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不廣學多聞,你自己閉上眼睛修行,有暗證之愆,那你們就是多讀經論而不修行的人呢,那是對的嗎?「有聞無慧」,在文字上去修習佛法,他沒能夠去真實去修行得無生法忍,這種人「如把火自燒」,就像自己拿著火來燒自己一樣。這話怎麼講呢?這個臨濟禅師的語錄上有一段話,有一個人問這個臨濟禅師,說教下,這個教就是學習經教叫做教下,這個學習經論的這種人啊,他們在經論裏面也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那和這個禅有什麼不同呢?這個臨濟禅師就回答一些話:「荒草未成除。」荒草,荒蕪的荒,青草的草,荒草沒有除掉,說這麼一句話。這話說的對!就是你只是在文字上來學習佛法,你沒有能夠去修禅的話,你內心的虛妄分別,這個貪瞋癡的煩惱的這個草都沒有除掉,你還是個生死凡夫,就是這麼意思。那麼這樣子叫做「把火自燒」。這個火是什麼火?這個虛妄分別就是火,這個貪煩惱就是火,瞋煩惱也是火,愚癡煩惱也是火,高慢的煩惱也是火,疑惑煩惱也是火,我執、我我見、我見、我所見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這一切的煩惱火都是火。這個火你還沒能滅,這火還在那燃燒,那麼使令自己還是一樣的,還在流轉生死、受生死苦,所以「把火自燒」。

  「有慧無聞,如執刀自割」,說是他不能夠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他就自己閉上眼睛,「我眼心見性了」,那這種人他不博學多聞,「如執刀自割」,這種人他成就的那個境界就是邪知邪見,那個邪知邪見還是個煩惱,你也不能殺死煩惱賊,你還是流轉生死,一樣的,還是流轉生死,所以「如執刀自割」,就是這樣意思。所以最好是什麼呢?「聞慧具足」,一方面修學廣博多聞佛法,一方面再聞思修,再加上思修,就是從聞思修都具足了。「方可自利利他」,這個時候你才真實的有成就。你自己用功修行,也真是能得聖道,也爲自己得利益;你能廣化衆生,也能使令衆生得大解脫。不然的話,就是邪知邪見,那有什麼用呢?就是這樣意思。這個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那上面說,你光有聞而沒有思修也不可以,你有思修而沒有聞也不可以,就不名爲住法比丘。你要聞思修具足了,才可以名之爲住法比丘。所以我們學習經論,你把這些重要的經論要學,即使不能夠所有重要的經論都學,你一部份也要學。說是我不修四念處,我也不想做大法師去弘揚佛法,我想往生阿彌陀佛國,那麼淨土的叁經一論也要讀一讀、要學一學。學一學,再加上淨土宗的古今大德的著作也讀一讀,然後你安心用功修學淨土法門也好一點。說是:「我不大學,我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可以」,不一定,還是不一定的,所以這個學是非要有不可的。

  6、布施平等覺

 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,橫結惡緣,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

  這是第六「布施平等覺」,要平等的布施。「第六覺知貧苦多怨」,這個修行人你要觀察,這個衆生有貧苦的衆生,這個貧苦的人他多怨,他心裏就恨:「我怎麼怎麼地,這就是你們的過失。我自己很貧苦,是你們叫我貧苦的啊!」就是會做出來很多錯誤的事情。「橫結惡緣」,橫就是不講道理,不講道理做出來很多傷害人的事情,就會這樣子。不知道自己多懈怠啊,不務正業,你要勤力一點,找一個職業,也就會維持生活,也可能逐漸地會富有的,自己懈怠就是不行。自己做事情搞錯了,就會失敗,但是人總是不承認自己不對,是你不對,多數這樣子,「橫結惡緣」。

  那麼這個佛教徒在修毗缽舍那這樣觀察有這樣的問題,那怎麼辦呢?「菩薩布施,等念怨親」,這個佛教徒聽聞了佛法,這當然應該是說在家佛教徒,在家佛教徒聽聞了佛法有大智慧,他就做生意也容易發財,依法的發財,而不是發橫財的。那麼也就「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」,就是與我有怨的人也好,與我有親愛的人也好,我都平等的去布施來救護他們,他們貧苦,我來救護他們。當然這個話就是這麼說,實際上要做這件事,那也是需要智慧的,也是要加上一個智慧去做救護貧苦人的這種事情,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的。

  「不念舊惡」,說是以前這個人他做過什麼什麼錯誤的事情,這個人不是好人,那不念這件事。他昨天做錯,今天可能變成好人了,這就是衆生沒有定性嘛,沒有決定性的。你不要因爲這個人以前犯過錯誤,就永久是惡人,你不應該這樣想。說那個人以前是很好的人,說那個人永久就是好人嗎?也不一定的,衆生都是沒有決定的。所以菩薩觀察一切衆生都是未來的佛,都是可以轉變成爲一個良好的佛教徒,都是載道之器,都可以修學聖道的。惡人也可以有善巧方便,用那個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這個四攝法去攝化一切衆生,轉惡爲善,轉迷啓悟,都可以修學聖道的。你不要執著,說:「他以前做過錯誤,是壞人,不要睬他」,菩薩不這樣想的,所以「等念怨親,不念舊惡」。這是二個態度:「不念舊惡」是又一個態度,「怨親」是一個態度。「怨親」,是說這個人和菩薩的關系好壞的問題,菩薩不計較這件事,這是一。第二「不念舊惡」,我們社會上的人,當然這個人若是有問題的時候,也要調查他以前的事情,當然是有關系,也不能說沒有關系。衆生就是做過一次惡,占過一回便宜,他就想做第二次;又占了便宜,又想做第叁次,即使有了一個曲折的時候,但是還想再占便宜,所以也的確是有這個問題的。但是若在佛法的態度來看,如果你好好的教導,也有可能會轉變,並不是決定是惡人,所以菩薩應該這個慈悲心要廣大,平等的教化。

