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他是觉性显露了。觉性显露应该是圣人,圣人还会流转生死吗?所以不是的,他觉性没有显露。那么当然也不是像《起信论》说的:「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。即是如来平等法身……」,也不是,他也还是有念相,还就是法尘分别影事的境界,所以不是「如来平等法身」。 所以此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禅定有何不同?这个不同多了:第一个他对于爱烦恼、见烦恼也都没有断,他还爱着他那个禅定的境界。这个爱烦恼没有断,他执着那个是我,这个见烦恼也没有断。另外,佛菩萨这个圣人的烦恼,尘沙惑、无明惑也没有断,所以是不同的。此天有没有离念相?他没有。这个佛菩萨如果先修四念处断除爱烦恼以后,他又能够从空出假广度众生,而他能够继续地亲近无量的佛、学习无量的佛法,但是他又能观察佛、佛法、一切众生都是空无所有的,空无所有又能去亲近佛、又能广度众生。他不离于空、也不离于假,而又离于空、离于假,常用这个空也不可得、假也不可得这个不可得的不思议空观,来亲近他这么多的功德的事情。常常的亲近它,常常的对治这个有所得的执着,到了第三大阿僧祇劫……,由八地菩萨到十地是一大阿僧祇劫,那么这个有所得的这个戏论的执着究竟寂灭了,这个时候「离念相者,等虚空界。即是如来平等法身」,才是这个境界。你没有经过这样的……或者说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,没有经过这样般若波罗蜜的修学、对治,那个烦恼还在那里。所以这个非想非非想定是个凡夫境界,他还没能够说是「平等法身」,当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。
问:何谓法界?
答:这个法界可以再分两部份说:一个事法界,一个理法界。这个界就是界限,每一
法有它本身的体相用,和另一法的体相用是有界限的,那么就可以这样解释。像十八法界,那么这是眼法界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各有各的界限,这是一个解释。其次呢,这个十八界的界有个种子的意思,眼有眼的种子,耳有耳的种子,乃至意识有意识的种子,那也叫做法界。这样说都是在事法界上说。那么在理法界来说,就是一切法本身都是因缘所有、都是毕竟空的。当然这个毕竟空,有初修学佛法成功的阿罗汉的毕竟空,乃至菩萨,乃至到佛的境界。那么现在究竟的说,应该佛的境界叫法界,应该可以这样解释。那么这个华严宗有四法界,有四个法界:事法界、理法界、事理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。这个事事无碍法界也是天台宗说成假观了。
问:请示长老:前天在五观堂开示,先礼佛三拜后应如何发愿?
答:如何发愿?我那天说的话是说「三业随智慧行」
,就是在佛前磕三个头,然后至诚明志:「我希望从今天开始三业随智慧行,三业不随烦恼行」,就这样说。希望佛菩萨慈悲帮助我能成就,就这样发愿。我们出家人啊,出家的人自己住茅棚很不容易,所以应该在大众里住。在大众里住呢,我们的分别心很多,谁看我一眼就不得了,就谁说了一句话,「哎呀!这个人是要打我主意啊」,这个疑惑心很多啊。其实什么事情也没有,就是自己疑惑使令自己不安,在大众里住就有这个问题。其实呢,不要这样子,这个心量放大一点,不要计较。就是人家真是打我主意,你不要介意这件事,你就是:「我要随智慧行」,用这个四念处、用这个诸法皆空的观把这些事情都化掉它,没有事。就真实要打我主意不在乎,他真实来骂我一句,不在乎、不介意,这样子和大家和合共住,心情快乐。若你不去化解烦恼,用自己的疑惑心疑惑这个、疑惑那个,说是:「我师父心不平等,对我师兄好,对我不好」,就是老是在计较这些事情,就算是在这里住啊,心里不安。你不要计较这些事情,「我师兄对大众有贡献,应该对他好」,你就这样想。说是:「我师父对他好,对他好是对的,没有错。对我不好也是对的,我一天三业荒芜、不用功、懈怠,应该呵斥我是对的」,你就这样想。不要说:「哎呀!我有功劳,他有什么功劳?为什么对我不好?」你老这样想,自己多苦恼。你用智慧,用智慧行,承认我师父是对、我是不对的;承认我的同学都是对的,就是我不对,你常这样想心里就安一点,不要多计较,多计较就烦恼。 所以怎么发愿?就在佛前发愿:「随智慧行,不要随烦恼行。」我疑惑人,疑惑就是烦恼嘛!不要随着疑惑心。说我这样我吃亏了,你没有吃亏,你一点也没有吃亏,你好好地降伏自己、调伏自己,用佛法来沐浴自己的身口意,无量无边的功德从这一天开始了,你就成就了。吃什么亏啊?一点也没有吃亏,佛菩萨也会知道的。
问:长老,阿弥陀佛!慈悲开示:您老人家这二天开示,每每提起末法众生闻比较不
够,所以成就少,不知要如何闻?
答:要如何闻?就是多读经论,就是闻。
问:次地如何呢?范围如何?
