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就是我所有的,我所有的。这个财富,这个房地产,动产、不动产,或者是名望、地位、权力,是我所有的,我有这么多的我所。现在说舍离无常,就指我所说的。譬如说做皇帝的人,一下子做了国王了这个权力是无限制的,无边际的这种权力,无限度的权力。忽然间失掉了,不得了,受不了。像那个楚霸王,成功了的时候,他到了咸阳去,把阿房宫烧了,然后回到徐州以后,自号西楚霸王。当时的政治,他等于是一个皇帝了。但是后来就被刘邦打倒了,那么他受不了了,受不了就自杀了。这个权势,他所爱着的这个权势失掉了,就活不下去了,这是说古代的事情。现代的人也是一样,头几个月,现在可能二、三个月,我看报纸上有一个人大学毕业了,是学法律的。大学毕业了,去考律师也通过了,别人都很羡慕他。在学校读书的时候,成绩也非常的优异,考律师又通过了,这真是不得了。但是忽然间自杀了,自己自杀死了,好象是上吊死的。人家都很奇怪,为什么忽然间这样子?有这么好的如意的事情,怎么忽然间自杀了?那么他留了几封信给他的朋友,把信打开一看呢,失恋了。就是他所爱的人不爱他,去爱别人去了,他受不了,就要自杀。所以上至国王,下至一般人,都有我、有我所,若是这个我所失掉了,不得了。所以这个舍离无常也是很厉害,那么这是舍离无常。

  其次呢,现前无常,现前无常怎么讲法呢?就是这种无常的境界出现了,叫现前无常。也有人说:「我现在很好,我所有的我所都是很牢固的,是属于我的。」或者我做了方丈了,或者是我做了大学校长了,我做了总统了,那么都是很快。但是将来也一定要失掉的,这叫法尔无常。因为这一切的事情都是因缘生法,它一定要变的,是早一天、晚一天就是了,所以法尔是要无常的。现在虽然是没有无常,将来是要无常的,这叫法尔无常。那么我们佛教徒因为常常观一切法空、无我无我所,常常这么观,所以对这个无常的事情来了的时候,这有如意的事情来了的时候,心里也没有什么,它离开了以后也没有什么,就是因为常常有这样观察,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刺激,说是活不下去了,没有那种事情。

  所以这个舍离无常,还有一个现前无常,还有一个法尔无常,终究有一天要结束的,那么这是世间无常。这样说,如果说是总说的,有情世间是无常的,无情世间也是无常的,都是不常住的。那么我们出家的、在家的佛教徒,常常思惟这个无常义;思惟这个无常义,对于这个我我所的爱着心就轻微了,这是一个现实上的问题。

  第二个重要的无常观是什么呢?就是观察这个无名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忧悲苦恼,你这样思惟,这都是无常的变化。这样思惟,再重新的思惟,思惟什么?无明灭则行灭、行灭则识灭、识灭则名色灭、名色灭则六入灭、六入灭则触灭、触灭则受灭、受灭则爱灭、爱灭则取灭、取灭则有灭、有灭则生灭、生灭则老死灭,你这样思惟的时候,这个老死灭了以后是个什么境界?老死灭是个什么境界?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了。就是由无常的观察,就到了无色受想行识、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乃至无智亦无得,那就是到了涅槃的境界了。就是无常观是涅槃的一个门,由无常观的门就转入,就是可以证悟无余的涅槃了,就证悟无余涅槃的境界了。那么你到这个时候,你这样子思惟、观察,熟了的时候,熟能生巧。现在我们是有这个色受想行识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有贪瞋痴烦恼,有很多很多的苦恼的境界,都是有。现在你由无常的观察,逐渐地这么观察,这个流转生死的次第这么观察,然后再观察逆生死缘:无明灭则行灭……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,就入于离一切相的境界去了。你熟了的时候,心就不同了,你内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也不见了,你的心一丝的妄想也都不见了,就由这个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观察、修行,就能契证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了。由生灭而不生不灭,那就是一开始是初果的境界,初果须陀洹。大乘佛法来说,就是无生法忍,就得初欢喜地了。所以这个观察世间无常,我们来说是这个无常的境界有什么微妙?不是那么说法,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。你常能这么观察,最初的时候不要贪多,你不要观察那么多。先观察色受想行识,山河大地也可以,底下国土危脆,你就简单的观察,慢慢地慢慢地用这个苦集灭道、用这个十二因缘去观察,那么你就逐渐地逐渐地就有更深妙的道理出现了。

