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欲太重了,所以这个寿命都不长。我们佛教徒寿命长不长是一回事,想要修学圣道一定要少欲,欲多了不行的,所以多欲为苦。
「生死疲劳」,这个「生死疲劳」这句话呢,就是从无始劫以来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一直到现在都停不下来了,在生死之间受了很多很多的苦恼,所以叫做「生死疲劳」。
「从贪欲起」,从无始劫来到现在,这个生死只举出来八苦的二种,其实很多的苦都包括在内了。这么多的苦恼从哪里来的呢?「从贪欲起」,就是这个贪欲心生起来的。因为有贪欲心,所以有瞋恨心;贪的不对劲,不顺心的时候就有瞋心,所以这个瞋和贪是分不开的。那么从贪欲生起来的,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生死的苦恼。
「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」,如果我们这个欲若轻微的话呢,我们就能觉悟无为的道理。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」,就是所有的贤圣都是因为学习无为法而成就的。那么我们若能少欲,我们身心自在,就有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无为的圣道,我们就会成功,解脱生死的疲劳了,所以应该学习少欲,不要多欲。
「蕅益大师解:此既以第一觉降伏见惑,次以第二觉降伏思惑也。思惑虽多,欲贪为首。能修少欲,则可以悟无为而得自在矣。」
3、知足守道觉
第三觉知心无厌足,惟得多求,增长罪恶,菩萨不尔,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惟慧是业。
前面第二是「觉知多欲为苦」,应该学习少欲。现在第三「觉知心无厌足」,应该学习知足,少欲知足。这个少欲和知足有什么差别呢?这个知足这个地方,在我们日常生活上大概的分别有两种情形:就是我们有这个生命的存在不能说完全无欲,因为这个身体的存在需要有衣食住,你没有衣食住这个身体怎么存在呢?所以还是要有。但是佛教徒应该知足,就是你已经得到的,已经属于你的所有权了,你应该知足,这叫做心应该知足,这是一样。第二样就是没有得到手里面的,也是心所欲的,你要少。没有成为我所有,也是我们所欲、所需要的,但是要少,要少欲。所以这个指没有属于我们的,我们要少欲,要减少;已经成为我们所有的了,我们可以自由支配得,要知足。这个少欲和知足应该这么说,这样分别。
第三「觉知心无厌足,惟得多求,增长罪恶」,我们佛教徒若想要修学圣道,你要观察,这个觉知就是观察,观察我们这一念分别心,如果没有厌足,这个衣食住不知足,感觉到少。「惟得多求」,只是想要再多求一点,去多求。「增长罪恶」,你一多求的时候,你就会有过失,就是增长自己的罪过。因为一多求的时候,这个心就动起来,不能安住在戒定慧上面,就会违犯了很多很多的戒定慧,就会增长罪了。这个唯有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他没有这个烦恼,他能用大悲心、大智慧去做事情,才能够远离过失。若是我们对于圣道没有成就的人,这个贪瞋痴随时会活动的人,你若一动就容易犯过失,所以想要多所求就容易造了很多的罪过。如果是你多读经论,多读经律论,你睁开眼睛看,事实就是这样子,是「增长罪业」。「菩萨不尔」,这个发无上菩提心、成就道业的菩萨呢,「不尔」,不是这样子,他们不是「心无厌足,惟得多求,增长罪业」,他不是这样子。
「常念知足,安贫守道,惟慧是业」,他们心里面常是观察自己所受用的衣食住,知足,就好了,就满足了。「安贫守道」,说是我们受用的衣食住很少,就是到了最低的限度了,那可以吗?说:可以。「安贫守道」,就在那个贫苦,这个很少的衣食住的条件之上,心能安下来。安下来,那么做什么呢?那个心不要住在衣食住上面,要住在戒定慧上面,住在这里。「守道」,使令这个心与道相应,守护住。不要叫这个心离开了道,叫守道。「惟慧是业」,只是这个般若的智慧是我们身口意活动的地方。那么这若是按《金刚经》上说,就是我们这个心常是不住色生心、不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那么就是「惟慧是业」。就是仅有的衣食住,虽然是最少,但能够维持了这个生命的存在就好了,那么一天的精神、时间完全在戒定慧上用功,不要不知足要去多求,多求你就很难学习正道了,就把学习正道的时间耽误了。耽误了,这样子我们所成就的就少,就多诸过失了。
