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作乞儿呢?因为诽谤圣人,所以自己作了乞儿。为什么遇见释迦牟尼佛,又容易能得圣道?因为他料理辟支佛的饮食,也出了力量,并且又发愿,所以现在遇见释迦牟尼佛就容易得圣道。这都是因缘!
学习佛法应该得到什么功德呢?得如是功德!能得圣道是因缘,作乞儿也是因缘,所以我们不要口出怨言、不要诽谤圣人,即便对一般人也要尊重赞叹,若要诽谤将来就有问题。
王子出家舍五欲 疲倦不寐道夜长
佛在世的时候,曾发生一件事。
释迦牟尼佛这一天在大众里说法的时候,来了一头狮子,它也坐下来听佛说法,佛就以三个因缘,而说了四句偈:
不眠者夜长 倦者由旬长 不明达正法 愚者轮回长
《法句经‧愚品》
「不眠者夜长」:人睡不着觉的时候,就感觉夜间太长;如果一觉睡到大天亮,感觉很快就过去了,所以都是人的心理作用、心的分别呀!
「倦者由旬长」:走路疲倦了,又还没到目的地,再继续走就感觉路很远。
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止观,得无上菩提之后,经过六年才回到祖国、回到父亲净饭王那里。父王看见儿子成佛了,相好光明的大功德境界,心情欢喜。这时候,佛所带领的很多弟子,原来是在外道修苦行的,之后随佛出家修行得阿罗汉,都成为圣人了。但是,这些人,表面上看来,多数身体是又黑、又瘦,都不庄严,净饭王感觉师徒不相称,故对佛说:「我们释种姓里面,有很多王子俊美白润,让他们出家当佛的弟子,看上去庄严。」佛说:「好!」净饭王下令给释迦族的王子们:「若有兄弟两人者,就有一人要出家!」这样一来,就有很多的王子出家了。
佛命令舍利弗、目犍连两位大阿罗汉带领这些新出家的比丘,离开祖国,到摩竭陀国王舍城修行,并教导他们。有这两位大阿罗汉作师父,修学圣道,真是太幸运了啊!但是,这些王子原来都是富贵人家,到任何地方都是坐车的,而出了家却是要徒步走,所以真是感觉道长。又,王子们在家都是享受五欲、睡大觉、种种放逸的境界;出家后,晚间不吃饭、还得减少睡眠,所以就感觉到夜长。
这两句话,是以这些王子出家的情形所说的。
饱学梵志慢心害 一念之愚生死长
学习了佛法,我们才知道──人死了并没有断灭;生命结束以后,继续有新的生命,新生命以后也还是要死亡,而死亡以后继续地又有生命。这生命从那里来的呢?就是因为我们愚痴啊!由愚痴而创造生死的苦,无尽期地延续下去,所以生死是很长远的。
后面这两句话,「不明达正法,愚者轮回长」:这是对来听佛说法的狮子说的。这狮子是怎么回事儿呢?
距离释迦牟尼佛九十一劫以前,毗婆尸佛在世时也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地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,也有常随佛学的比丘众听佛说法。当时,在那个地区有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婆罗门,国王很尊重他,很多人随着他读书,是一个在社会上很有地位、普遍受到社会大众尊重的大学者。
毗婆尸佛出现世间,宣扬真理,这是一种大智慧的境界;这位婆罗门是个有学问的人,听到消息,心也动了:「在这个地区,我是最有学问的人,现在还有一个更高明的人,我也去拜见,听听他说法。」
这一天,婆罗门来到佛边。这时候,因为大家都专心地听毗婆尸佛说法,这位大学者来了,大家都不知道,但是婆罗门心里可是有分别的!他是个有地位的人,所到之处都受到人的尊重、赞叹,今天到毗婆尸佛这里来,没有人睬他,他心里不舒服,于是乎就愤怒地骂这些出家人:「都是秃驴,不懂礼貌!」回头就走了。
这位学者虽然很有学问,但是修养不够。他是来听毗婆尸佛说法的,其他人恭敬、不恭敬,应该不要介意。但是,他忘记了听法的本意,而去计较别人对他的态度,这就没有邵康节「意自闲」的修养。
释迦牟尼佛说:这位婆罗门死了以后,从毗婆尸佛一直到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总共做了九十一劫的狮子!这么长远的生死是怎么成就的呢?就是在毗婆尸佛那里,动一念瞋心,说了一句骂比丘的粗话,创造了这么长的生死,真是「愚者轮回长」。
释迦牟尼佛还说:他当时如果没有这些分别心,专心地听毗婆尸佛说法,他是能得圣道的,就在一转念之间,变成了狮子──这就是缘起。我们学习佛法、学习佛陀所说的般若智慧,明白缘起的道理,常常护念自心,不要高慢、不要骂人,用智慧来保护这一念心,教它清净、庄严,不要贪、瞋、痴,我们就可以得圣道,是名为缘起,是名为学习佛法的功德──我们应该这样学习!
