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故事,這是印度佛教的事情。那麼可以看出來,年紀雖然大了,但是你若肯努力,還是有成就。如果說:「哎呀!我不行了。我一靜坐的時候,不是打瞌睡、就是打妄想,修不來,不相應。不相應就算了,我不如就是這樣混日子好了。」當然你若決定這樣子呢,那就是懈怠墜落。如果自己不要自暴自棄,「我行,我可以努力」,要有這個信心。如果再有善知識的鼓勵,你肯精進,那還是有希望能成就的,是有希望的。所以修這個「常行精進覺」是非常重要。就是人都不要講大話,「我是精進不懈怠」,誰敢說這種話?都可能會有一點。但是你常常思惟:懈怠要墮落的呀!來警覺自己。我若常行精進就會有成就,我應該努力。連老年人都會有這樣的成就,何況年輕人呢?所以修這樣的正憶念是非常需要,應該努力地這樣子正憶念。那麼這樣正憶念也就是這樣說:「常行精進,破煩惱惡,摧伏四魔,出陰界獄」,那麼得大自在就是聖人的境界,那個大自在、大安樂的境界,這是非常的不可思議。所以我們應該生一種欣慕心、歡喜,對于聖境生恭敬心、生尊重心,是超過凡夫的這種苦惱境界。這個年輕人,四大可能是調和,有多少自由自在的力量,但是這都是不堅固,很容易就失掉了,隨時都會有病痛的。所以應該思惟這個凡夫境界是苦惱,不值得尊重;思惟聖境是特別尊重的。這樣子厭煩這個凡夫的境界,歡喜仰慕聖境,這樣子善巧方便地鼓動自己的精進,那就會有成就的。說是我們不修四念處,我們念佛,念佛也是一樣,得念佛叁昧也是非常好的。

  夫所謂少欲知足者,正欲省其精力以辦出要耳。倘托言知足,而反坐在懈怠坑中,則墜落不淺矣。故必常行精進以破見思煩惱。煩惱之魔既破,則陰魔、天魔、死魔皆悉摧伏。而五陰、十八界獄乃可出也。

  「夫所謂少欲知足者,正欲省其精力以辦出要耳」,說前面修這個少欲覺知、修這個知足的覺知,這目的何在呢?是正欲來節省自己的精力、時間,來承辦出離世間的這個重要大事-生死大事,得大解脫,能得聖道,那就叫做「出要」。或者是出世間的法要,就是修四念處。由四念處修成功了,就可以得解脫了。我們若是不這樣做,我們的精神、時間放在什麼上面?不修聖道,當然就是懈怠了。所以應該這樣做。「倘托言知足」,如果假借這種話:我知足,我不去多攀緣。「而反坐在懈怠坑中」,但是不去攀緣,但是也沒有精進地修學聖道,那麼一天的時間是做什麼呢?就是懈怠了,不是打妄想就是多睡覺,再不然這裏走走、那裏走走。那麼就是坐在這個懈怠坑中,「則墜落不淺矣」,自己內心的煩惱不能調伏,無量劫來的罪業還在內心裏面貯藏著,那麼加上煩惱的滋潤,那是很危險的事情。「故必常行精進以破見思煩惱。煩惱之魔既破,則陰魔、天魔、死魔皆悉摧伏。而五陰、十八界獄乃可出也」,這才能夠出離這個牢獄。

  5、多聞智慧覺

 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,菩薩常念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。

  這是第五「多聞智慧覺」,要多聞才能有智慧,不多聞哪來的智慧呢?這是第五條要「覺悟愚癡生死」,我們不明白道理,不明白世出世間的染緣起、清淨的緣起、涅槃的緣起,不明白這些道理,當然就是在世間流轉生死了。不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愚癡啊,就是放縱自己的貪心和瞋心,不能控製、不能調伏,當然就造罪。造罪,有煩惱、有業,然後就流轉生死苦了。這樣觀察這個愚癡就畏生死。「菩薩常念廣學多聞」,如果是佛教徒來到佛教裏面來,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。那麼「常念」,他心裏面常常的這樣憶念、觀察,「廣學多聞」,我要學習佛法,學習佛教的經律論,要「廣學」。「多聞」,廣學,可以說我自己可以閱讀;如果自己閱讀的能力不夠呢,你就得要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的,就是得要這樣子。親近善知識,也還是要從經律論裏面去學習佛法。這樣子廣學多聞,我們就「增長智慧」了,這個智慧就增長了。

  這個智慧是什麼呢?佛教的智慧當然也還是很多很多,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智慧就是要見真理。我們說是破無明、見法性,就是所謂見法性。見法性換一個白話來說,就是能夠照見諸法實相的真理,這個智慧在凡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非常重要。但是這裏面說「增長智慧」應該怎麼說呢?就是從聞思修叁慧。最初是自己閱讀,或者是聽善知識的講解,得來的智慧就是聞所成慧。然後自己要認真地去思惟,思惟從聞所得到的智慧的境界,要思惟,思惟這個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道理。那麼思惟淳熟了的時候,智慧就增長了,就會比聞所成慧更廣大、更深刻了,就不同了。那麼再要修禅定,得了禅定的時候,心的力量廣大了,那麼在這樣的禅定裏面再去觀察諸法的真理的時候,那叫做修慧。這個修慧的力量又超過了聞、思二種智慧,所以叫做「增長」。由聞增長,由聞所成慧的增長進步到思所成慧,由思所成慧進步到修所成慧。你不斷地在禅定裏面修這個四念處呢,就得聖道了,那就變成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,就是見到真理的智慧你成就了。所以「增長智慧」,使令這個智慧不斷地增長。但是最初成就智慧的時候,開始成就的智慧,你要廣學多聞。廣學多聞,當然是指佛法說的,佛法的經律論你要廣學多聞。佛法的經律論都是佛、菩薩、大阿羅漢的智慧境界,你從佛、菩薩、阿羅漢說出來的佛法,用文字語言記錄出來以後,我們這個凡夫的分別心就可以從這個文字語言去學習佛、菩薩、阿羅漢的智慧,這樣子逐漸地增長逐漸地增長,我們就可以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了。