答:这个自己做一个计画,不要做得不着实际,就是按自己能做到的去做一个计画,
应该这样子计画。范围,是的,范围不要太大,一点一点的向前进,细水长流,慢慢就成就了,当然自己酌量情形。但是我在想啊,今天的台湾佛教若想学习佛法比以前容易得多了。若一九四九年、五○年那个时代,你想请一部藏经都不容易啊!我们从中国大陆逃出来,很穷很穷、很苦很苦,你想要请一部藏经那真是妄想了,很苦啊!今天请一部藏经很容易,想要去找一部参考书很容易,就打一通电话它就来了,很容易。很多的经论,有些有录音带,你看多方便,比以前容易多了,只要自己肯努力就容易。
问:经律论典籍是翻译、或古代大德所着,现代人读而不知其义,是否有哪些大德注
解可参考?
答:是的,古代的大德有注解,但是也都是古文。古文也可能会……如果文学的修养不够,读起来可能不方便。但是参考书很多很多,你怎么办呢?你把各流通处它都有目录,你通通打个电话要他寄来,你想要学哪一部,他那地方都列出来了,一看就知道。
问:阿弥陀佛!请示长老:蒙山施食后,晚课拜十方礼是何义?
答:拜十方礼,这个施食后,那是等于是拜这个鬼神致谢的意思,它也可以这样讲,
应该是这么说吧。
问:
「情与无情同缘种子」怎么解释?答:那个「情与无情同缘种子」这个话,应该怎么解释呢?这个情就是一切凡夫,一
切的凡夫都是有情的。无情是指圣人说的,圣人,譬如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他很多的功德没有成就,还没有成就,那么他还要继续修行才得无上菩提,才能圆满无我、一切种智。我们这个有情的凡夫也要努力的修行,也和一切圣人同缘种智的,可以这么解释。另外,如果说是有情,有心意识的这个有情,连凡夫和圣人都包括在内。无情是指地水火风这些东西是无情。但是这个有情的众生他能修学戒定慧的圣道,功德圆满得无上菩提,也圆满了种智。这个无情物它不能修学戒定慧,它不能够圆满无上菩提的。但是这个有情圆满了无上菩提的时候,一切法是无分别境界,不是说我是我,你是你,你是地水火风,我是色受想行识,没有这个分别,所以也可以说是同缘种子。虽然可以这么说,其实也等于没有说。这个地水火风还是不能修行、自己得成佛道,还是不能,,还是要有情才能修行得成佛道。得成佛道以后,一切都是佛境界,所以叫做「情与无情同缘种智」。
问:请问法师,何谓「一是一切,一切是一」?
答:譬如说观这个色法是毕竟空的,那么受想行识也都是毕竟空的,所以在毕竟上一
切都是统一的、无差别的,那么就是「一是一切,一切是一」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
问:现在身口意造业,此业如何依存自感果报?以中观是如何解释?
答:身口意造业,此业如何依存自感果报?它怎么样依存?造了业以后,这个业怎么
样存在到招感果报?它怎么样存在呢?说是我们人去做工,去打工赚了钱,得到钱以后你会存在一个地方。那么现在若造了业,造了罪业,或者造了福业,或者造了无漏业,这个业存在什么地方呢?这个唯识上是讲就是存在阿赖耶识里面,在那里面存在。
那么如果是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《阿含经》里面就没有说阿赖耶识这个名字;没有这个名字,但是它说个「识缘名色,名色缘识」。那么这个「识缘名色,名色缘识」里面有点问题,有什么问题呢?名色,色当然是地水火风,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都是色。那么名是什么东西呢?名就是受想行识。名色,这个名里面已经有识了,另外又有个识,那是谁?那个识是谁?那么就是阿赖耶识了。虽然没有说是阿赖耶识,但是它那个地方就是指那个识。这样说呢,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在动作,或者修行的时候,或者放逸的时候,造了业的时候,这个造业就是心在动作。你身业不动,口业不动,内心里面在动;或者身业动,口业也动。而实在身业自己不能动,口也不能动,是由意来推动才能动。动的时候,还是心动;离开了心的时候,身口不能动。所以心在动的时候,就造成了业,那个业能离心而存在吗?所以说,说阿赖耶识的名字也好,不说名字也好,那样业不应该离心而存在,就还是存在你的心里面,就是这样意思。怎么存在?就是这么存在。所以依中观也就是应该这样解释,《中观论》也没有提到阿赖耶识。但是这个《大智度论》,龙树菩萨提到一个问题,提到什么问题呢?就是说无常,无常就是念念生灭叫做无常。但是你做了功德的时候,你的功德灭了吗?这个功德灭了,以后怎么得果报呢?所以他也提到功德还是存在的,你不能说它也灭了。这样说,虽然说得不详细,也应知道它有个存在处的。
问:弟子等不知有无此福报,能否恳请长老特拨时间为吾等叙述您以往修学的过程次
第,令弟子等有所依循?
答:这个话呢,我的过程很简单:我一出家,还没有落发就是到佛学院,这是我很侥
幸。佛学院,我住了三个佛学院都天台宗的大德办的。但是最后就是香港的华南佛学院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