  所以说这个八大人觉,我们学习大乘经论有的时候轻视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感觉这是小乘,我怎么可以学习这个?其实不是,都是通着的,它是无障碍的境界。这个常能够修这个无常、无我观,这个在现实上能得到一切利益;就是日常生活这些名利的境界上,你心里面常能够得到平安,心里面能够平静的境界。如果你不修,不管这个佛法你学得怎样妙,但是你若不修这个无常、无我观,这个时候会怎么样?心随境界转。这个名利的境界来了,心里面就感觉到光荣,心里面欢喜。一感觉到光荣啊,那就是苦恼的一种现象,苦恼的前现;感觉到光荣,毁辱就来了。所以如果你修这个无常、无我呢,你不感觉到什么叫做光荣,没有值得光荣的事情,没有什么值得光荣的。那么这种光荣的境界走了,被人家推倒了,被人家说了坏话破坏了,你的如意的事情没有了,心里不在乎。因为你已经常常这样观察:「这是因缘生法,都是虚妄的,都是无常无我的,本来就是这样子的」,心里也不在乎。这样子说呢,你常常修无常、无我观,不要说:「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」,这句话先不说。眼前的这些虚妄的境界,心里面平静;谁骂你一句也不在乎,赞叹一句也不在乎,你心里面很平安。这个苏东坡的赤壁赋:「微风徐来,水波不兴」,就是大风来了,水波也不兴。就是你常修这个无常、无我观就是有这种作用,他就是心里面平静,不苦恼。说是你不修无常、无我观,好象是很光荣,但实在内心里面是苦恼的境界。所以第一觉悟世间是无常的,应该是这样说,这样子去思惟、观察。

  「国土危脆」,这是指这个无情的世间,依报的世间。依报的世间,这个国土是危脆的。危脆是什么呢?就是不坚固,很容易就破坏了。本来说是我们一切众生,这些有情的众生都是安住在这个世界、国土上面,是我们要依赖它才能生存的地方,结果它也是很容易破坏的,很容易破坏,不牢固。那么尤其是最近多少年来,常常有地震的事情,这可以会知道都靠不住的。这个世界都靠不住,何况依赖世界生存的人、生存的万物?更是靠不住了。这样观察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」。

  「四大苦空」,这个国土也是四大,但是这个国土是无情物,它本身没有苦乐的感觉,所以这个国土危脆是指这个无情的世间说的,但是与有情有关系。这下面说「四大苦空」呢,这就是有情世间,有情他的果报的身体,这地水火风;地水火风也是无情物,但是它与我们的心意识在一起,所以就是有感觉的。有感觉了,所以有苦、有乐、有不苦不乐的感觉。但是现在说呢,说「苦」,这个地水火风它们的体性不一样,有的时候互相力量平衡的时候,暂时可以安住,可以和平共住。若是有一方面力量强了,其他的力量低了,就有问题。有问题,这就是四大就冲突了,就会有病。就会有病,那么一大有百一重病,四大加起来有四百四病。这个意思是说最少你会有一样病,最多可以到一百,其实这是指很多病就是了。那么这个四大会有病,所以就会有苦了,当然这也应加上不只是有病的苦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取蕴苦,应该是有这么多的苦。或者三苦,还有无量的苦,应该是这么说。

  这么多的苦恼里边呢,这个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,这些苦是我们凡夫平常的人也能觉知道的,我们也知道有病的时候苦,老了的时候苦,爱别离、怨憎会这是苦,也是知道的。这个身苦也是苦啊,但是似乎人自己不是太明白。那么其实不只于此,最后说到这个五取蕴苦,这个五取蕴苦更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能知道的,我们平常也不感觉到。如果我们也不老、也不病、也没有怨憎会、也没有爱别离、也没有求不得,心情很自在的时候,感觉这个身体很好嘛,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很快乐,没有什么不好。但是在佛法里面说呢,这个五取蕴苦是总说的,其他的八苦……。约八苦说呢,前七苦是别说的,五取蕴苦是总说的。如果没有五取蕴,还会有那七种苦吗?没有那么回事啊。但是这个五取蕴说它是苦,这是谁才能知道呢?谁才能知道这五取蕴是苦呢?这要是圣人才知道。这个圣人啊,就是他得到根本无分别智,得到那个真实的智慧,或者说如理智,得到这个智慧的时候,照见五蕴皆空;照见五蕴皆空,无有少法可得了,什么苦也没有了,也没有生苦、老病死苦,所有的苦都没有了。而那个心情呢,也是离一切分别相的。当然不能说这个无分别智能觉悟了五取蕴苦,也没有这句话。那么谁能觉悟这个五取蕴苦呢?后得智,就是得入圣道之后,成就了无分别智以后,那个后得智。后得智,实在就是出定了。这个后得的有分别智它才能觉悟。

  当然这个所谓出定这句话呢,这个定也有多少种定。若入于无分别智的那个真如三昧,那当然是离一切分别相。但是也有的禅定是有分别的,所以这个后得智它才能觉悟这个色受想意识苦,是苦的。那么这个其他的凡夫是不知道的。那么我们从经论上的开示,我们知道这些凡夫,譬如得了禅定了,由欲界定又得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又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或者又成就了无色界天的四空定。若是外道他们得到这种定的时候,就认为是得涅槃了。这个无想定就是在色界第四禅,属于色界第四禅里面的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习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