  「不憎惡人」,對這個惡人不要憎恨,應該發慈悲心救護他,應該這樣子。這一條的覺悟,學習佛法的人的確是應該有這樣的慈悲心,尤其是北傳佛教。當然這個文只是這樣子簡單的說,你真實的要去做的話,要讀一讀《瑜伽師地論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它有一些善巧方便的。

  雖有智慧而無福德,亦不可以自利利他,故須具行叁檀也。知貧苦之多怨而行布施,即財施也。知怨親之平等而不念不憎,即無畏施也。法施已于上文明之,今以財及無畏圓滿叁檀耳。

  「雖有智慧而無福德,亦不可以自利利他」,這的確是,若真沒有福德,有心無力,也搞不好。「故須具行叁檀也」,叁種布施:就是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的布施。「知貧苦之多怨而行布施」,那麼就把這個多怨的問題就解決了,「即財施也」。

  「知怨親之平等而不念不憎」,不念怨親,也不憎惡人,那麼這就是無畏施,沒有恐怖的布施,布施他無恐怖的心情,這是無畏的布施。「法施已于上文明之」,前面說是「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」,那是佛法的布施。「今以財及無畏圓滿叁檀耳」,前面說到法布施,這裏又說財布施、說無畏布施,就是圓滿了叁種布施波羅蜜多了。

  7、出家梵行覺

 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,雖爲俗人,不染世樂,常念叁衣、瓦缽、法器,志願出家,守道清白,梵行高遠,慈悲一切。

  這底下是第七條「出家梵行覺」,第七是覺悟,就是這個佛教徒啊,這應該是個在家佛教,他心裏面觀察「五欲過患」。在家人多數都是在欲裏面生活的,但是他若相信了佛法,那麼有多少聞的智慧,聞所成慧,他就會用這樣的智慧去觀察、覺悟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是有過患的,有災患、有過失,會引起來很多的罪過,這樣去觀察。

  「雖爲俗人,不染世樂」,他這樣一觀察呢,他的智慧就增長了;增長了以後,就會糾正自己的錯誤,說:「我現在雖然是在家人,但是不染著世間的五欲樂,不執著。因爲那是個陷阱啊,你不能向裏面跳,若跳到裏面不得了」,所以他就會要希求解脫,就不染著世樂,不愛著了,那麼這裏就是有遠離五欲的意思,就有心要出家了。

  「常念叁衣、瓦缽、法器」,他心裏就想褡上這個叁衣,手裏面執這個瓦缽,那執這個瓦缽就是法器,那這樣子就是出家的話,是個載道之器,這個惑業苦的熏習就遠離了,就能夠積集戒定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出世間的功德的法器。「志願出家」,他心裏面就希望:「我若出家,好!我出家呢,遠離五欲的過患,不染世樂。出了家,我就是法器了」。

  「守道清白」,結果就是出家了,出家以後呢,他能夠守道,很清淨。這裏面或者這樣說:守道呢,就是持戒清淨的意思,這個叁業清淨;「梵行高遠」呢,就是修定、修慧,這個聞思修慧逐漸的逐漸的增長,到高遠的境界,就是達到聖境了。這個梵是清淨的意思,淨行高遠。那麼逐漸地就沒有煩惱了,就得到無漏的智慧了,那麼見第一義谛了,所以「梵行高遠」,這是自己的功德成就了。「慈悲一切」,然後才能夠從空出假,廣度衆生,要這樣觀察。

  雖修智慧福德,若不永離居家五欲,終不可以紹隆僧寶,住持佛法。當知叁世諸佛,無有不示出家而成道也。叁衣:一安陀會,二優多羅僧,叁僧伽梨也。然使身雖出家,而不能守道清白,梵行高遠,慈悲一切,則爲竊佛形儀,罪加一等,不可不知。

  「雖修智慧福德,若不永離居家五欲,終不可以紹隆僧寶」,那個第六的覺知,爲什麼又要有第七個覺知呢?就是雖然你又修智慧又修福德,布施波羅蜜就是修福德了。「若不永離居家五欲」,暫時的遠離五欲那還不徹底,你要永久地遠離在家的那個五欲。你若不這樣子,「終不可以紹隆僧寶」,你不能夠繼續佛的事業,那麼這個僧寶就沒有辦法繼續下去了。「終不可以紹隆僧寶,住持佛法」,說在家居士也可以弘揚佛法,但不如出家的功德大,不如出家的力量大。因爲你在家要有在家的事情累贅你,你若出家了呢,就是全部的精神、時間完全都可以放在佛法上,所以你的功德就會廣大了,你會很成功的住持佛法的。

  「當知叁世諸佛,無有不示出家而成道也」,過去的佛、現在、未來的佛,都是出家成道的,沒有說在家的。「叁衣」是什麼呢?「一安陀會」,安陀會就是中著衣,就是內衣,襯體而著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習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