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止觀大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菜,你也要注意。我今天吃什麼飯、吃什麼菜,應該有個記錄。你這樣記錄下來,你這一天靜坐的情況怎麼樣,你可以互相對照。久了,你就知道吃什麼東西對你靜坐有幫助,也是很有關系。

  這是說以息爲所緣境,一個是數的方法、一個是隨的方法,用這兩個方法來安心,叫它不要亂、叫它明靜而住。

  但是,我們應該知道,靜坐的時候,不管用什麼方法,我們內心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境界,也應該知道。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境界呢?我們不靜坐的時候、沒有睡覺的時候,我們的思想是雜亂的,精神或者很旺盛,但是內心是雜亂的。睡覺的時候如果不做夢,是什麼也不知道。睡覺的時候不做夢就是沒有妄想,但是什麼也不知道。現在靜坐的時候,要求自己不能像睡覺什麼也不知道。睡覺可以名之爲昏,昏昧。我們靜坐的時候,要求內心是明了的,明而不昏,要求這樣子。我們不睡覺的時候,心裏面雜亂,動亂;我們靜坐的時候,就要求內心靜而不亂、靜而不動。這樣說,就是靜坐的時候,內心裏面的境界就是明靜而住,明明了了的,又沒有妄想,沒有妄想而又是明明了了的,要求內心是這樣的。假設你坐了一會兒,忽然間感覺「我剛才幹什麼了?」

  「不知道!」那就是你打瞌睡了,不是靜坐了。所以,你要知道內心是明靜而住,要求這樣。所以,數也好、隨也好,心裏面要明靜而住,要這樣子來控製這一念心。

  我知道有好多位居士學習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.奢摩他章》是提倡以佛像爲所緣境的,觀佛像也是很好。觀佛像,在《觀佛叁昧海經》上說,你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滿意的佛像,不管是紙畫的、木雕的、泥塑的,不管是什麼佛像,你自己各地方去觀察你滿意的佛像,你把那個佛像的面貌、身形完全取下來,就是憑你的記憶力把它取下來。就是要在那佛像前面,可以站在那裏、也可以坐在那裏,就看這個佛像。看一會兒,把眼睛閉上看,然後再睜開看。這樣子,幾時你閉上眼睛就像睜開眼睛一樣,看得清清楚楚的,就是把這個佛像的相取下來了。

  但是,觀佛像也有一個問題。如果是白天你靜坐觀佛像,可能不發覺有問題;若是夜間不開燈的時候,你觀佛像就會有問題,就是觀不到了,感覺是黑的,閉上眼睛都是黑的,看不見佛像。但是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告訴一個方法,要取明相!取日月燈的光明的相,把光明相也要取到心裏面來。怎麼樣取法呢?最好是天空沒有雲,日光遍照的時候,但是你眼睛不要看太陽,光看虛空的光明。最好是在高山上比較好,空曠的地方,你臥在地上,面向上看天空。看一會兒閉上眼睛看,然後再睜開眼睛看,你這樣子把光明相取來。光明相取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,不過,記憶力強的人是可以。取了光明相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夜間不開燈都沒有關系,你一閉上眼睛就是光明。你就觀想在光明裏面有一位佛像在這裏,這樣子也是很好。這樣子以佛像爲所緣境,也是很殊勝。

  不過,這個事情,你若真實這樣修的時候,事情也不是那麼簡單。但是,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上,宗喀巴大師沒有繼續說問題。在《十六觀經》上,釋迦牟尼佛教觀佛像的方法,一開始不觀佛像,一開始觀落日。它那裏有十六觀,前面有幾觀。那裏邊是什麼意思呢?由前面落日觀、乃至琉璃觀、地觀,這樣的觀使令你的奢摩他的定力成就了多少。到最後第八觀是像觀,第九觀、第十觀,觀阿彌陀佛像、觀世音菩薩像、大勢至像。這裏邊有個道理,一開始我們心裏面散亂就觀佛像……,不過你也可以試驗,人的善根不可思議。但是十六觀上,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的方法,前面有個方便,使令你有多少定力,然後再觀佛像比較好。這是以佛像爲所緣境。

  系緣止就介紹到這裏。

  第二個就是「製心止」。製心止是怎麼樣學習呢?剛才說系緣止,用息作所緣境,或者是以佛像爲所緣境,這樣子學習。現在這個製心止,誰作所緣境呢?是以心爲所緣境,而能緣的還是心。這樣的修行方法,我感覺你先修以息爲所緣境,訓練一個時

  期,然後修製心止比較好。這樣子,你自己以心觀心,也是很妙的一件事,會感覺到很妙。

  我們以息爲所緣境,或者以佛像爲所緣境,妄想來了的時候,有的時候容易降伏、有的時候不容易降伏,你想把雜念停下來,停不下來,不容易。但是,製心止不是;製心止,你心裏面一觀,所有的妄想都沒有,自然地沒有,它不能停在那裏。這個製心止有這樣的微妙,你一觀,妄想就沒有了,有這種微妙的境界。所以,我說你先修以息爲所緣境之後,訓練一個時期,再修製心止,也是很有意思的。

