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就是我所有的,我所有的。這個財富,這個房地産,動産、不動産,或者是名望、地位、權力,是我所有的,我有這麼多的我所。現在說舍離無常,就指我所說的。譬如說做皇帝的人,一下子做了國王了這個權力是無限製的,無邊際的這種權力,無限度的權力。忽然間失掉了,不得了,受不了。像那個楚霸王,成功了的時候,他到了鹹陽去,把阿房宮燒了,然後回到徐州以後,自號西楚霸王。當時的政治,他等于是一個皇帝了。但是後來就被劉邦打倒了,那麼他受不了了,受不了就自殺了。這個權勢,他所愛著的這個權勢失掉了,就活不下去了,這是說古代的事情。現代的人也是一樣,頭幾個月,現在可能二、叁個月,我看報紙上有一個人大學畢業了,是學法律的。大學畢業了,去考律師也通過了,別人都很羨慕他。在學校讀書的時候,成績也非常的優異,考律師又通過了,這真是不得了。但是忽然間自殺了,自己自殺死了,好象是上吊死的。人家都很奇怪,爲什麼忽然間這樣子?有這麼好的如意的事情,怎麼忽然間自殺了?那麼他留了幾封信給他的朋友,把信打開一看呢,失戀了。就是他所愛的人不愛他,去愛別人去了,他受不了,就要自殺。所以上至國王,下至一般人,都有我、有我所,若是這個我所失掉了,不得了。所以這個舍離無常也是很厲害,那麼這是舍離無常。

  其次呢,現前無常,現前無常怎麼講法呢?就是這種無常的境界出現了,叫現前無常。也有人說:「我現在很好,我所有的我所都是很牢固的,是屬于我的。」或者我做了方丈了,或者是我做了大學校長了,我做了總統了,那麼都是很快。但是將來也一定要失掉的,這叫法爾無常。因爲這一切的事情都是因緣生法,它一定要變的,是早一天、晚一天就是了,所以法爾是要無常的。現在雖然是沒有無常,將來是要無常的,這叫法爾無常。那麼我們佛教徒因爲常常觀一切法空、無我無我所,常常這麼觀,所以對這個無常的事情來了的時候,這有如意的事情來了的時候,心裏也沒有什麼,它離開了以後也沒有什麼,就是因爲常常有這樣觀察,就不會受到那麼大的刺激,說是活不下去了,沒有那種事情。

  所以這個舍離無常,還有一個現前無常,還有一個法爾無常,終究有一天要結束的,那麼這是世間無常。這樣說,如果說是總說的,有情世間是無常的,無情世間也是無常的,都是不常住的。那麼我們出家的、在家的佛教徒,常常思惟這個無常義;思惟這個無常義,對于這個我我所的愛著心就輕微了,這是一個現實上的問題。

  第二個重要的無常觀是什麼呢?就是觀察這個無名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你這樣思惟,這都是無常的變化。這樣思惟,再重新的思惟,思惟什麼?無明滅則行滅、行滅則識滅、識滅則名色滅、名色滅則六入滅、六入滅則觸滅、觸滅則受滅、受滅則愛滅、愛滅則取滅、取滅則有滅、有滅則生滅、生滅則老死滅,你這樣思惟的時候,這個老死滅了以後是個什麼境界?老死滅是個什麼境界?就是無余涅槃的境界了。就是由無常的觀察,就到了無色受想行識、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乃至無智亦無得,那就是到了涅槃的境界了。就是無常觀是涅槃的一個門,由無常觀的門就轉入,就是可以證悟無余的涅槃了,就證悟無余涅槃的境界了。那麼你到這個時候,你這樣子思惟、觀察,熟了的時候,熟能生巧。現在我們是有這個色受想行識、有眼耳鼻舌身意、有貪瞋癡煩惱,有很多很多的苦惱的境界,都是有。現在你由無常的觀察,逐漸地這麼觀察,這個流轉生死的次第這麼觀察,然後再觀察逆生死緣:無明滅則行滅……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,就入于離一切相的境界去了。你熟了的時候,心就不同了,你內心裏面這個貪瞋癡也不見了,你的心一絲的妄想也都不見了,就由這個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觀察、修行,就能契證這個不生不滅的境界了。由生滅而不生不滅,那就是一開始是初果的境界,初果須陀洹。大乘佛法來說,就是無生法忍,就得初歡喜地了。所以這個觀察世間無常,我們來說是這個無常的境界有什麼微妙?不是那麼說法,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。你常能這麼觀察,最初的時候不要貪多,你不要觀察那麼多。先觀察色受想行識,山河大地也可以,底下國土危脆,你就簡單的觀察,慢慢地慢慢地用這個苦集滅道、用這個十二因緣去觀察,那麼你就逐漸地逐漸地就有更深妙的道理出現了。

