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是覺性顯露了。覺性顯露應該是聖人,聖人還會流轉生死嗎?所以不是的,他覺性沒有顯露。那麼當然也不是像《起信論》說的:「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。即是如來平等法身……」,也不是,他也還是有念相,還就是法塵分別影事的境界,所以不是「如來平等法身」。 所以此于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禅定有何不同?這個不同多了:第一個他對于愛煩惱、見煩惱也都沒有斷,他還愛著他那個禅定的境界。這個愛煩惱沒有斷,他執著那個是我,這個見煩惱也沒有斷。另外,佛菩薩這個聖人的煩惱,塵沙惑、無明惑也沒有斷,所以是不同的。此天有沒有離念相?他沒有。這個佛菩薩如果先修四念處斷除愛煩惱以後,他又能夠從空出假廣度衆生,而他能夠繼續地親近無量的佛、學習無量的佛法,但是他又能觀察佛、佛法、一切衆生都是空無所有的,空無所有又能去親近佛、又能廣度衆生。他不離于空、也不離于假,而又離于空、離于假,常用這個空也不可得、假也不可得這個不可得的不思議空觀,來親近他這麼多的功德的事情。常常的親近它,常常的對治這個有所得的執著,到了第叁大阿僧祇劫……,由八地菩薩到十地是一大阿僧祇劫,那麼這個有所得的這個戲論的執著究竟寂滅了,這個時候「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。即是如來平等法身」,才是這個境界。你沒有經過這樣的……或者說是天臺宗的一心叁觀,沒有經過這樣般若波羅蜜的修學、對治,那個煩惱還在那裏。所以這個非想非非想定是個凡夫境界,他還沒能夠說是「平等法身」,當然沒有達到這個境界。
問:何謂法界?
答:這個法界可以再分兩部份說:一個事法界,一個理法界。這個界就是界限,每一
法有它本身的體相用,和另一法的體相用是有界限的,那麼就可以這樣解釋。像十八法界,那麼這是眼法界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各有各的界限,這是一個解釋。其次呢,這個十八界的界有個種子的意思,眼有眼的種子,耳有耳的種子,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種子,那也叫做法界。這樣說都是在事法界上說。那麼在理法界來說,就是一切法本身都是因緣所有、都是畢竟空的。當然這個畢竟空,有初修學佛法成功的阿羅漢的畢竟空,乃至菩薩,乃至到佛的境界。那麼現在究竟的說,應該佛的境界叫法界,應該可以這樣解釋。那麼這個華嚴宗有四法界,有四個法界:事法界、理法界、事理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這個事事無礙法界也是天臺宗說成假觀了。
問:請示長老:前天在五觀堂開示,先禮佛叁拜後應如何發願?
答:如何發願?我那天說的話是說「叁業隨智慧行」
,就是在佛前磕叁個頭,然後至誠明志:「我希望從今天開始叁業隨智慧行,叁業不隨煩惱行」,就這樣說。希望佛菩薩慈悲幫助我能成就,就這樣發願。我們出家人啊,出家的人自己住茅棚很不容易,所以應該在大衆裏住。在大衆裏住呢,我們的分別心很多,誰看我一眼就不得了,就誰說了一句話,「哎呀!這個人是要打我主意啊」,這個疑惑心很多啊。其實什麼事情也沒有,就是自己疑惑使令自己不安,在大衆裏住就有這個問題。其實呢,不要這樣子,這個心量放大一點,不要計較。就是人家真是打我主意,你不要介意這件事,你就是:「我要隨智慧行」,用這個四念處、用這個諸法皆空的觀把這些事情都化掉它,沒有事。就真實要打我主意不在乎,他真實來罵我一句,不在乎、不介意,這樣子和大家和合共住,心情快樂。若你不去化解煩惱,用自己的疑惑心疑惑這個、疑惑那個,說是:「我師父心不平等,對我師兄好,對我不好」,就是老是在計較這些事情,就算是在這裏住啊,心裏不安。你不要計較這些事情,「我師兄對大衆有貢獻,應該對他好」,你就這樣想。說是:「我師父對他好,對他好是對的,沒有錯。對我不好也是對的,我一天叁業荒蕪、不用功、懈怠,應該呵斥我是對的」,你就這樣想。不要說:「哎呀!我有功勞,他有什麼功勞?爲什麼對我不好?」你老這樣想,自己多苦惱。你用智慧,用智慧行,承認我師父是對、我是不對的;承認我的同學都是對的,就是我不對,你常這樣想心裏就安一點,不要多計較,多計較就煩惱。 所以怎麼發願?就在佛前發願:「隨智慧行,不要隨煩惱行。」我疑惑人,疑惑就是煩惱嘛!不要隨著疑惑心。說我這樣我吃虧了,你沒有吃虧,你一點也沒有吃虧,你好好地降伏自己、調伏自己,用佛法來沐浴自己的身口意,無量無邊的功德從這一天開始了,你就成就了。吃什麼虧啊?一點也沒有吃虧,佛菩薩也會知道的。
問:長老,阿彌陀佛!慈悲開示:您老人家這二天開示,每每提起末法衆生聞比較不
夠,所以成就少,不知要如何聞?
答:要如何聞?就是多讀經論,就是聞。
問:次地如何呢?範圍如何?