  如果說我閉上眼睛,我不去看經書、經律論,我不看,那都是古人的糟粕,沒有什麼用,我自己去思惟,這樣對不對?我是個生死凡夫,佛菩薩,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來到這個苦惱的世間來開導我們,告訴我們怎麼怎麼回事,這個菩薩的大智慧我們把它放棄了,叫那個蟲子在那裏咬,放在藏經樓裏面給蟲子吃,自己不管它,我在這裏閉上眼睛去思惟。這表示什麼呢?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輕慢菩薩,瞧不起佛菩薩的智慧。第二個自己高慢,我慢。一個生死凡夫,佛菩薩給你點個燈,你在黑暗的地方有個燈,你容易看清楚一點。「我不看佛菩薩的經書,我不看,我自己可以明心見性」,我認爲這是太笨了,對于佛菩薩沒有恭敬心,這是不對的。我這樣子說法你們感覺怎麼樣?是不應該那樣的,應該尊重佛菩薩的智慧。先得到聞所成慧,從佛菩薩的法語裏面得到聞所成慧,佛菩薩告訴我們你再思惟、修行,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。說我不那樣做,我就自己閉上眼睛思惟,你也可能會開悟,也有可能。但是一百個人,一百個人都是忙修瞎練了。一百人,一千個人,一千個人都糊塗了,很難有成就的,都不容易。只有辟支佛還可以,辟支佛不需要有老師,無師自悟。不是辟支佛呀,那你就是自己耽誤自己了,你自己被你的我慢耽誤了。爲什麼不按照佛菩薩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呢?他告訴你這個臺階一步一步往向走,很快的就知道了嘛。知道了,你就是很容易向前進步了。「我不要,我就自己想」,自己想,結果怎麼樣呢?說:開悟了!有人給印證,說他開悟了。經論上說:不與修多羅合,邪知邪見,都是邪知邪見!

  所以這上面告訴我們「廣學多聞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你不要自己:「我何必跟你學呢?這個經論放在那裏不要,我自己就可以成功了」,你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成功?很多很多人就是糊糊塗塗的,有的時候有些人他有一點境界,但是未必是正知正見。所以還是佛菩薩說的話是對的,就是「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」。這個智慧來了,「成就辯才」,你就會有大辯才,就是他能夠很分明的表達諸法的真理,使令人容易明白,那就叫做辯才。善巧的說法,能使令人容易信解。「教化一切」,他這樣子弘法佛法、教化一切衆生,「悉以大樂」,大家同緣種智。「悉以大樂」,大家同得涅槃樂。但是這裏面的意思,應該說得入聖道之後,那叫做「增長智慧,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」。不是在凡夫的時候,凡夫不行,凡夫的智慧總是差勁,因爲這個執著心他就是遲鈍。執著心,沒有見到諸法的真理終究是差一點。所以應該是得無生法忍以後,你才能夠「成就辯才,教化一切,悉以大樂」,是最好。凡夫的時候,應該說是不及格的。

  

  雖雲精進,若不廣學多聞增長智慧,則成暗證之愆。又有聞無慧,如把火自燒。有慧無聞,如執刀自割。聞慧具足,方可自利利他。

  「雖雲精進,若不廣學多聞增長智慧,則成暗證之愆」,前面第四個是「常行精進覺」,雖然說精進,但怎麼精進法呢?這是說這個前後的次第。你精進,你不能自己亂精進的,你還是要廣學多聞、增長智慧,要這樣子精進才可以。你若是不廣學多聞,增長智慧,「則成暗證之愆」,你自己坐在那裏去修行,叫做「暗證」。這個「暗證」是古代的佛教批評這個禅師的話,我們在古德的著作裏面看見這種話,就是那些禅師他們不讀經論。但是我們看這個古代的禅師的語錄,有的禅師是讀經律的,他說那個法語我們就看出來他是讀經論的,但是也有的不讀經論。這個不讀經論,你在那裏用功修行,有一點境界的時候,「啊!我得無生法忍了!」其實是胡說八道,哪裏得什麼無生法忍。這個智者大師的《法華玄義》上說,有的人靜坐有一點成就,就是得到未到地定了,他自己以爲就是得無生法忍了,其實那個未到地定還沒到初禅。所以叫做暗證,就是黑暗中啊,黑暗就是無明的意思,糊糊塗塗的不明白道理,他就說他成就聖道了,這叫暗證。你若是多讀經論,你就知道自己修行到了什麼程度,不需要別人來印證,自己就知道嘛!你自己就知道,「喔!自己現在是什麼程度」,就知道了。「則成暗之愆」,就是成了暗證的過失,有這種過失,那就是增上慢了。

  「又有聞無慧,如把火自燒」,這又重新解釋。說是這個暗證是不對的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習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