修习止观护自心 伏断诸缠依定慧
出家、在家的佛教徒常常参加佛教的集会,常会听到:「我们学习佛法,应该用功修行。」什么叫做修行?就是常常地令这一念心清净。
若在那儿端坐,没有打瞌睡,这只是表现于外的相貌,即使是躺着,但是心里面清净,有止、有观,那就叫做修行;若是在这儿坐着,却一直地打妄想,这就不是修行。对表现于外的行住坐卧的相貌,我们没有慧眼、也没有法眼,不太知道,只有佛菩萨有法眼、有慧眼,都是明明了了的。
这且不说,我们就说真实的──内心清净就是修行。但是,什么叫做「内心清净」呢?就是要有止和观。「观」是般若智慧、「止」就是定,用定慧来保护这一念心,使令它清净,这就叫做修行。这样,在佛法里面,我们会成就功德而不会有过失。
我们放下了家里的很多事,到庙上、到佛法里来做什么?就是要学习令心清净的方法。学习以后,就要用这个方法来调伏这一念心。我们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我我所这些烦恼,从久远以来一直如此,一下子就能清净吗?不可能的呀!就是要今天也这样用功、明天也这样用功,长时期地用功、不懈怠,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。
四念处就是禅!今天中国佛教的情形,多数不学习禅,而只是念阿弥陀佛了。念阿弥陀佛也是好,《阿弥陀经》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,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,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」经上这样说,当然我们也就应该这样做,但是实际上,我们念佛的情形怎么样呢?可能有的人念佛念得不错,也可能有人还没有念得好,这样的情形自己知道。但是,这件事谁也不要耻笑谁。有的人过去生中善根深厚,今生学习佛法就容易有成就;过去生中懈怠,善根栽培得不那么理想,今生遇见佛法了,受到过去栽培的影响,就是比别人差一些,但不要紧,努力还能赶得上、能成功,若是懈怠就不可以。
佛在世的时候,波斯匿王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:大象身体很大,它能从很小的窗户孔跑出去;大象的尾巴很细,但是挤住了,出不去。就去问佛。释迦牟尼佛说:「这个梦是说末法时代的弟子,能放下难以放下的家,有如大象从窗户出去了;出家以后,放不下名利,如同大象的尾巴应该更容易过去,但是被挤住了。」
这就是说明出家人懈怠。本来家都能放下了,应该更容易努力地用功修学圣道,结果对名利放不下,就不能用功修行了。在文字上看,是指出家人说,但是我们现在把范围扩大,不光是指出家的佛教徒,在家佛教徒也在内。我们学习了佛法,再难放下的事情也能放下,但是名利放不下。放不下有什么问题呢?栽培不能成功,所以今生再来的时候,就不如人。
这么多年来,我在台湾、香港、美国主持过念佛七、禅七,发觉到一件事:有的人还是有善根的,大家同时坐禅,也不是很久,他就有成就了。有什么成就呢?比如说:一支香一个钟头,我们感觉时间很久,但是在他的感觉,止静才过三、五分钟,就开静了。你看!一样的六十分钟,但他感觉是五分钟,我们可能感觉有两个钟头,所以世间上的事情都是不决定的。这看出来,他前生栽培、成就的功德比我们好,所以今生用功修行时,也比我们快。但是,不要失望,若你现在肯努力,还能赶得上,只要努力就可以有成就。
唯识宗提到阿赖耶识──做了什么功德,它都能清清楚楚、如实地记录下来,一点儿也不差;过失的事情,它也是真实地记录。做了功德,将来会发生作用;有了罪过,将来也是发生作用的,没有人能占便宜,也没有人会吃亏,因果是很公平的,都是由自己的阿赖耶识负责的。所以,看这个人很用功,但是不相应,是有原因的;那个人用功的时间不多,但是有成就,也都是有原因的呀!
施水卖贫虔供养 生天闻法得初果
我再讲一个故事。
有一天,摩诃迦旃延尊者走到河边,看见一个老女人拿着器皿在河里打水,一边打水一边哭,摩诃迦旃延尊者问:「你为什么哭啊?为什么这么多的苦恼呢?」她说受到主人的虐待,很苦啊!向尊者说了一大堆。
迦旃延尊者说:「就是因为你贫苦啊!如果你富足,就不必帮人打工了,而能自主地做事情,不就快乐了吗?」「是的!」尊者说:「现在有办法解决,你可以把贫苦出售,卖给人家,你就不苦了啊!」这位年老的女人说:「贫苦还可以卖人的吗?」迦旃延尊者说:「可以呀!」「怎么卖呢?」尊者说:「很容易!你用一个杯,在河里取清水送给我,你的贫苦就卖掉了。」「这个很容易呀!」她就用杯取清水,很恭敬地、很欢喜地奉献给大阿罗汉摩诃迦旃延尊者。
尊者接受了,然后对老女人说:「你对主人不满意,心里痛苦、愤怒,多苦恼啊!现在不要这样做。」「那我要怎么做呢?」尊者说:「你念主人的好处!你为主人服务,他应该曾经对你好,你就念这个好,没有恨,心情会好一点…
《学习佛法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