  天臺智者大師在《摩诃止觀》上,他就是說以第六意識爲所緣境。當然,釋迦牟尼佛在《大般若經》上,一開頭就說五蘊——色受想行識——爲所緣境。所以,所緣境是各式各樣的。我們每一個人的善根也不一樣、好樂也不一樣,可以自己試驗自己,看那個比較合適。這是製心止。

  第叁個就是「體真止」。系緣止和製心止,比較容易學習一點,不是太難。但是,體真止不是那麼容易;就是你要學習佛法,你對于佛法要學習一個時期,有了程度了,你才能夠學體真止。譬如說,你把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背下來,你能把它的大義把握住,那麼就可以學體真止了。體真止這句話,實在來說就是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的意思。「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」、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,就是這樣子叫做體真止,所以這是比較深一點。智者大師這樣子解釋,唐叁藏玄奘法師由印度回到中國來,他翻譯的《瑜伽師地論》和無著菩薩的《集論》和《雜集論》,的確有這種意思,是有體真止的意思。而智者大師說體真止是根據《維摩诘所說經》立的,並不是自己隨便安立。

  這樣子是說,我們靜坐的人學習系緣止、學習製心止,這樣子修行是初一步的;體真止就是進一步了,不是一般性的修行,這是高的境界。體真止我們到觀的時候再介紹,在這裏不多說。

  現在,這第一段我就介紹止。第二段,我現在說到止的次第。

  止的次第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這樣用功學習止,我剛才說過,你一天就靜坐半小時,你很難有什麼特別成就;一般的說是這樣。你一天若靜坐兩個鍾頭,或者一天靜坐八個鍾頭,它就會有變化,就會由淺而深,這功夫就來了。

  按照這個次第,這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有提到,我想各位也會知道,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.奢摩他章》也有提到,加上《成佛之道》印順老法師也有提到,就是九心住。九心住我簡單說一下: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調順、寂靜、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,九個次第。

  第一個是「內住」。內住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平常不靜坐的人,心是向外活動,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。現在學習禅了,把這個心收回來,收回到裏邊來,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動,所以叫內住,住在裏邊,住在所緣境上,不要有這一切的雜念。用攝心的辦法,把這個心安住下來。這樣子叫做內住。

  第二個叫做「等住」。等住是什麼意思呢?你內住以後,並不是一秒鍾就完了;是一秒一秒鍾、一分一分鍾,乃至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相續下去安住不動的,所以叫做等住。等是平等,前一念是安住不動,後一念也一樣的安住不動,所以叫做等住。

  第叁個是「安住」。安住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我們沒有成就定,不可能永久地住在那裏,它一定是心又跑了,跑到外邊去了。跑到外邊去,把它收回來,還是安住在所緣境上。所以叫做安住。

  「近住」,近住是什麼意思呢?近這個字,是親近的意思。就是靜坐這個人,他的內心,他靜坐的時候,心裏面有一個願望,就是希望我這樣靜坐,逐漸地能夠得定,與定的境界逐漸地接近、逐漸地同它接近,心裏面不要有其他的雜念,跑到外邊去了,遠散于外,不要那樣子;叫它能常常地安住在所緣境上,能夠得定,是這樣意思。

  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,我們靜坐使令它不要有妄念,要什麼方法呢?我們安住在所緣境上,叫它不要有妄念,怎麼樣辦法呢?很多的人學習靜坐,都有同樣的困難,就是妄想沒有辦法調伏。但是,《瑜伽師地論》倒說得很清楚,這個方法說得很清楚,就是于所緣境數數憶念,這妄想就不來了。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憶念這個所緣境,就沒有妄想,它的方法就是這樣子。但是,你若靜坐的時候肯這樣做,的確是,的確就是沒有妄想。常憶念所緣境,把所緣境的相貌取下來,時時地念它,它就沒有妄想。這個方法說得非常好,但是做起來就不容易。這就是第四,近住。

  第五個是「調順」,第六是「寂靜」。這兩個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剛才說,于所緣境數數憶念,就會沒有妄想;是的,但是問題還不容易解決。那麼,是什麼地方有問題呢?我們先要觀察自己、反省自己,我們靜坐的時候都打什麼妄想呢?心裏面想什麼事情呢?心裏面想的就是你日常生活做什麼事情,就是這些妄想。就從你日常生活所見聞覺知的這些境界,妄想就從這地方來的。妄想一來了,不容易把它驅逐,怎麼辦法呢?就是調順、寂靜。

  調順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的妄想,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欲的境界,從這裏來的妄想;第二,有男女的妄想;還有貪瞋癡煩惱的妄想。從這十樣事情來的妄想,在調順這個時候怎麼辦法呢?就是自己靜坐的時候,內心觀察從這些地方來的妄想,你自己觀察、自己诃斥自己,這都是不對的,這是打我的閑岔、障礙我的修行、使令我不得聖道、使令我在生死輪回裏流轉受苦;我不要打這個妄想。這樣子诃責自己、诃斥自

  己。你常常這麼诃斥,厭離心強了,妄想一來你立刻就會覺悟;慢慢地、慢慢地妄想就少了。這叫做調順。

  寂靜是指什麼說的呢?調順是指我們面對色聲香味觸、男女、貪瞋癡的境界,心裏面有雜…

《止觀大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排毒要修四念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