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你就會造了很多的罪。如果修無我觀,這個心就不是惡源,行也不是罪薮了。所以你逐漸地學習這個無我觀、學習無常觀、學習這個苦的觀察、空的觀察、無我的觀察,就身心清淨,隨智慧行了。「漸離生死」,逐漸地逐漸地就沒有生死的苦惱了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取蘊苦,都消滅了,就沒有苦了,就得大解脫、得大安樂了。那麼這是第一覺悟,修這個無常觀、修這個無我觀。

  那麼蕅益大師這個解,我們念一遍:

  此入道之初門。破我法執之前陣也。

  「此入道之初門」,小乘佛法也好,大乘佛法也好,所有的佛教徒入于聖道的初門,一開始的這個門就是無常觀、無我觀。「破我法執之前陣也」,我們凡夫的苦惱就因爲執著有我、執著有法,那麼現在用無常觀、用無我觀能破除去我的執著、法的執著。破除這個執著,「前陣也」,這個「前陣」是這個因明論上的話,但是在這裏不必講因明,就是前方便就是了。修這個無常觀、修這個無我觀是破除我執、法執的前方便,也就是初門。這個第一個門,就是無常觀、無我觀,你非要從這個門入進去才可以,不然的話你很難得解脫的。

  先觀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如高岸爲谷,深谷爲陵等,則于依報無可貪著。

  「先觀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如高岸爲谷,深谷爲陵等」,這個高的岸變化變成深谷了,這個深谷變成一個丘陵了。這就是這個地震的時候,把這個山河大地改變了形勢,那麼這個是無常的境界,所以國土危脆是這樣意思。「則于依報無可貪著」,對于這個器世間也沒有可愛著的了。

  次以四大觀身,地水火風互相陵害,故有四百四病之苦。各無實性故究竟皆空。

  「次以四大觀身,地水火風互相陵害」,這個地水火風這個力量,有的時候和合,有的時候沖突,沖突的時候就是互相傷害。「故有四百四病之苦,各無實性故究竟皆空」,地水火風都沒有真實性,所以都叫做空的。

  次以四陰觀心,所謂受想行識,並此色身,共名五陰。于中實無我及我所,但是生滅之法,剎那剎那遷變轉異,不實故虛,非真故僞。遞相乘代故無主,則于正報無可貪著。

  「次以四陰觀心,所謂受想行識」,觀四陰就是觀心,觀察這個受想行識,「並此色身共名五陰,于中實無我及我所」,如果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識,觀這個識,執著這個識是我,那麼色受想行就是我所了。或者是執著這個色是我,那麼受想行識就是我所了,這個執著我也是各式各樣的情形的。現在觀察它都是無我的、空無所有的,「于中實無我及我所,但是生滅之法」,有生有滅的虛妄之法。「剎那剎那遷變轉異,不實故虛,非真故僞」,這個真實是對虛僞說的,不是從因緣有的東西叫做真實,從因緣有的就是虛僞。「遞相乘代故無主」,「遞相乘代」就是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識和後一剎那,剎那剎那的色受想行識「遞相乘代」,由前一剎那的受想行識,有第二剎那的色受想行識,這叫遞相乘代。就是輾轉地、相續地引發出來這一切的有爲法,叫「遞相乘代故無主」。我們今生的生命,現在的色受想行識死掉了,一剎那間死掉了以後,一剎那又有了色受想行識了,就是來生的色受想行識。來生的色受想行識,它也不是永久的,它也是要死亡。死亡,一剎那死掉了以後,又有色受想行識相續下去。這個其中的原因在哪裏呢?主要就是業力和煩惱。因爲你有煩惱和業力,所以使令這個色受想行識輾轉地相續下去。所以怎麼會有來生呢?原因就是在這個地方,就是因爲有罪,有煩惱和業力的關系,不是因爲有我。這個「無主」,這個外道認爲生死的輪回是因爲有我才相續下去,現在佛法說沒有我,只是那個煩惱和業力使令你繼續不斷地生死流轉。如果你斷除去煩惱,業力就不發生作用了,這個生死輪回就停下來了,佛法的理論是這樣子。「遞相乘代故無主,則于正報無可貪得」,前面山河大地「國土危脆」,是指依報;這裏說正報無可貪著,也都是虛妄的,不真實。

  又此正報身心,不惟空愛惜之,于事無益,而且一迷六塵緣影爲自心相,則心便爲衆惡之源。一迷四大爲自身相,則形便爲衆罪之薮。倘不直下觑破,害安有極。若能如是觀察,則身心二執漸輕,即漸離生死之第一方便也。

