一點。
這個隨息,在《俱舍論》上說隨息,功夫深的人,息能到腳趾頭那裏。入息的時候,這個氣能到腳趾頭。而功夫深的人,全身毛孔都能呼吸的,自己都知道。我們沒有功夫的人不知道這件事。所以,暫時不必那樣子學習。
這是說「隨」的方法的運用。
另外一件事,你開始靜坐以前,最少半小時(最好是一個鍾頭),你不要同人講話,也不要同人通電話,也不要做什麼特別勞力的事情。如果你預先同人說話多,靜坐的時候會受影響,可能坐不好。尤其是參加打禅七的人會有些經驗,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靜坐最好。打禅七的人早晨起來就靜坐,一直到晚間,他有這個經驗他會知道;而每個人也不完全一樣。但是,從原則上說,就是精神最好的時候靜坐最好。精神最好是什麼時候呢?就是飯後(早飯後、午飯以後)那幾個小時內,靜坐應該比較好。但是,壯年人應該沒有這個差別。常常靜坐的人,自己要知道這件事。
還有一件事要注意,就是吃飯。吃飯、吃…
《止觀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