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故事,这是印度佛教的事情。那么可以看出来,年纪虽然大了,但是你若肯努力,还是有成就。如果说:「哎呀!我不行了。我一静坐的时候,不是打瞌睡、就是打妄想,修不来,不相应。不相应就算了,我不如就是这样混日子好了。」当然你若决定这样子呢,那就是懈怠坠落。如果自己不要自暴自弃,「我行,我可以努力」,要有这个信心。如果再有善知识的鼓励,你肯精进,那还是有希望能成就的,是有希望的。所以修这个「常行精进觉」是非常重要。就是人都不要讲大话,「我是精进不懈怠」,谁敢说这种话?都可能会有一点。但是你常常思惟:懈怠要堕落的呀!来警觉自己。我若常行精进就会有成就,我应该努力。连老年人都会有这样的成就,何况年轻人呢?所以修这样的正忆念是非常需要,应该努力地这样子正忆念。那么这样正忆念也就是这样说:「常行精进,破烦恼恶,摧伏四魔,出阴界狱」,那么得大自在就是圣人的境界,那个大自在、大安乐的境界,这是非常的不可思议。所以我们应该生一种欣慕心、欢喜,对于圣境生恭敬心、生尊重心,是超过凡夫的这种苦恼境界。这个年轻人,四大可能是调和,有多少自由自在的力量,但是这都是不坚固,很容易就失掉了,随时都会有病痛的。所以应该思惟这个凡夫境界是苦恼,不值得尊重;思惟圣境是特别尊重的。这样子厌烦这个凡夫的境界,欢喜仰慕圣境,这样子善巧方便地鼓动自己的精进,那就会有成就的。说是我们不修四念处,我们念佛,念佛也是一样,得念佛三昧也是非常好的。

  夫所谓少欲知足者,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。倘托言知足,而反坐在懈怠坑中,则坠落不浅矣。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。烦恼之魔既破,则阴魔、天魔、死魔皆悉摧伏。而五阴、十八界狱乃可出也。

  「夫所谓少欲知足者,正欲省其精力以办出要耳」,说前面修这个少欲觉知、修这个知足的觉知,这目的何在呢?是正欲来节省自己的精力、时间,来承办出离世间的这个重要大事-生死大事,得大解脱,能得圣道,那就叫做「出要」。或者是出世间的法要,就是修四念处。由四念处修成功了,就可以得解脱了。我们若是不这样做,我们的精神、时间放在什么上面?不修圣道,当然就是懈怠了。所以应该这样做。「倘托言知足」,如果假借这种话:我知足,我不去多攀缘。「而反坐在懈怠坑中」,但是不去攀缘,但是也没有精进地修学圣道,那么一天的时间是做什么呢?就是懈怠了,不是打妄想就是多睡觉,再不然这里走走、那里走走。那么就是坐在这个懈怠坑中,「则坠落不浅矣」,自己内心的烦恼不能调伏,无量劫来的罪业还在内心里面贮藏着,那么加上烦恼的滋润,那是很危险的事情。「故必常行精进以破见思烦恼。烦恼之魔既破,则阴魔、天魔、死魔皆悉摧伏。而五阴、十八界狱乃可出也」,这才能够出离这个牢狱。

  5、多闻智慧觉

 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,菩萨常念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。

  这是第五「多闻智慧觉」,要多闻才能有智慧,不多闻哪来的智慧呢?这是第五条要「觉悟愚痴生死」,我们不明白道理,不明白世出世间的染缘起、清净的缘起、涅槃的缘起,不明白这些道理,当然就是在世间流转生死了。不明白这个道理,这个愚痴啊,就是放纵自己的贪心和瞋心,不能控制、不能调伏,当然就造罪。造罪,有烦恼、有业,然后就流转生死苦了。这样观察这个愚痴就畏生死。「菩萨常念广学多闻」,如果是佛教徒来到佛教里面来,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。那么「常念」,他心里面常常的这样忆念、观察,「广学多闻」,我要学习佛法,学习佛教的经律论,要「广学」。「多闻」,广学,可以说我自己可以阅读;如果自己阅读的能力不够呢,你就得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的,就是得要这样子。亲近善知识,也还是要从经律论里面去学习佛法。这样子广学多闻,我们就「增长智慧」了,这个智慧就增长了。

  这个智慧是什么呢?佛教的智慧当然也还是很多很多,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智慧就是要见真理。我们说是破无明、见法性,就是所谓见法性。见法性换一个白话来说,就是能够照见诸法实相的真理,这个智慧在凡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非常重要。但是这里面说「增长智慧」应该怎么说呢?就是从闻思修三慧。最初是自己阅读,或者是听善知识的讲解,得来的智慧就是闻所成慧。然后自己要认真地去思惟,思惟从闻所得到的智慧的境界,要思惟,思惟这个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道理。那么思惟淳熟了的时候,智慧就增长了,就会比闻所成慧更广大、更深刻了,就不同了。那么再要修禅定,得了禅定的时候,心的力量广大了,那么在这样的禅定里面再去观察诸法的真理的时候,那叫做修慧。这个修慧的力量又超过了闻、思二种智慧,所以叫做「增长」。由闻增长,由闻所成慧的增长进步到思所成慧,由思所成慧进步到修所成慧。你不断地在禅定里面修这个四念处呢,就得圣道了,那就变成无漏的无分别的智慧,就是见到真理的智慧你成就了。所以「增长智慧」,使令这个智慧不断地增长。但是最初成就智慧的时候,开始成就的智慧,你要广学多闻。广学多闻,当然是指佛法说的,佛法的经律论你要广学多闻。佛法的经律论都是佛、菩萨、大阿罗汉的智慧境界,你从佛、菩萨、阿罗汉说出来的佛法,用文字语言记录出来以后,我们这个凡夫的分别心就可以从这个文字语言去学习佛、菩萨、阿罗汉的智慧,这样子逐渐地增长逐渐地增长,我们就可以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了。

