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八大人觉经》讲记
妙境法师宣讲于悟光精舍
壹、前言
和尚尼,各位法师。我们佛教徒常常的学习佛法,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但是从佛法的学习上能够正确的认识什么是佛法,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认识了佛法,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上,举心动念,能用得上,能够把佛法的精神用在自己举心动念上面还不是容易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这个本来应该说是容易,可是事实上又是不容易,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在经论上说得非常明白,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。可是事实上呢,中国佛教,这个闻不是那么圆满。而这个思惟啊,更是没有了,很少人会去闻而后能够思惟,很少有这种情形。我想,这个佛法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运用,原因多数是在这里,就是没能够思惟。而在中国佛教,或者说是宋朝以后,赵宋,宋朝以后能够具足闻思修的人,闻思而又能修,修而能够有闻思,也起了变化,所以佛法就是衰微了。
贰、释经题
那么现在这个《八大人觉经》呢,一共是八种,这八条也就是八法,它正是开示我们常常地要思惟的意思。我们没有成就圣道的时候,我们心就是妄想,日常生活里面就是妄想。现在把妄想改变一下,改变成为正思惟,所以叫做八大人觉。那么如果能够…这上面的意思呢,这八种法也是经论上常说到的,但是加上一个「八大人」呢,应该说是有一个特别的启示。就是说,这八种法你不要小瞧它的,这是大人所用以自觉的,何况我们凡夫,何况我们初发心来到佛法里面的人,更应该这样学习了,应该是有这样的意思的。
这个「大人」这里面究竟指谁说的呢?这个可以有两个解释:第一个解释就是圣人,凡圣对比,凡夫是个小人,圣人是大人。这八种法是圣人心里面所思惟、修行的,所以叫做「大人」。第二个解释呢,就是佛菩萨祂们心里面这样子思惟、忆念的方法,可以这样解释。这个「觉」这个字呢,就是当个〝思惟〞讲,心里面常常这样的思惟。常常这样思惟呢,他就是觉悟,而不是迷惑。若是我们凡夫学习佛法肯这样学习呢,凡夫是迷惑的,但是因为你能够常这样的思惟,你就会觉悟了。
那么这个觉悟也可以分几种解释:就是我们的这一念灵明的心,常常会被色声香味触法迷惑,而自己不觉悟。如果能够思惟这八种法呢,他就会不迷惑了,就觉悟了。
常能够保持正念,使令内心清净无染,这是一个解释。第二个解释呢,这个「觉」,是得入圣道了,名之为「觉」。在凡夫的时候,能修行这八种法,使令内心不迷惑,这是临时性的,你若是不思惟就迷惑。若是得入圣道的时候,思惟也好,不思惟也好,都是觉悟的,那是不退转的境界了。现在这里说若是「八大人觉」,那是属于圣觉,圣人的觉悟,不同于凡夫的。
参、释正文八大人觉经略解
这下面有一个「略解」,这个简略的解释。
明蕅益释智旭解
这是明朝蕅益大师释智旭他解释的。
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
上面写「西土圣贤集」,可是后面说「后汉沙门安世高译」,他翻译的。这个八大人觉,这个《佛遗教经》上也有,《遗教经》上有这八种,八大人觉。《涅槃经》里面也是有,《大毗婆沙论》上也是有,《阿含经》里面也是有,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法门。
现在说是「西土圣贤集」,就是印度的佛教,那些圣贤他编辑的,但是没有说究竟是谁编辑的,没有说的。
「后汉沙门安世高译」:这个有前汉、有后汉,前汉就是西汉,后汉就是东汉。东汉这个时期是在汉恒帝的时候,看这个《高僧传》上,这个安世高的这个传上面说呢,是汉桓帝建和二年,这位安世高到中国的洛阳,到这来的。他从汉桓帝建和二年开始,有二十多年翻译经典,那么这一部就是他翻译的。「沙门」,在印度的佛教来说,不管是佛教,或者是其他的宗教,所有的出家人都名之为沙门。都是勤修善法、息灭恶法的,所以称之为沙门。「安世高译」,这个安世高,他名字叫安清,字叫世高。这个人是安息国的人。安息国,按现在来说就是现在的中东的伊朗,这个地方的人。这个伊朗那个时代是个佛教的国家,有佛教在那里,后来都变成回教了。
那个传上面说呢,他是国王的儿子,王子,是有继承王位的身份。但是他父王死了的时候,他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,他自己就出家修行了,他不做王,这个人也很了不起。那么来到中国来,在传上说他前一生就是做过出家人,就是来过中国的。来到中国嘛,说是在现在的广州,有一个人,他欠那个人的债,到广州去还那个命债。
那么死了以后又回到安息国,又是做了王子,就是这一世。