好象是在这个五分律,这个律上有一个故事,有一个故事说这个不知足的这种事情。在山野里面有两个仙人,就是隐居的人,在那里读书。这个仙人在那里读书的时候,旁边有一个狐狸,这个狐狸就听这个仙人在那里读书。它听久了,它忽然间开悟了,它心里想:「我听这个仙人读书,我现在足可以做兽中之王了」,它心里这样想。这样想,它就离开这两个仙人,它就走了。走了,就是遇见一个有病的狐狸,那么这个狐狸就是对那个有病的狐狸说:「我要杀你。」那个病的狐狸说:「你为什么要杀我呢?」说是:「你要听从我的指挥,你若不听我的指挥,我就杀你。」那个有病的狐狸说:「我听你的话就是了,你不要杀我。」那么它就听从它的话跟它走。那么后来又遇见一个狐狸,它又是这样说:「要杀你。」那个狐狸一想:「你们两个狐狸,我一个狐狸斗不过你们。好,你不要杀我,我听你话就是了。」结果变成三个了,就这样子它降伏了很多很多的狐狸。那么很多很多的狐狸,他就做了狐狸王了。做了狐狸王以后,很多的狐狸,它又降伏一个大象。很多的狐狸力量就大起来了,来欺负这个大象,对这个大象说:「你要听我的招呼,不听我的招呼我就杀你。」大象想一想也怕它了,那么也就是听它的招呼。就这样又降伏了很多的象,后来又降伏了很多的老虎,又降伏了很多的狮子,真是做了百兽之王了。
做了王以后呢,它还不知足,它心里想:「我虽然是兽,但我是兽中之王,我应该娶一个国王的小姐做夫人才对,不应该以兽为妻的。」于是乎它就率领百兽就到了一个国王的首都,很多的兽把这个首都围起来了。围起来的时候,这个国王很快就知道了,就是派这个使者去问:「为什么你们要包围我们的首都,做什么?」这个狐狸就把它心里面的意思就表达出来,说是:「我要求国王的女孩子做我的夫人,如果不答应的话,我就灭你的国。」这样一说,这个使者回去报告了国王,国王也很紧张,于是乎就同他的这些大臣文武官员开会。很多的人都主张说:「这些兽啊,它有老虎、又有狮子,我们只有象马,这个象马若是闻到狮子的气味就害怕,就得要伏在地上,就趴下来了。我们打仗是打不过它,不如就把王的女儿就送给它就好了,何必爱惜一个女儿,令我们的国家被它灭了呢?」很多的人都这样主张。其中有一个大臣就说:「自古迄今,我没有听说过国王的女儿嫁给狐狸做妻,没有这件事。我有办法可以灭掉这个狐狸王。」有什么办法呢?那么这个大臣就说:「是这样子,我们同它邀定作战,定出时间同它作战。作战要求一个条件,就是它的狮子要先战后吼;先开始打仗,然后狮子再吼。」要求这个条件。要求这个条件有什么好呢?预先我们的人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,它感觉到我们这样要求它,它一定疑惑我们怕狮子吼,它就会先让狮子吼,我们就会胜利。国王说:「好,就按照你的办法去办。」等到开战的时候,果然是它让狮子先吼,它也真的是以为你们人是怕狮子吼,我就让狮子先吼。结果狮子一吼,这个狐狸一听见狮子吼的声音,它的心脏破成七瓣,一破碎了就死掉了。这个狐狸是骑在大象的身上,这个心脏一破碎了就从大象身上掉下来。掉下来,这些兽看到王死掉了,这些兽都散会都跑了,所以这个王就战胜了。
这个故事就表示:这个狐狸听两个仙人读的书,它懂得这个诈术,这个欺骗人的方法,那么就做了百兽之王,做了兽中之王了,应该知足了,它还来欺侮人。它来欺侮人,想要得到王的女,这就是太过头了,结果就是失败了。佛说那个兽中之王是谁呢?那个王就是提婆达多。国王是谁呢?国王就是释迦牟尼佛。那个智臣是谁?就是舍利弗尊者。所以这是举出这么一件事,人应该适可而止,不要不知足,这是一般的情形。若是我们佛教徒想要学习圣道,更应该知足,这样你才能够有精神、有时间学习圣道。若是不知足啊,就是「惟得多求」,求名、求利,那是没有完的,结果这一生空过了。表面上好象是很光彩,但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。把这个文念下来:
此既修少欲。复修知足,以专心于慧业也。多欲不知足人,最能障慧。今于少欲之中,又复知足,则慧业任运可进矣。
「此既修少欲,复修知足,以专心于慧业也」,专心于圣道就是了。「多欲不知足人,最能障慧」,障碍你修学圣道。因为戒定慧都是圣道,但是戒定慧里边还是以般若为最重要,戒、定是个基础。「今于少欲之中,又复知足,则慧业任运可进矣」,自然是容易有成就了。
4、常行精进觉
第四觉知懈怠坠落,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。
就是这位佛教徒,他要觉悟、要观察懈怠会坠落的。这个题目上写的是「常行精进觉」,就是他要常常的修行这个精进的观察,就是观察精进会有功德、有大的成就,这样的意思。「懈怠坠落」,自己这个身口意松懈,提不起精神来去修学善法、远离恶法。不能够修学善法、远离恶法,这样的情形将来会怎么样呢?会坠落,就是失掉了人的资格,会到三恶道去受苦,要这样的观察、这样的去思惟,这样子就会改变自己。「常行精进」,就会努力地提起精神来修学善法、远离恶法,能这样的精进勇猛的修行了。这样精进勇猛的修行有什么好处呢?「破烦恼恶」,就会有这样的功德。我们来到佛教里面来,在佛法里面的功德是很多很多的,无量功德庄严,但是我们第一件事要做的,就是破烦恼、破恶,第一件事要做这件事。这件事做成功了以后,其他的事情就容易做了。如果是来到佛法里面来,不破烦恼,这个烦恼还保留在那里,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