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衣,我们一般就是说五衣。「二优多罗僧」,是七条衣,就是上着衣,就是着在内衣的上面。「三僧伽梨也」,就是大衣。
「然使身虽出家而不能守道清白」,可是假使你身体是出家,就像一个比丘、比丘尼的相,但是你不能够修学戒定慧,令他清净无染,你不能守道清白,不能「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,则为窃佛形仪」,那你就是把佛的形仪偷去了。「罪加一等」,你的罪过要比那个没有出家的人还要加一等,「不可不知」。
8、大心普济觉
第八觉知生死炽然,苦恼无量,发大乘心,普济一切,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。
这是第八「大心普济」,发广大心、普渡一切众生,这样意思。「第八觉知,生死炽然」,这个众生在生死里面流转,这个惑业苦的那种境界,那种苦恼的境界,就像那个猛火在燃烧似的,那么苦啊!苦恼是无量无边的多。这样的境界佛教徒应该怎样的态度呢?「发大乘心」,你要发那个广大、普渡一切众生的心,发慈悲心度化一切苦恼的众生,这样意思。「普济一切」,普遍地救济一切众生,这个大乘就是个大车,就是这个车能装载很多的人、很多的物,能运载到遥远的地方去,这就是发大悲心广度一切众生的意思。不是度少数的众生入无余涅槃的,要尽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,而又无众生可度的,这就叫做「发大乘心」。
「愿代众生受无量苦」,就是本来自己从空出假,发这个大悲心。按通常说呢,应该得无生法忍以后,发愿以后再广度众生。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可以很自在的往生到佛世界去,到佛世界去随佛修学圣道,是没有凡夫世界这些苦恼都没有了。但是他为了度化众生,为了大悲心的驱使,他不到十方世界、到佛的世界,他来到众生世界来。为了度化众生,他在众生的世界受了很多苦,那么这就是代一切众生受无量苦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倒不是说众生做了罪,众生受的苦,菩萨代他受,众生自己不受苦,不是这个意思,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。这个有因就有果,没有因就没有果,谁也不能代替谁的。而现在说「代」呢,这是菩萨的大悲心,如果有代替的道理,菩萨可以代一切众生受苦的,这表示他的悲心广大的意思。所以这个「愿代众生受无量苦」两个解释:一个表示菩萨的悲心广大。一个就是他本来可以不受这个世间上一切的苦恼的,但是为了度化众生,他就来受这个苦,所以这就是代众生受苦了,这两个解释。「令诸众生毕竟大乐」,他受这个苦,不是无义苦行,他因受苦而在人间弘扬佛法、度化众生,结果使令诸众生毕竟大乐,能究竟地得到大涅槃的安乐、自在的。
虽复出家,不发大乘普济之心,则慈心不周。不发代众生苦之心,则悲心不切。慈悲周切,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。
「虽复出家,不发大乘普济之心,则慈心不周」,那他的慈悲心就不周遍。慈悲心,连凡夫都有多少,何况是修学佛法有成就的人呢?但是你若不发这个大乘的慈悲心,你那个慈悲心就不周遍,那就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了。阿罗汉他若不回小向大,他也有慈悲心、也能度众生,但是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不管了,所以他那个慈悲心不周遍、不广大。「不发代众生苦之心,则悲心不切」,你若是不发出来替代众生受苦的这种慈悲心,当然你那个慈悲心就是不恳切、不真诚,就是这样意思。「慈悲周切,方是绍佛家业之真子也」,若发出这个慈悲心啊,很普遍地要度化一切众生,很恳切、很真诚的,那才是绍隆佛的事业的真子,就是菩萨了,就不是二乘了。
第三「结叹」。第一个是「总标」,第二个是「别说」,现在是第三「结叹」。
三、结叹
如此八事,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,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。
「如此八事,乃是诸佛菩萨大人」所觉悟的道理。「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」,这个「精进行道」就是得无生法忍之后的这个修行人,他的道业还没有圆满,所以他要继续精进勇猛地修学圣道。修学圣道,一方面也修习他的慈悲心,观一切众生苦,这个慈悲心就来了,就成就了;一方面也要修学智慧,使令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要增长。这样子就是两件事:一个增长慈悲心,一个增长智慧,这个悲智这两种功德叫它增长、广大。
乘法身船至涅槃岸。
这个「乘法身船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个「法身」就是诸法实相。诸法实相,我们凡夫从文字上的佛法去见诸法实相,那是相似的,不是真实的。若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是真实见到诸法实相了。见到诸法实相了,他继续地深入地观察诸法实相,就能使令他的道业任运地前进。「至涅槃岸」,就是达到了圆满的大般涅槃的境界了。这个「船」呢,有一个向前进的意思。那么我们凡夫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,这个闻思修也是向前进,但是并不是住在第一义谛上面。现在说「乘法身船」呢,就是那个圣人他能安住在第一义谛上向前进,所以叫「乘法身船」。「至涅槃岸」,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上去了,就是圆满了涅槃的真理了。
