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定,那么认为就是得涅槃了。

  但是在佛教徒来看呢,是名为五取蕴苦,并不是涅槃,是五取蕴苦。那还是生死的境界,怎么能说是涅槃呢?那么佛法里面为什么说五取蕴是苦的呢?它也是有个道理的,是什么道理呢?就是说,我们凡夫无量劫来,从来也很难得到休息的,这个心意识一直是在动,一直在动也就是所谓惑业苦。这个烦恼的迷惑呀,就会做了很多的业力,或者人间、天上、三恶道的这个罪业很多很多的。那么其中有某一些业力有可能是得到果报了,那么也就结束了,但是很多还没有得果报,也完全都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,在那里面。在那里面它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,感觉没有事,什么事没有,但是忽然间事情来了,那种恶业。我们凡夫只是怕恶业,善业倒不害怕,其实善业和恶业不是差太多。那么这个恶业若一动就不得了,譬如说我们人间的人忽然间得了大病了,其实就是罪业发生果报了。,或者是三恶道的业力一动了,就跑到三恶道去了,而这些罪业都在色受想行识里面,那么你说色受想行识是好东西吗?这是涅槃吗?所以这个五取蕴是很苦,是众苦之源啊!很多的苦恼的根源,所以它也是苦。

  但是这种苦呢,是要圣人的后得智才能认识到,不是凡夫能知道的,所以这个五取蕴苦称之为胜义苦。这个圣人那个清净的智慧的境界,我们觉悟不到的,所以说「四大苦」。地水火风这个四大,四大好象也能够使令人乐,但是乐就是苦因,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苦,苦恼我们。所以我们有的时候,尤其是年轻人,年轻人四大可能会调和,走路的时候也很轻便,老年人走路就开始慢了,那么感觉到没有什么问题,很好嘛!尤其是有多少福报、有多少能力的人,那更是很如意的,不感觉到有问题。实在来说,和老年人一样;那个五蕴,色受想行识里面很多很多的问题呀,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爆发了,不得了。就像那个开车的人,开车好象很平稳,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没有问题,忽然间就不对了,这就发生事故了,道理是一样的。所以我们若能够常作如是观呀,那么这个道心就容易发起来,就感觉到无常。感觉到很平稳,一下子就变了,就能发恐怖心,那么就会精进地用功,不敢放逸。

  

 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,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

  第一觉悟是「无常无我觉」,什么是无常的呢?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」。我昨天说:「世间无常」,是总说的;下面的「国土危脆」,是依报的无常,就是器世间无常;底下「四大苦空」是有情世间的无常,这样说。或者不这样分,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」,这就是指依报世间的无常,就是观察无常的道理;底下「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」,观察无我的道理。先修无常观,后修无我观。若这样讲呢,就是依报的世间修无常观,有情的世间修无我观,这样子按这个文也可以这样分。

  「四大苦空」,我们昨天讲到这里。说到我们的正报,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生命体先修苦观,就是观察这个地水火风的不调和,会有病苦,同时也会有老苦、死苦,就是所谓八苦,这个修苦观。其次呢,又修空的观察。「空」这个字,这个可以分成两种解释:第一个解释是说,和下面的「五阴无我」有连带关系,就是修这个无我观,观察这个五阴是没有我的;那么离开了五阴也是没有我的。离开了五阴没有我,叫做空观,这是一种解释。其次第二个解释呢,这个「空」的这个意思,就是没有真实性,叫做空。若是有真实性的时候,就不能说是空了,就可以是有了。什么叫做真实性?就是不是从因缘有的东西,就叫做有真实性。从因缘有的东西,它就没有真实性,没有真实性叫做空,这是一种解释。

  看这里的文呢,应该说包括这两个意思,可是应该说一切法是因缘生、没有真实性,应该根据这个意思来观察空的。这样说这个「空」啊,观察我们的生命体,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有的,它没有真实性,叫做空。那么山河大地,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器世间,它也是因缘有的,它也是空的。就是这个地水火风也是因缘有,所以也是空的。我们一般人,似乎是对这个山河大地的爱着心、执着心不是那么强,不那么明显,但是有的人是很执着的。所以在这里,佛也教我们这样子去学习、去观察,观察这个山河大地它也是空的、不真实的,那么它也是因缘有。那么怎么因缘有的呢,在经论上告诉我们,我们居住的世间它是由共业所造成的,是凡是在此世界上居住的有情都有这样的业力,共同地造成了这个器世间。如果这个人他入无余涅槃,他不在这个世界上居住了,或者他往生到佛世界去了,那么他创造此世界的业力就是结束了,那么就没有他的分了。其余的一切众生的业力,还生这样的作用的,这是主要的一个原因。所以也是因缘有,因缘有它就是没有真实性;就是没有那个非因缘有的世界,那就叫做没有真实性。

