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不广学多闻,你自己闭上眼睛修行,有暗证之愆,那你们就是多读经论而不修行的人呢,那是对的吗?「有闻无慧」,在文字上去修习佛法,他没能够去真实去修行得无生法忍,这种人「如把火自烧」,就像自己拿着火来烧自己一样。这话怎么讲呢?这个临济禅师的语录上有一段话,有一个人问这个临济禅师,说教下,这个教就是学习经教叫做教下,这个学习经论的这种人啊,他们在经论里面也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那和这个禅有什么不同呢?这个临济禅师就回答一些话:「荒草未成除。」荒草,荒芜的荒,青草的草,荒草没有除掉,说这么一句话。这话说的对!就是你只是在文字上来学习佛法,你没有能够去修禅的话,你内心的虚妄分别,这个贪瞋痴的烦恼的这个草都没有除掉,你还是个生死凡夫,就是这么意思。那么这样子叫做「把火自烧」。这个火是什么火?这个虚妄分别就是火,这个贪烦恼就是火,瞋烦恼也是火,愚痴烦恼也是火,高慢的烦恼也是火,疑惑烦恼也是火,我执、我我见、我见、我所见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一切的烦恼火都是火。这个火你还没能灭,这火还在那燃烧,那么使令自己还是一样的,还在流转生死、受生死苦,所以「把火自烧」。
「有慧无闻,如执刀自割」,说是他不能够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他就自己闭上眼睛,「我眼心见性了」,那这种人他不博学多闻,「如执刀自割」,这种人他成就的那个境界就是邪知邪见,那个邪知邪见还是个烦恼,你也不能杀死烦恼贼,你还是流转生死,一样的,还是流转生死,所以「如执刀自割」,就是这样意思。所以最好是什么呢?「闻慧具足」,一方面修学广博多闻佛法,一方面再闻思修,再加上思修,就是从闻思修都具足了。「方可自利利他」,这个时候你才真实的有成就。你自己用功修行,也真是能得圣道,也为自己得利益;你能广化众生,也能使令众生得大解脱。不然的话,就是邪知邪见,那有什么用呢?就是这样意思。这个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那上面说,你光有闻而没有思修也不可以,你有思修而没有闻也不可以,就不名为住法比丘。你要闻思修具足了,才可以名之为住法比丘。所以我们学习经论,你把这些重要的经论要学,即使不能够所有重要的经论都学,你一部份也要学。说是我不修四念处,我也不想做大法师去弘扬佛法,我想往生阿弥陀佛国,那么净土的三经一论也要读一读、要学一学。学一学,再加上净土宗的古今大德的著作也读一读,然后你安心用功修学净土法门也好一点。说是:「我不大学,我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可以」,不一定,还是不一定的,所以这个学是非要有不可的。
6、布施平等觉
第六觉知贫苦多怨,横结恶缘,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
这是第六「布施平等觉」,要平等的布施。「第六觉知贫苦多怨」,这个修行人你要观察,这个众生有贫苦的众生,这个贫苦的人他多怨,他心里就恨:「我怎么怎么地,这就是你们的过失。我自己很贫苦,是你们叫我贫苦的啊!」就是会做出来很多错误的事情。「横结恶缘」,横就是不讲道理,不讲道理做出来很多伤害人的事情,就会这样子。不知道自己多懈怠啊,不务正业,你要勤力一点,找一个职业,也就会维持生活,也可能逐渐地会富有的,自己懈怠就是不行。自己做事情搞错了,就会失败,但是人总是不承认自己不对,是你不对,多数这样子,「横结恶缘」。
那么这个佛教徒在修毗钵舍那这样观察有这样的问题,那怎么办呢?「菩萨布施,等念怨亲」,这个佛教徒听闻了佛法,这当然应该是说在家佛教徒,在家佛教徒听闻了佛法有大智慧,他就做生意也容易发财,依法的发财,而不是发横财的。那么也就「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」,就是与我有怨的人也好,与我有亲爱的人也好,我都平等的去布施来救护他们,他们贫苦,我来救护他们。当然这个话就是这么说,实际上要做这件事,那也是需要智慧的,也是要加上一个智慧去做救护贫苦人的这种事情,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的。
「不念旧恶」,说是以前这个人他做过什么什么错误的事情,这个人不是好人,那不念这件事。他昨天做错,今天可能变成好人了,这就是众生没有定性嘛,没有决定性的。你不要因为这个人以前犯过错误,就永久是恶人,你不应该这样想。说那个人以前是很好的人,说那个人永久就是好人吗?也不一定的,众生都是没有决定的。所以菩萨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,都是可以转变成为一个良好的佛教徒,都是载道之器,都可以修学圣道的。恶人也可以有善巧方便,用那个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这个四摄法去摄化一切众生,转恶为善,转迷启悟,都可以修学圣道的。你不要执着,说:「他以前做过错误,是坏人,不要睬他」,菩萨不这样想的,所以「等念怨亲,不念旧恶」。这是二个态度:「不念旧恶」是又一个态度,「怨亲」是一个态度。「怨亲」,是说这个人和菩萨的关系好坏的问题,菩萨不计较这件事,这是一。第二「不念旧恶」,我们社会上的人,当然这个人若是有问题的时候,也要调查他以前的事情,当然是有关系,也不能说没有关系。众生就是做过一次恶,占过一回便宜,他就想做第二次;又占了便宜,又想做第三次,即使有了一个曲折的时候,但是还想再占便宜,所以也的确是有这个问题的。但是若在佛法的态度来看,如果你好好的教导,也有可能会转变,并不是决定是恶人,所以菩萨应该这个慈悲心要广大,平等的教化。