  「又此正報身心不惟空屋愛惜之,于事無益」,我們愛惜這個色受想行識,你愛惜了幾十年了,結果是空愛惜。「于事無益」,對于你想要得涅槃的事情沒有幫助,沒有什麼好。而實在呢,這個色受想識老給我們苦惱。「而且一迷六塵緣影爲自心相,則心便爲衆惡之源」,蕅益大師這樣解釋。就是我們自己不認識自己,我們的心,究竟什麼樣是我們的心呢?我們凡夫迷這個六塵緣影爲自心相。這個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六個識以六根的幫助去緣色聲香味觸的影像,認爲這是我們的心相。「則心便爲衆惡之源」,這個心變成了很多很多罪過的根源了,那麼這樣解釋當然也是可以。其實主要就是無明嘛,你不知道是無我的,不知道一切法是無常、苦、空的。那麼由這個愛著心去活動,所以就有了愛、就有瞋,有愛就有恨,這樣子就變成衆惡之源了。「一迷四大爲自身相,則形便爲衆罪之薮」,說這個地水火風組成的眼耳鼻舌身,說這是我的身體,你這樣執著的時候,這個身體就變成衆罪之薮了。「倘不直下觑破,害安有極」,若是我們不學習佛法,你不能看破這一點的話,那麼我們造了很罪來傷害自己的這種苦惱,到什麼時候才能夠窮盡呢?「害安有極」,極是盡的意思,到什麼時候才能窮盡呢?就是沒有那一天了。「如是觀察,則身心二執漸輕」,說是我們若是如果能用無常、無我,去觀察外面的器世間和內裏面的色受想行識的有情世界,則身心二執逐漸地輕微了。「即漸離生死之第一方便也」,第一方便也就是入道之初門的意思,也就是「破我法執之前陣也」,這樣意思。

  2、常修少欲覺

 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,少欲無爲,身心自在。

  這是第二「常修少欲覺」,前面是修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無常、無我的觀察,現在修這個少欲的觀察。「覺知多欲爲苦」,我們這個貪欲心,多所欲又歡喜這個、又歡喜那個,這是一個苦惱的根源,其實就是貪心。前面修無常、無我破我見,這是破見惑,這底下修少欲就破這個思惑,破這個愛煩惱的意思。我們凡夫有很多很多的煩惱,其中活動最厲害的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這兩種,其他的煩惱在凡夫的時候都不明顯,所以這個八大人覺原來就還是破煩惱的意思。「多欲爲苦」,多欲是什麼?就是色身香味觸這五欲。在這五種法上有很多很多的欲求,這是個苦惱的事情,要這樣去思惟去。是愛著色,愛著聲音、音樂,愛著這個香,愛著味,愛著這個觸,那麼這樣的多欲就是苦惱。這件事在事實上也應該會感覺到,如果人的欲輕的話,他就比較自在;這個欲若重的話,他心不自在,要多所求。欲若重,他就會求。就這個欲呢,使人心不知安,老想要去求,這個求就是苦。現在能夠少欲,乃至到無欲,心情就自在,在事實上也應該會感覺到。

  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一個故事,什麼故事呢?有一個國王,國王當然是大富貴的境界,他有一個花園。有一天花園裏面的工人在樹下撿到一個也不知道什麼名字的生果,拿起來一聞很香,看上去也很美,他心裏想:這個果這樣美,我怎麼處理呢?他一想:我常常到皇宮裏來,這個守門的人找我麻煩,我不妨給他,同他建立一點好的交情,使令他不找我麻煩。他就把這個果送給這個守門的人,守門的人拿到了以後,他心裏想:這個水果的確是不錯。不錯,怎麼辦呢?我自己用了呢?還是給人?他一想:皇宮裏面服侍國王的這些太監,這些人也是常常的找我麻煩,我送給他好了。那麼這個太監拿到這個生果,感覺不常見,這個生果的確是很稀奇,這個送給皇後好了。皇後拿到這個生果,一看這麼好就送給皇帝,送給國王了。國王就問:你這生果從哪來的呢?這麼一追究,最後就知道是花園裏面的工人,國王就呵斥他:你得到生果怎麼不送給我,而送給守門人?後來他一看這個生果很好,國王就把他的兒子找來了,同他的兒子、同他的夫人,大家就一起吃,感覺到味道特別的好,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生果。大人吃完了也就算了,但是這個小孩子不是,小孩吃完了,他還要要。國王就把這個花園裏面的工人就叫來,說:你這個生果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呢?說是:我就是在地下看見的,,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。說是:你明天要再送來一個來,你若不送來不行。

  那麼這個工人就感覺很苦惱,從哪兒來的不知道,但是國王這一逼迫他,他只好注意一下。在周圍一看,哦!這是從樹上掉下來的,他就爬到別的樹上去觀察那棵樹。一看呢,上面有一個鳥巢,「哦!可能是這個鳥從什麼地方拿來的」。那麼他第二天果然就是爬到樹上去看那個鳥巢,又有一個同樣的果,他就拿過來了。拿過來了,又是送給國王。但是這個問題也就來了,這個鳥生了鳥子,那個鳥的母親從遙遠的地方的森林裏面取來的果給它的兒女吃的,那麼常是被這個守園的工人搶去了,這個鳥母就很憤怒了。憤怒了怎麼辦呢?它就拿來一個同樣的形象、同樣的味道,但是有毒的生果,就拿來了。拿來了,這個守園的工人他不知道嘛,又是搶過來,搶過來送給國王,國王同他的兒子又吃了,吃了以後全體都生瘡就死掉了。所以這是色聲香味觸,這個香味的欲就是太過頭了,你搶奪這個鳥的食糧,鳥就憤恨來報複了。如果你不搶,這個欲若不重的話也就沒有這件事,所以多欲是苦。這個舌的欲、聲欲、香、味、觸,各式各樣的欲太重了都有問題的。我們看中國的曆史,這些國王壽命長的很少,壽命長的國王都很少。就是梁武帝他的壽命長,再清朝的康熙、幹隆這些人壽命稍微長一點,那其他的皇帝,曆代的皇帝多數壽命都不長。我想,可能多數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習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