  这个地方呢,由因缘有,怎么就是没有真实性呢?因为因缘会变化,譬如说是我们现在的人的业力是染污性比较大,所以大家的业力创造成这个世界,多诸苦恼。若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回心向善,修了很多很多的利益众生的善业,那么这个业力由染污转变成清净,由恶劣的业转变成善良的业,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转变。说是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,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七宝庄严的世界,那么这个世界是非常和平的、安乐的,所以这个世界就转变了。因为业力的转变,所以这个世界也就转变了。等到人由善良又逐渐地逐渐地转变成恶劣的了,变成五浊恶世了,而这个世界又变了。所以因缘所生法,因缘转变了,所生法也转变了。就由于观察世界的转变,是由于因缘的转变,所以就知道这个世界本身没有真实性。若有真实性,它是不变化的,所以知道这个世界是空的;就是没有真实性,所以叫做空。所以观察这个世界也是空的,那么是一个解释。

  第二个观察呢,观察不由因缘而有的世界是不可得的,所以叫做空。虽然是明明白白地、很清楚地出现在眼前,是有这么一回事的,但是这是属于因缘的。那个非因缘有的真实性的世界是没有的,所以叫做空,是这样的意思。

  「五阴无我」:这个四大也通于无情、也通于有情。这个前面说「国土危脆」是观察无常,容易破坏、容易转变。那么「四大苦空」,这个「空」是通于无情,所以它没有真实性、是空的。但是主要还是在有情的身体上说的,观察有情身体的四大是空无所有,也是照样这样观察。那么其次就观察这个无我,这个五阴里面,这个色阴在四大苦空里面,说过了,观察它是苦、观察它是空,然后又观察无我。那么在文相上说,说五阴无我,说四大苦空,而里面的苦空无我的义是通于五阴的,五阴都苦、都是空、都是无我,应该是这样说的。这个「阴」是旧的翻译,新的翻译唐三藏翻了一个蕴,鸠摩罗什法师翻了一个「众」。那么翻个蕴,蕴就是积集的意思,就是集聚那个聚的意思。就是色是一大堆,地水火风很多,统名为色蕴。受想行识也是,受也有很多,想也有很多的事情,行、识都是一聚一聚的,说个白话就是一大堆一大堆的,那么这是五阴。

  「无我」,这个「无我」这句话呢,前面说无常观、说苦观、说空观,那么这是第四个说无我观,但是在标题,标出科目来说,只标出两个:无常观和无我观。这个无我观,这个「我」这个字怎么讲法呢?这个「我」这个字在《阿含经》里面解释呢?是常恒住不变异,就是他永久的存在,它没有变化的,所以叫做我。这个「我」的定义之一是这样。这个不变异这句怎么讲呢?譬如说我们人的这个生命体,这个身体由儿童变成一个少年,由少年变成一个壮年,然后变成老年,那么从外相上说、从里面的内容说,都有这种变异。那么在变异里面,我们昨天讲过,有剎那的变异、有败坏的变异。譬如老病死,死掉了,这是一个变化。而在这个我的体性上说,我的定义上说,是没有这个变异的,它没有这个老病死的这种变异,他也没有剎那的变异,所以叫常恒住不变异,我的定义是这样。昨天也说过,六道轮回里面,它的色受想行识常常的变异,但是我的体性不变异。第二个意思就是有主宰的意思它自己可以决定它的事情,其他的事情不能影响它的。他可以决定其他的事情,其他的事情不能影响他,所以叫做主宰。那么有这样的主宰义,就有一个乐的含意在里面,那么这就叫做我的定义。现在在五蕴里面来观察呢,有没有这个我呢?佛法的态度说是「无我」,里面是没有这个我的定义的。因为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有都是无常变异的,所以色也不是我,受想行识也不是我。那么如果有我的话呢,应该说:色受想行识我,应该说六个。如果说有我的话呢,应该说:眼耳鼻舌身意我,应该说七个。因为没有我,所以佛说色受想行识,只说五个,而不说六个。但是印度的宗教,就是除了佛教之外,其他的宗教里面主张有我论的比较多,他们是执着有我,而佛说是没有我的。

  那么其中有一个尼犍子的外道,他看见了比丘,就同比丘谈话。他问:你是跟谁学习的?这个比丘说:净饭王的太子出家、成佛了,我跟他学习佛法的。那么他又问:佛教导你怎么样修行呢?他说:佛教导我们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、是苦、是空、是无我的。那么这个尼犍子说:「无我」说的不对,应该说有我。那么我要去同你的老师见面,要和他辩论。于是乎这个尼犍子邀会了和他同一思想的人,就是到佛那边去了。到了佛那边去就问佛:说是我遇见你的弟子,你的弟子说你怎么怎么样教导你的弟子修行,修这个无我观;这个无我观,你是这么说的吗?佛说:是的,我是教我的弟子修无我观的。那么这个尼犍子说:你说无我观是错了,应该是有我的。世界上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是因为「我」而有的,怎么能说无我呢?那么佛就说:我跟你说一件事,什么事呢?譬如有一个大国王,…
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习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