复还生死度脱众生。
前面是说他自己修行的境界,这底下说他的慈悲心又回到生死的世界。到涅槃岸就是超脱生死了,但是大悲心使令他又回到生死的世界来度脱一切众生。
以前八事开导一切,令诸众生觉生死苦,舍离五欲,修心圣道。
「以前八事开导一切」,他怎么样度化众生呢?就是用前面这八种事来开导一切众生。「令诸众生觉生死苦」,觉悟生死是苦。众生总感觉到生死是乐,其实众生也感觉到是苦,但是糊涂、颠倒啊,总感觉到是乐,可也不是说一点乐没有,但是那个乐就是招引来很多很多的苦恼。那么众生只看那一点乐,而不去思惟引来的那些苦恼,他不想那件事。所以「令诸众生觉生死苦,舍离五欲」,要舍弃色声香味触的欲。「修心圣道」,这个修学圣道实在就是修心,就是你这一念心使令它不要执着,就是了。
若佛弟子诵此八事,于念念中,灭无量罪,进趣菩提,速登正觉,永断生死,常住快乐。
「若佛弟子诵此八事」,这后面总结前面的文,也是劝我们努力修行的意思。「若佛弟子诵此八事,于念念中,灭无量罪」,能灭除这个烦恼所造的罪,灭除去无量罪。「进趣菩提」,使令我们从凡夫地向圣人那里去走,向圣人那里去,所以「进趣菩提」。「菩提」,是无漏的、无分别智慧。「速登正觉」,就是很快地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。「永断生死」,这个生死不是暂时断的,永久的息灭了。「常住快乐」,那么得无上菩提以后,永久也不会退下来的,永久安住在那个大安乐的境界上。
如此八事下十六字,结成名义。精进行道下十六字,结成自觉功德。法身船,指所悟性德。涅槃岸,指修德所显也。复还生死下三十二字,结成觉他功德。惟自觉方能觉他也。
「如此八事下十六字」:「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」,那么这是八事。「如此八事下十六字结成名义」,为什么叫做八大人觉呢?就是「乃是诸佛菩萨大之所觉悟」。
「精进行道下十六字」:「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,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」这十六个字,结成自觉的功德。「法身船」怎么讲呢?「指所悟性德」,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,诸法实相的道理不是佛菩萨创造的,本来如是的,所以叫做性德。「涅槃岸,指修德所显也」,这个性德,你修行也好,不修行也好,都是那样子。这个修德是你不修行就没有,你修行成功了才显现出来,所以若是「修德所显」就是所谓涅槃了。这个涅槃还是那个法身,但是指修行成功的时候就名为涅槃岸。
「复还生死下三十二个字」:「复还生死,度脱众生,以前八事,开导一切,令诸众生觉生死苦,舍离五欲,修心圣道」,这三十二个字「结成觉他功德」。
「惟自觉方能觉他也」,你自己觉悟了诸法实相,就是得入圣道之后,你才能去慈悲一切众生、觉悟一切众生的。若是自己没有觉悟,没得入圣道,那是不能的。
若佛弟子下三十二字,结成诵念功德。能诵其文,必能精思其义;能思其义,必能以此自觉觉他,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,趣觉而证常住乐也。
「若佛弟子下三十二个字」:「若佛弟子诵此八事」以下这三十二个字,结成诵念的功德。「能诵其文,必能精思其义」,精微地思惟它的道理。「能思其义,必能以此自觉觉他,故能灭罪而断生死苦,趣觉而证常住乐也」。
这个《八大人觉经》里面的含义也是很深的,但是我们从文字上可以得到多少消息,但是没能够究竟它的义,那就需要由闻由思而修,才能够圆满的觉悟的。 《八大人觉经略解》终。 佛学问答:
问:请长老开示法要,
《华严经》上说:离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业都是魔业。二、研究广论的人说:今世研究不完,来世再继续研究,有来世吗?三、《金刚经》上说:离四句绝百非。离那四句?请长老开示为祷。答:这个离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业都是魔业,这说的是对。这个菩提心这个「心」这
个字,若在我们凡夫来说,这个心就是愿,离菩提愿。若是圣人呢,圣人他因为这个菩提的境界出现了,那也有愿的意思在内。这个我们凡夫如果没有菩提愿,就是没有愿得圣道的愿,心里面不想得出世间的圣道,就是没有这种愿。没有这种愿,那么这个人他做的事情、他修的一切的善业将来得什么果报呢?若是我们有菩提愿,那么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,愿以此功德得无余涅槃,那么这个善业它能够有力量运载你到涅槃那里去,到菩提那里去。现在我如果没有这样的愿的时候,你修这个善业,这个善业推动你到什么地方去?那当然就是在世间了。在世界上,或者在人间,或者到天上去享福了,享人间的富贵,或者天上的福报。而人间的富贵、天上的福报,这就是魔业,因为这些福报的境界使令你增长贪瞋痴,并且到天上去也可能会好一点。人间的富贵呢,如果这个人不信佛的话,他的富贵就可以使令他造作更多、更厉害的罪。我们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