  如果说我闭上眼睛,我不去看经书、经律论,我不看,那都是古人的糟粕,没有什么用,我自己去思惟,这样对不对?我是个生死凡夫,佛菩萨,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来到这个苦恼的世间来开导我们,告诉我们怎么怎么回事,这个菩萨的大智慧我们把它放弃了,叫那个虫子在那里咬,放在藏经楼里面给虫子吃,自己不管它,我在这里闭上眼睛去思惟。这表示什么呢?有两个意思:一个是轻慢菩萨,瞧不起佛菩萨的智慧。第二个自己高慢,我慢。一个生死凡夫,佛菩萨给你点个灯,你在黑暗的地方有个灯,你容易看清楚一点。「我不看佛菩萨的经书,我不看,我自己可以明心见性」,我认为这是太笨了,对于佛菩萨没有恭敬心,这是不对的。我这样子说法你们感觉怎么样?是不应该那样的,应该尊重佛菩萨的智慧。先得到闻所成慧,从佛菩萨的法语里面得到闻所成慧,佛菩萨告诉我们你再思惟、修行,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。说我不那样做,我就自己闭上眼睛思惟,你也可能会开悟,也有可能。但是一百个人,一百个人都是忙修瞎练了。一百人,一千个人,一千个人都糊涂了,很难有成就的,都不容易。只有辟支佛还可以,辟支佛不需要有老师,无师自悟。不是辟支佛呀,那你就是自己耽误自己了,你自己被你的我慢耽误了。为什么不按照佛菩萨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呢?他告诉你这个台阶一步一步往向走,很快的就知道了嘛。知道了,你就是很容易向前进步了。「我不要,我就自己想」,自己想,结果怎么样呢?说:开悟了!有人给印证,说他开悟了。经论上说:不与修多罗合,邪知邪见,都是邪知邪见!

  所以这上面告诉我们「广学多闻」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你不要自己:「我何必跟你学呢?这个经论放在那里不要,我自己就可以成功了」,你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成功?很多很多人就是糊糊涂涂的,有的时候有些人他有一点境界,但是未必是正知正见。所以还是佛菩萨说的话是对的,就是「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」。这个智慧来了,「成就辩才」,你就会有大辩才,就是他能够很分明的表达诸法的真理,使令人容易明白,那就叫做辩才。善巧的说法,能使令人容易信解。「教化一切」,他这样子弘法佛法、教化一切众生,「悉以大乐」,大家同缘种智。「悉以大乐」,大家同得涅槃乐。但是这里面的意思,应该说得入圣道之后,那叫做「增长智慧,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」。不是在凡夫的时候,凡夫不行,凡夫的智慧总是差劲,因为这个执着心他就是迟钝。执着心,没有见到诸法的真理终究是差一点。所以应该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你才能够「成就辩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乐」,是最好。凡夫的时候,应该说是不及格的。

  

  虽云精进,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,则成暗证之愆。又有闻无慧,如把火自烧。有慧无闻,如执刀自割。闻慧具足,方可自利利他。

  「虽云精进,若不广学多闻增长智慧,则成暗证之愆」,前面第四个是「常行精进觉」,虽然说精进,但怎么精进法呢?这是说这个前后的次第。你精进,你不能自己乱精进的,你还是要广学多闻、增长智慧,要这样子精进才可以。你若是不广学多闻,增长智慧,「则成暗证之愆」,你自己坐在那里去修行,叫做「暗证」。这个「暗证」是古代的佛教批评这个禅师的话,我们在古德的著作里面看见这种话,就是那些禅师他们不读经论。但是我们看这个古代的禅师的语录,有的禅师是读经律的,他说那个法语我们就看出来他是读经论的,但是也有的不读经论。这个不读经论,你在那里用功修行,有一点境界的时候,「啊!我得无生法忍了!」其实是胡说八道,哪里得什么无生法忍。这个智者大师的《法华玄义》上说,有的人静坐有一点成就,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了,他自己以为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其实那个未到地定还没到初禅。所以叫做暗证,就是黑暗中啊,黑暗就是无明的意思,糊糊涂涂的不明白道理,他就说他成就圣道了,这叫暗证。你若是多读经论,你就知道自己修行到了什么程度,不需要别人来印证,自己就知道嘛!你自己就知道,「喔!自己现在是什么程度」,就知道了。「则成暗之愆」,就是成了暗证的过失,有这种过失,那就是增上慢了。

  「又有闻无慧,如把火自烧」,这又重新解释。说是这个暗证是不对的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习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