  所以說這個八大人覺,我們學習大乘經論有的時候輕視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感覺這是小乘,我怎麼可以學習這個?其實不是,都是通著的,它是無障礙的境界。這個常能夠修這個無常、無我觀,這個在現實上能得到一切利益;就是日常生活這些名利的境界上,你心裏面常能夠得到平安,心裏面能夠平靜的境界。如果你不修,不管這個佛法你學得怎樣妙,但是你若不修這個無常、無我觀,這個時候會怎麼樣?心隨境界轉。這個名利的境界來了,心裏面就感覺到光榮,心裏面歡喜。一感覺到光榮啊,那就是苦惱的一種現象,苦惱的前現;感覺到光榮,毀辱就來了。所以如果你修這個無常、無我呢,你不感覺到什麼叫做光榮,沒有值得光榮的事情,沒有什麼值得光榮的。那麼這種光榮的境界走了,被人家推倒了,被人家說了壞話破壞了,你的如意的事情沒有了,心裏不在乎。因爲你已經常常這樣觀察:「這是因緣生法,都是虛妄的,都是無常無我的,本來就是這樣子的」,心裏也不在乎。這樣子說呢,你常常修無常、無我觀,不要說:「入于不生不滅的涅槃」,這句話先不說。眼前的這些虛妄的境界,心裏面平靜;誰罵你一句也不在乎,贊歎一句也不在乎,你心裏面很平安。這個蘇東坡的赤壁賦:「微風徐來,水波不興」,就是大風來了,水波也不興。就是你常修這個無常、無我觀就是有這種作用,他就是心裏面平靜,不苦惱。說是你不修無常、無我觀,好象是很光榮,但實在內心裏面是苦惱的境界。所以第一覺悟世間是無常的,應該是這樣說,這樣子去思惟、觀察。

  「國土危脆」,這是指這個無情的世間,依報的世間。依報的世間,這個國土是危脆的。危脆是什麼呢?就是不堅固,很容易就破壞了。本來說是我們一切衆生,這些有情的衆生都是安住在這個世界、國土上面,是我們要依賴它才能生存的地方,結果它也是很容易破壞的,很容易破壞,不牢固。那麼尤其是最近多少年來,常常有地震的事情,這可以會知道都靠不住的。這個世界都靠不住,何況依賴世界生存的人、生存的萬物?更是靠不住了。這樣觀察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。

  「四大苦空」,這個國土也是四大,但是這個國土是無情物,它本身沒有苦樂的感覺,所以這個國土危脆是指這個無情的世間說的,但是與有情有關系。這下面說「四大苦空」呢,這就是有情世間,有情他的果報的身體,這地水火風;地水火風也是無情物,但是它與我們的心意識在一起,所以就是有感覺的。有感覺了,所以有苦、有樂、有不苦不樂的感覺。但是現在說呢,說「苦」,這個地水火風它們的體性不一樣,有的時候互相力量平衡的時候,暫時可以安住,可以和平共住。若是有一方面力量強了,其他的力量低了,就有問題。有問題,這就是四大就沖突了,就會有病。就會有病,那麼一大有百一重病,四大加起來有四百四病。這個意思是說最少你會有一樣病,最多可以到一百,其實這是指很多病就是了。那麼這個四大會有病,所以就會有苦了,當然這也應加上不只是有病的苦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取蘊苦,應該是有這麼多的苦。或者叁苦,還有無量的苦,應該是這麼說。

  這麼多的苦惱裏邊呢,這個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,這些苦是我們凡夫平常的人也能覺知道的,我們也知道有病的時候苦,老了的時候苦,愛別離、怨憎會這是苦,也是知道的。這個身苦也是苦啊,但是似乎人自己不是太明白。那麼其實不只于此,最後說到這個五取蘊苦,這個五取蘊苦更不是我們平常人所能知道的,我們平常也不感覺到。如果我們也不老、也不病、也沒有怨憎會、也沒有愛別離、也沒有求不得,心情很自在的時候,感覺這個身體很好嘛,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很快樂,沒有什麼不好。但是在佛法裏面說呢,這個五取蘊苦是總說的,其他的八苦……。約八苦說呢,前七苦是別說的,五取蘊苦是總說的。如果沒有五取蘊,還會有那七種苦嗎?沒有那麼回事啊。但是這個五取蘊說它是苦,這是誰才能知道呢?誰才能知道這五取蘊是苦呢?這要是聖人才知道。這個聖人啊,就是他得到根本無分別智,得到那個真實的智慧,或者說如理智,得到這個智慧的時候,照見五蘊皆空;照見五蘊皆空,無有少法可得了,什麼苦也沒有了,也沒有生苦、老病死苦,所有的苦都沒有了。而那個心情呢,也是離一切分別相的。當然不能說這個無分別智能覺悟了五取蘊苦,也沒有這句話。那麼誰能覺悟這個五取蘊苦呢?後得智,就是得入聖道之後,成就了無分別智以後,那個後得智。後得智,實在就是出定了。這個後得的有分別智它才能覺悟。

  當然這個所謂出定這句話呢,這個定也有多少種定。若入于無分別智的那個真如叁昧,那當然是離一切分別相。但是也有的禅定是有分別的,所以這個後得智它才能覺悟這個色受想意識苦,是苦的。那麼這個其他的凡夫是不知道的。那麼我們從經論上的開示,我們知道這些凡夫,譬如得了禅定了,由欲界定又得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又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或者又成就了無色界天的四空定。若是外道他們得到這種定的時候,就認爲是得涅槃了。這個無想定就是在色界第四禅,屬于色界第四禅裏面的…
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習佛法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