答:這個自己做一個計畫,不要做得不著實際,就是按自己能做到的去做一個計畫,
應該這樣子計畫。範圍,是的,範圍不要太大,一點一點的向前進,細水長流,慢慢就成就了,當然自己酌量情形。但是我在想啊,今天的臺灣佛教若想學習佛法比以前容易得多了。若一九四九年、五○年那個時代,你想請一部藏經都不容易啊!我們從中國大陸逃出來,很窮很窮、很苦很苦,你想要請一部藏經那真是妄想了,很苦啊!今天請一部藏經很容易,想要去找一部參考書很容易,就打一通電話它就來了,很容易。很多的經論,有些有錄音帶,你看多方便,比以前容易多了,只要自己肯努力就容易。
問:經律論典籍是翻譯、或古代大德所著,現代人讀而不知其義,是否有哪些大德注
解可參考?
答:是的,古代的大德有注解,但是也都是古文。古文也可能會……如果文學的修養不夠,讀起來可能不方便。但是參考書很多很多,你怎麼辦呢?你把各流通處它都有目錄,你通通打個電話要他寄來,你想要學哪一部,他那地方都列出來了,一看就知道。
問:阿彌陀佛!請示長老:蒙山施食後,晚課拜十方禮是何義?
答:拜十方禮,這個施食後,那是等于是拜這個鬼神致謝的意思,它也可以這樣講,
應該是這麼說吧。
問:
「情與無情同緣種子」怎麼解釋?答:那個「情與無情同緣種子」這個話,應該怎麼解釋呢?這個情就是一切凡夫,一
切的凡夫都是有情的。無情是指聖人說的,聖人,譬如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很多的功德沒有成就,還沒有成就,那麼他還要繼續修行才得無上菩提,才能圓滿無我、一切種智。我們這個有情的凡夫也要努力的修行,也和一切聖人同緣種智的,可以這麼解釋。另外,如果說是有情,有心意識的這個有情,連凡夫和聖人都包括在內。無情是指地水火風這些東西是無情。但是這個有情的衆生他能修學戒定慧的聖道,功德圓滿得無上菩提,也圓滿了種智。這個無情物它不能修學戒定慧,它不能夠圓滿無上菩提的。但是這個有情圓滿了無上菩提的時候,一切法是無分別境界,不是說我是我,你是你,你是地水火風,我是色受想行識,沒有這個分別,所以也可以說是同緣種子。雖然可以這麼說,其實也等于沒有說。這個地水火風還是不能修行、自己得成佛道,還是不能,,還是要有情才能修行得成佛道。得成佛道以後,一切都是佛境界,所以叫做「情與無情同緣種智」。
問:請問法師,何謂「一是一切,一切是一」?
答:譬如說觀這個色法是畢竟空的,那麼受想行識也都是畢竟空的,所以在畢竟上一
切都是統一的、無差別的,那麼就是「一是一切,一切是一」了,就是這樣意思。
問:現在身口意造業,此業如何依存自感果報?以中觀是如何解釋?
答:身口意造業,此業如何依存自感果報?它怎麼樣依存?造了業以後,這個業怎麼
樣存在到招感果報?它怎麼樣存在呢?說是我們人去做工,去打工賺了錢,得到錢以後你會存在一個地方。那麼現在若造了業,造了罪業,或者造了福業,或者造了無漏業,這個業存在什麼地方呢?這個唯識上是講就是存在阿賴耶識裏面,在那裏面存在。
那麼如果是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《阿含經》裏面就沒有說阿賴耶識這個名字;沒有這個名字,但是它說個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。那麼這個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裏面有點問題,有什麼問題呢?名色,色當然是地水火風,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都是色。那麼名是什麼東西呢?名就是受想行識。名色,這個名裏面已經有識了,另外又有個識,那是誰?那個識是誰?那麼就是阿賴耶識了。雖然沒有說是阿賴耶識,但是它那個地方就是指那個識。這樣說呢,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在動作,或者修行的時候,或者放逸的時候,造了業的時候,這個造業就是心在動作。你身業不動,口業不動,內心裏面在動;或者身業動,口業也動。而實在身業自己不能動,口也不能動,是由意來推動才能動。動的時候,還是心動;離開了心的時候,身口不能動。所以心在動的時候,就造成了業,那個業能離心而存在嗎?所以說,說阿賴耶識的名字也好,不說名字也好,那樣業不應該離心而存在,就還是存在你的心裏面,就是這樣意思。怎麼存在?就是這麼存在。所以依中觀也就是應該這樣解釋,《中觀論》也沒有提到阿賴耶識。但是這個《大智度論》,龍樹菩薩提到一個問題,提到什麼問題呢?就是說無常,無常就是念念生滅叫做無常。但是你做了功德的時候,你的功德滅了嗎?這個功德滅了,以後怎麼得果報呢?所以他也提到功德還是存在的,你不能說它也滅了。這樣說,雖然說得不詳細,也應知道它有個存在處的。
問:弟子等不知有無此福報,能否懇請長老特撥時間爲吾等敘述您以往修學的過程次
第,令弟子等有所依循?
答:這個話呢,我的過程很簡單:我一出家,還沒有落發就是到佛學院,這是我很僥
幸。佛學院,我住了叁個佛學院都天臺宗的大德辦的。但是最後就是香港的華南佛學院…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