那么这一世他翻译经,翻译完了的时候,他又到了中国现在的庐山,庐山是在江西,他到那个地方去度他的同学。他前一生做出家人的时候有一个同学,那么他要度化他的同学去。同学是在什么地方?是在中国庐山附近有一个洞庭湖,那里有个庙,有一个神,这个神前一生是他的同学,他要去救他去。那么他来到那里坐在船上的时候,这个神就附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,就要请这个沙门到他的庙里面去,那么这个安世高就是到那个庙里面去了。去了就说:「我正是来要见你的」。那么那个神就向他说:「我们前一生是同学,我们共同都是出家人,修学圣道的。但因为这个脾气太坏,常常地忿怒、发脾气」。就是托钵乞食的时候,这个斋主布施他的这个饭菜不如意了,他就发脾气。这个不管什么时候,不如意就发脾气。这个安世高就劝他:「你修学佛法的程度不次于我,但是你的脾气太坏,恐怕你将来有问题。我将来若能得道的话,一定来救你」。
果然这一次,这个神就是要请他来救护他。这个神说,他前一生修这个布施波罗蜜很多,所以今生这个福报很大,但是因为脾气太大,现在就变成一个神,也有很多的苦恼。那么这一回若死掉了,可能会要下地狱了,所以希望法师能救护我。他有一千多匹的布,这个细毛布,另外还有珍宝,就送给了安世高做功德,来回向给他。安世高说是:「你向我说话,为什么不现出来你的身相呢?」那么这个神说:「我这个身相不可以现,我若现出来很多人会害怕」。他说:「不要紧!」那么他就现出来了,现出来一看是个大蟒蛇,不得了,这个身体很大很大的。那么安世高就是说一些梵语开导他,那么就不见了。那么后来安世高离开了他,用他的财富造了一个庙,来祝福他。可是安世高一离开他的时候,这个神就死掉了。听说是在庐山的另一边,在一个旷野里面死了。这个大蟒蛇有几里路那么长,说是那个地方以后就因为有个蛇死在那里,就名为蛇村。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有这种名字?
那么安世高又坐船就走了,到晚间的时候,就有一个少年来礼拜他。礼拜了,就走了。走了这个时候,安世高就向同船的人介绍,说这个少年就是那个蟒蛇的后身。蟒蛇已经死掉了,那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人。不过没有说明白,究竟是人间的人?还是变成天人?没有详细的说。那么这可见这个安世高不是平凡的人了,那么他在中国翻译经典二十多年,也翻译了很多的经论,这一部《八大人觉经》说是他翻译的。别的文上也有说是其他的人翻译。「后汉沙门安世高译」,他翻成华文。
大文为三:初总标,二别明,三结叹。现在是总标。
明蕅益释智旭他解释。大文为三:初总标,二别明,三结叹。现在是总标。
初、总标
为佛弟子常于昼夜,至心诵念八大人觉。
这是总标这个八大人觉的大意。做「为」释迦牟尼「佛」陀的「弟子」,「常于昼夜」,不是暂时的,长时期的是白天或者夜间,要「至」诚的「心诵念八大人觉」。这个不是照文读,是背这个文、能诵这个文,能把这个文诵出来。「诵」,是指文说的;这个「念」,是指义说的,念这个文的义。这样说呢,念也就是思惟了,思惟的意思。把这个八大人觉的这八法,显现在自己的心里面,来思惟、观察,那么叫做念。
「八大人觉」,「八」是所诵念的八种法。这个「觉」,就是一种作用说的;你常诵念,你就会觉悟,这样说。这样子也就是等于说为佛弟子的人怎么样学习佛法,也就可以知道了。自己行、住、坐、卧内心里面要有正念,这个正念是怎么样正念法呢?就是「诵念八大人觉」。这个圣人他那个清净的灵明的真心,他可以不与万法为伴侣,可以湛然独立的,清净无为,可以这样子。但是我们凡夫不可以,我们凡夫这个心啊,总是要有伴侣,心里面除了睡觉的时候不作梦,总是心里面有很多的妄想。心是能妄想的,还有所妄想的种种杂乱的境界,这些境界为自心的伴侣,为我们心作伴侣。我们的心不能离开这一切的所缘境、这一切的伴侣能独自地存在,我们凡夫心不能,没有这个能力。那么凡夫的心要有所缘境,那么缘念这个尘劳的境界它就是染污。如果来到佛教里面做佛弟子,你常能诵念这八种法呢,心就清净了。所以我们的心本身它不能独自的清净,要依赖清净的所缘境,它才能够清净的。现在是佛菩萨的慈悲,开导我们这八种法门,我们常常的能够诵念就会清净、觉悟了。
不论在家、出家,但是归依于佛,即为佛之弟子。既为佛子,即应恒修此八种觉。言常于昼夜者,明其功无间断
你这样子正念思惟是不间断的,不间断地思惟这八种觉。这里说不间断这个话,就是长时期这样修学的意思,并不是念念不间断,也不能那么说。按通常修学佛法的道理说呢,你心里面思惟佛法的这种清净的法门,这样学习、这样思惟,应该有奢摩他在里面的。就是这个思惟是属于观,还应该有一个不思惟的止在里面的。因为我们若是不间断地一直地去思惟,我们没有得定的人,我们是个凡夫,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,不是金刚不坏的东西。你这个用心如果不适当呢,他就会有问题,有什么问题呢?
如果你常常地用心去思惟,这头会痛了,头痛,也可能会有高血压了,那么就有很多的病痛会发生了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