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你就会造了很多的罪。如果修无我观,这个心就不是恶源,行也不是罪薮了。所以你逐渐地学习这个无我观、学习无常观、学习这个苦的观察、空的观察、无我的观察,就身心清净,随智慧行了。「渐离生死」,逐渐地逐渐地就没有生死的苦恼了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取蕴苦,都消灭了,就没有苦了,就得大解脱、得大安乐了。那么这是第一觉悟,修这个无常观、修这个无我观。

  那么蕅益大师这个解,我们念一遍:

  此入道之初门。破我法执之前阵也。

  「此入道之初门」,小乘佛法也好,大乘佛法也好,所有的佛教徒入于圣道的初门,一开始的这个门就是无常观、无我观。「破我法执之前阵也」,我们凡夫的苦恼就因为执着有我、执着有法,那么现在用无常观、用无我观能破除去我的执着、法的执着。破除这个执着,「前阵也」,这个「前阵」是这个因明论上的话,但是在这里不必讲因明,就是前方便就是了。修这个无常观、修这个无我观是破除我执、法执的前方便,也就是初门。这个第一个门,就是无常观、无我观,你非要从这个门入进去才可以,不然的话你很难得解脱的。

  先观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如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等,则于依报无可贪着。

  「先观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如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等」,这个高的岸变化变成深谷了,这个深谷变成一个丘陵了。这就是这个地震的时候,把这个山河大地改变了形势,那么这个是无常的境界,所以国土危脆是这样意思。「则于依报无可贪着」,对于这个器世间也没有可爱着的了。

  次以四大观身,地水火风互相陵害,故有四百四病之苦。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。

  「次以四大观身,地水火风互相陵害」,这个地水火风这个力量,有的时候和合,有的时候冲突,冲突的时候就是互相伤害。「故有四百四病之苦,各无实性故究竟皆空」,地水火风都没有真实性,所以都叫做空的。

  次以四阴观心,所谓受想行识,并此色身,共名五阴。于中实无我及我所,但是生灭之法,剎那剎那迁变转异,不实故虚,非真故伪。递相乘代故无主,则于正报无可贪着。

  「次以四阴观心,所谓受想行识」,观四阴就是观心,观察这个受想行识,「并此色身共名五阴,于中实无我及我所」,如果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识,观这个识,执着这个识是我,那么色受想行就是我所了。或者是执着这个色是我,那么受想行识就是我所了,这个执着我也是各式各样的情形的。现在观察它都是无我的、空无所有的,「于中实无我及我所,但是生灭之法」,有生有灭的虚妄之法。「剎那剎那迁变转异,不实故虚,非真故伪」,这个真实是对虚伪说的,不是从因缘有的东西叫做真实,从因缘有的就是虚伪。「递相乘代故无主」,「递相乘代」就是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识和后一剎那,剎那剎那的色受想行识「递相乘代」,由前一剎那的受想行识,有第二剎那的色受想行识,这叫递相乘代。就是辗转地、相续地引发出来这一切的有为法,叫「递相乘代故无主」。我们今生的生命,现在的色受想行识死掉了,一剎那间死掉了以后,一剎那又有了色受想行识了,就是来生的色受想行识。来生的色受想行识,它也不是永久的,它也是要死亡。死亡,一剎那死掉了以后,又有色受想行识相续下去。这个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?主要就是业力和烦恼。因为你有烦恼和业力,所以使令这个色受想行识辗转地相续下去。所以怎么会有来生呢?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,就是因为有罪,有烦恼和业力的关系,不是因为有我。这个「无主」,这个外道认为生死的轮回是因为有我才相续下去,现在佛法说没有我,只是那个烦恼和业力使令你继续不断地生死流转。如果你断除去烦恼,业力就不发生作用了,这个生死轮回就停下来了,佛法的理论是这样子。「递相乘代故无主,则于正报无可贪得」,前面山河大地「国土危脆」,是指依报;这里说正报无可贪着,也都是虚妄的,不真实。

  又此正报身心,不惟空爱惜之,于事无益,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则心便为众恶之源。一迷四大为自身相,则形便为众罪之薮。倘不直下觑破,害安有极。若能如是观察,则身心二执渐轻,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。

  「又此正报身心不惟空屋爱惜之,于事无益」,我们爱惜这个色受想行识,你爱惜了几十年了,结果是空爱惜。「于事无益」,对于你想要得涅槃的事情没有帮助,没有什么好。而实在呢,这个色受想识老给我们苦恼。「而且一迷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则心便为众恶之源」,蕅益大师这样解释。就是我们自己不认识自己,我们的心,究竟什么样是我们的心呢?我们凡夫迷这个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这个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六个识以六根的帮助去缘色声香味触的影像,认为这是我们的心相。「则心便为众恶之源」,这个心变成了很多很多罪过的根源了,那么这样解释当然也是可以。其实主要就是无明嘛,你不知道是无我的,不知道一切法是无常、苦、空的。那么由这个爱着心去活动,所以就有了爱、就有瞋,有爱就有恨,这样子就变成众恶之源了。「一迷四大为自身相,则形便为众罪之薮」,说这个地水火风组成的眼耳鼻舌身,说这是我的身体,你这样执着的时候,这个身体就变成众罪之薮了。「倘不直下觑破,害安有极」,若是我们不学习佛法,你不能看破这一点的话,那么我们造了很罪来伤害自己的这种苦恼,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穷尽呢?「害安有极」,极是尽的意思,到什么时候才能穷尽呢?就是没有那一天了。「如是观察,则身心二执渐轻」,说是我们若是如果能用无常、无我,去观察外面的器世间和内里面的色受想行识的有情世界,则身心二执逐渐地轻微了。「即渐离生死之第一方便也」,第一方便也就是入道之初门的意思,也就是「破我法执之前阵也」,这样意思。