「不憎恶人」,对这个恶人不要憎恨,应该发慈悲心救护他,应该这样子。这一条的觉悟,学习佛法的人的确是应该有这样的慈悲心,尤其是北传佛教。当然这个文只是这样子简单的说,你真实的要去做的话,要读一读《瑜伽师地论》,《瑜伽师地论》它有一些善巧方便的。
虽有智慧而无福德,亦不可以自利利他,故须具行三檀也。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,即财施也。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,即无畏施也。法施已于上文明之,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。
「虽有智慧而无福德,亦不可以自利利他」,这的确是,若真没有福德,有心无力,也搞不好。「故须具行三檀也」,三种布施:就是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的布施。「知贫苦之多怨而行布施」,那么就把这个多怨的问题就解决了,「即财施也」。
「知怨亲之平等而不念不憎」,不念怨亲,也不憎恶人,那么这就是无畏施,没有恐怖的布施,布施他无恐怖的心情,这是无畏的布施。「法施已于上文明之」,前面说是「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」,那是佛法的布施。「今以财及无畏圆满三檀耳」,前面说到法布施,这里又说财布施、说无畏布施,就是圆满了三种布施波罗蜜多了。
7、出家梵行觉
第七觉悟五欲过患,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,常念三衣、瓦钵、法器,志愿出家,守道清白,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。
这底下是第七条「出家梵行觉」,第七是觉悟,就是这个佛教徒啊,这应该是个在家佛教,他心里面观察「五欲过患」。在家人多数都是在欲里面生活的,但是他若相信了佛法,那么有多少闻的智慧,闻所成慧,他就会用这样的智慧去观察、觉悟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是有过患的,有灾患、有过失,会引起来很多的罪过,这样去观察。
「虽为俗人,不染世乐」,他这样一观察呢,他的智慧就增长了;增长了以后,就会纠正自己的错误,说:「我现在虽然是在家人,但是不染着世间的五欲乐,不执着。因为那是个陷阱啊,你不能向里面跳,若跳到里面不得了」,所以他就会要希求解脱,就不染着世乐,不爱着了,那么这里就是有远离五欲的意思,就有心要出家了。
「常念三衣、瓦钵、法器」,他心里就想褡上这个三衣,手里面执这个瓦钵,那执这个瓦钵就是法器,那这样子就是出家的话,是个载道之器,这个惑业苦的熏习就远离了,就能够积集戒定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出世间的功德的法器。「志愿出家」,他心里面就希望:「我若出家,好!我出家呢,远离五欲的过患,不染世乐。出了家,我就是法器了」。
「守道清白」,结果就是出家了,出家以后呢,他能够守道,很清净。这里面或者这样说:守道呢,就是持戒清净的意思,这个三业清净;「梵行高远」呢,就是修定、修慧,这个闻思修慧逐渐的逐渐的增长,到高远的境界,就是达到圣境了。这个梵是清净的意思,净行高远。那么逐渐地就没有烦恼了,就得到无漏的智慧了,那么见第一义谛了,所以「梵行高远」,这是自己的功德成就了。「慈悲一切」,然后才能够从空出假,广度众生,要这样观察。
虽修智慧福德,若不永离居家五欲,终不可以绍隆僧宝,住持佛法。当知三世诸佛,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也。三衣:一安陀会,二优多罗僧,三僧伽梨也。然使身虽出家,而不能守道清白,梵行高远,慈悲一切,则为窃佛形仪,罪加一等,不可不知。
「虽修智慧福德,若不永离居家五欲,终不可以绍隆僧宝」,那个第六的觉知,为什么又要有第七个觉知呢?就是虽然你又修智慧又修福德,布施波罗蜜就是修福德了。「若不永离居家五欲」,暂时的远离五欲那还不彻底,你要永久地远离在家的那个五欲。你若不这样子,「终不可以绍隆僧宝」,你不能够继续佛的事业,那么这个僧宝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。「终不可以绍隆僧宝,住持佛法」,说在家居士也可以弘扬佛法,但不如出家的功德大,不如出家的力量大。因为你在家要有在家的事情累赘你,你若出家了呢,就是全部的精神、时间完全都可以放在佛法上,所以你的功德就会广大了,你会很成功的住持佛法的。
「当知三世诸佛,无有不示出家而成道也」,过去的佛、现在、未来的佛,都是出家成道的,没有说在家的。「三衣」是什么呢?「一安陀会」,安陀会就是中着衣,就是内衣,衬体而着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