  2、常修少欲觉

 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,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,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

  这是第二「常修少欲觉」,前面是修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无常、无我的观察,现在修这个少欲的观察。「觉知多欲为苦」,我们这个贪欲心,多所欲又欢喜这个、又欢喜那个,这是一个苦恼的根源,其实就是贪心。前面修无常、无我破我见,这是破见惑,这底下修少欲就破这个思惑,破这个爱烦恼的意思。我们凡夫有很多很多的烦恼,其中活动最厉害的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这两种,其他的烦恼在凡夫的时候都不明显,所以这个八大人觉原来就还是破烦恼的意思。「多欲为苦」,多欲是什么?就是色身香味触这五欲。在这五种法上有很多很多的欲求,这是个苦恼的事情,要这样去思惟去。是爱着色,爱着声音、音乐,爱着这个香,爱着味,爱着这个触,那么这样的多欲就是苦恼。这件事在事实上也应该会感觉到,如果人的欲轻的话,他就比较自在;这个欲若重的话,他心不自在,要多所求。欲若重,他就会求。就这个欲呢,使人心不知安,老想要去求,这个求就是苦。现在能够少欲,乃至到无欲,心情就自在,在事实上也应该会感觉到。

  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说一个故事,什么故事呢?有一个国王,国王当然是大富贵的境界,他有一个花园。有一天花园里面的工人在树下捡到一个也不知道什么名字的生果,拿起来一闻很香,看上去也很美,他心里想:这个果这样美,我怎么处理呢?他一想:我常常到皇宫里来,这个守门的人找我麻烦,我不妨给他,同他建立一点好的交情,使令他不找我麻烦。他就把这个果送给这个守门的人,守门的人拿到了以后,他心里想:这个水果的确是不错。不错,怎么办呢?我自己用了呢?还是给人?他一想:皇宫里面服侍国王的这些太监,这些人也是常常的找我麻烦,我送给他好了。那么这个太监拿到这个生果,感觉不常见,这个生果的确是很稀奇,这个送给皇后好了。皇后拿到这个生果,一看这么好就送给皇帝,送给国王了。国王就问:你这生果从哪来的呢?这么一追究,最后就知道是花园里面的工人,国王就呵斥他:你得到生果怎么不送给我,而送给守门人?后来他一看这个生果很好,国王就把他的儿子找来了,同他的儿子、同他的夫人,大家就一起吃,感觉到味道特别的好,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生果。大人吃完了也就算了,但是这个小孩子不是,小孩吃完了,他还要要。国王就把这个花园里面的工人就叫来,说:你这个生果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呢?说是:我就是在地下看见的,,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。说是:你明天要再送来一个来,你若不送来不行。

  那么这个工人就感觉很苦恼,从哪儿来的不知道,但是国王这一逼迫他,他只好注意一下。在周围一看,哦!这是从树上掉下来的,他就爬到别的树上去观察那棵树。一看呢,上面有一个鸟巢,「哦!可能是这个鸟从什么地方拿来的」。那么他第二天果然就是爬到树上去看那个鸟巢,又有一个同样的果,他就拿过来了。拿过来了,又是送给国王。但是这个问题也就来了,这个鸟生了鸟子,那个鸟的母亲从遥远的地方的森林里面取来的果给它的儿女吃的,那么常是被这个守园的工人抢去了,这个鸟母就很愤怒了。愤怒了怎么办呢?它就拿来一个同样的形象、同样的味道,但是有毒的生果,就拿来了。拿来了,这个守园的工人他不知道嘛,又是抢过来,抢过来送给国王,国王同他的儿子又吃了,吃了以后全体都生疮就死掉了。所以这是色声香味触,这个香味的欲就是太过头了,你抢夺这个鸟的食粮,鸟就愤恨来报复了。如果你不抢,这个欲若不重的话也就没有这件事,所以多欲是苦。这个舌的欲、声欲、香、味、触,各式各样的欲太重了都有问题的。我们看中国的历史,这些国王寿命长的很少,寿命长的国王都很少。就是梁武帝他的寿命长,再清朝的康熙、干隆这些人寿命稍微长一点,那其他的皇帝,历代的皇帝多数寿命都不长。我想,可能多数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习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